-
公开(公告)号:CN113678772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962966.3
申请日:2021-08-2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草共生景观系统,所述鱼草共生景观系统包括箱体、缸体和水循环组件,箱体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箱体内具有第一腔,箱体上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底板包括第一子底板与第二子底板,第一子底板与侧板相连以将第一腔分成第一子腔与第二子腔,第一子底板上设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邻近第二侧板与第四侧板,第一缺口连通第一子腔与第二子腔,缸体设在第一出口的下方,水循环组件连通缸体与第一进口,以将缸体内的水输送到箱体内,顶板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绿化栽植适于通过第一通孔设在第一腔内。本发明的鱼草共生景观系统可以增加室内环境的绿化美化效果,同时对空间要求很低。
-
公开(公告)号:CN111742637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764044.7
申请日:2020-08-0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A01B79/02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矿区坡面生态自修复促进方法和装置,该矿区坡面生态自修复促进方法包括对矿区坡面上按照一定面积比例分散式分布的至少一个目标位置进行土壤基质改良处理;在改良处理后目标位置的土壤中构建一个本杰士堆,并在本杰士堆之中播种种子和栽植苗木,以形成种子岛;对种子岛对应的坡面进行截留处理,以促进矿区坡面生态自修复。通过本申请能够实现对矿区坡面全面的生态自修复促进,有效解决了矿区坡面绿化的种子来源及坡面截留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并且有效地降低了生态自修复促进的经济成本,提升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6858583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777195.X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似模拟实验采硐掘进装置,所述相似模拟实验采硐掘进装置包括实验台架、掘进组件和传动电机,实验台架具有实验平台,掘进组件包括掘进铲和多个螺旋钻,掘进铲沿水平方向可往复移动地设在实验台架上,掘进铲为空心桶状结构,掘进铲一端的开口为进料口,螺旋钻的钻轴与掘进铲可转动地相连,且螺旋钻贯穿进料口,掘进铲的铲壁上设有位于螺旋钻下方的排料口,排料口远离进料口,传动电机设在掘进铲内,传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旋钻的钻轴相连以驱动螺旋钻旋转。本发明的相似模拟实验采硐掘进装置能够确保采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且降低人力付出和节省采硐掘进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615337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834295.2
申请日:2021-07-2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剥离土的覆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集中堆存的剥离物进行分析和筛选,筛选出理化性质较好的剥离土和剥离土岩;在待治理区域进行地形重塑;将所述剥离土和所述剥离土岩覆在待治理区域上并形成覆土层;使用挖掘机对所述覆土层进行初次翻耕,并在翻耕过程中清理出粒径大于50cm的石块;使用装有特制铲斗的挖掘机对所述覆土层进行二次翻耕,并在翻耕过程中清理出粒径大于15cm的石块;使用装有特制铲斗的挖掘机和/或捡石机清理出粒径大于5cm的石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剥离土的覆土方法,使待治理区域上的覆土层得到了充分的翻松,还使用装有特制铲斗的挖掘机和捡石机对覆土层内的石块进行捡拾,为煤炭矿区的植被复绿提供了有利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1742638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764046.6
申请日:2020-08-0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弃渣场土壤重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将第一质量的土壤、第二质量的生物炭、第三质量的胶结材料相混合,并添加第四质量的真菌和/或第五质量的肥料,以形成混合物质;将混合物质和水混合,得到注浆基质,混合物质和水的质量比例值为设定比例;在弃渣场土壤中形成栽植地表,栽植地表包括种植穴;采用分级注浆方式向种植穴下部和四周注入所构建的注浆基质,以在弃渣场土壤中形成土石体。通过本申请能够针对矿山弃渣场,以生物炭材料和注浆工艺为核心,并结合相关技术模式,综合开展有限土壤资源消耗下深浅结合的融合型土壤重构,打造弃渣场的土石体,从而有效推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6181396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656841.9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灭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露天矿煤层防灭火方法,所述露天矿煤层防灭火方法,包括:根据预先获取的露天矿所在位置的火区的燃烧参数、煤层的赋存参数和地质参数选择不同的灭火方式,其中,灭火方式包括注浆灭火法、回填隔离法和剥挖法至少一种;根据火区的边坡稳定性确定边坡的削坡角度;根据煤炭自燃勘查参数确定煤自燃深度;根据削坡角度和煤自燃深度确定着火区范围;将选择的灭火方式对着火区范围进行灭火,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露天矿煤层防灭火方法,可以提高灭火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006071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656835.3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露天矿煤层防灭火钻孔方法,所述露天矿煤层防灭火钻孔方法包括:在着火区、采空区或巷道位置布置先导钻孔;采用垂直钻孔进行注浆钻孔,注浆钻孔包括第一注浆钻孔、第二注浆钻孔和第三注浆钻孔,第三注浆钻孔为检验钻孔;根据地层及着火区温度调整注浆钻孔的孔位、孔距、孔数和孔深。本发明的露天矿煤层防灭火钻孔方法,便于查看灭火效果,提高灭火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932764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117195.4
申请日:2021-09-23
Applicant: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地表沉降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地震波传感器、数据采集站和数据处理主机,该系统采用地表及深孔埋设的方式,实现了噪声低、响应快的特点。通过地表网格和深孔贴近底层,配合微震波高低频传播特点,实现具有远距离,大区域,三维、实时监测和时间连续的特点。数据通过专业化数据处理软件,能实现准确的得到微震事件发生的三维空间位置和量级,从而对岩体破坏情况和充填治理效果做出评估。通过微震监测手段,实现长时间和广区域的底层监控,在降低企业成本风险和提供有效采空区治理方案、治理位置、评估治理效果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877958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72674.6
申请日:2021-10-08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区地形重塑分区及修复方法,所述矿区地形重塑分区及修复方法包括:标定采坑户回填标高为回填边界,标定采坑与原地表边界线为采坑上部边界,回填边界以内为采坑回填区,回填边界与采坑上部边界之间为岩壁整治区;标定矿区生产过程产生的采坑、渣山、道路对原有生态植被区域的占有区域的边界为工程治理边界,工程治理边界内堆积渣山的区域标定为渣山清除修复区;标定工程治理边界外的区域为环境整治区;对采坑回填区、岩壁整治区、渣山清除修复区和环境整治区分别进行地形重塑和植被复绿。本发明的矿区地形重塑分区及修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矿区的表土资源和地质条件,提高修复工程的效率,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647223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881002.6
申请日:2021-08-02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A01B7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原高寒煤矿区土壤改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煤炭矿区分为原位土就地改良区域、剥离土质量提升区域及人工土综合复配区域;对所述原位土就地改良区域进行初次翻耕,施加腐熟羊板粪和商品有机肥,进行二次翻耕;将所述剥离土和所述人工土中的大粒径岩块清理出去,将所述剥离土和所述人工土分别与腐熟羊板粪和商品有机肥掺混在一起;将所述剥离土和所述人工土分别覆在所述剥离土质量提升区域和人工土综合复配区域并形成覆土层;对所述覆土层进行充分翻耕。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原高寒煤矿区土壤改良方法对矿区生态重建重要环节“植被重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于矿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