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34186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742265.1
申请日:2019-08-13
Applicant: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
Inventor: 马超 , 徐成权 , 李世安 , 李昊 , 杜华林 , 刘杨 , 高俊峰 , 于海 , 王锋 , 王志 , 牛大洋 , 陈强 , 沈诗亮 , 郭万根 , 陈志勇 , 周隆龙 , 王岩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基于BIM的拱盖法暗挖施工方法,利用Revit建模平台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建模,以得到3D施工模型,并对3D施工模型附加时间参数,以实现施工进度模拟,包括:将预设施工计划与3D施工模型相关联,以展示计划施工进度模型;将实际施工计划与3D施工模型相关联,以展示实际施工进度模型;而后根据计划施工进度模型与实际施工进度模型的对比,进行实际施工计划的调整。本发明显著提高了施工中对超前小导管、钢格栅、锁脚锚杆等结构的精准定位,利用Revit建模平台通过3D施工模型模拟拱盖暗挖,能够清晰地看到施工全过程,消除因施工盲点而发生的二次施工,从而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110631560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742602.7
申请日:2019-08-13
Applicant: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密集建筑区地铁车站暗挖区间监控量测方法,在施工现场进行拱顶下沉、洞内净空收敛、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底板竖向位移、建筑物竖向位移、倾斜、裂缝、管线沉降及支撑轴力的监测。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集建筑区地铁车站暗挖区间监控量测方法,实现对地面建筑物及地铁主体车站开挖工作面的全程监控,以减少施工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风险,并且在施工前对施工现场做初始状态巡视,施工开始后,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日常巡视,并将历次记录的缺陷的位置及参数和缺陷位置的现场影像进行对比观测,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0631439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742427.1
申请日:2019-08-13
Applicant: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地铁车站小净距爆破控制方法,具体如下:a.按设计标出炮眼位置,并进行钻孔定位;b.对炮眼进行验收并进行清空;c.对炮眼进行装药,并进行炮眼间的联网;d.所有人员撤离爆破区并进行警戒和示警,而后再进行起爆操作;e.起爆完成后及时通风,通风完成后检查是否存在盲炮和险情,检查完成后解除警戒。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在现有的CRD法的基础上,对各项工艺参数和施工步骤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地铁车站CRD法施工中各导洞小净距开挖爆破参数的优化,形成一整套更适合城市地铁车站小净距爆破控制方法,提高施工安全系数,节约施工成本,实现高效、安全、准确的爆破工艺,有利于城市地铁的建设。
-
公开(公告)号:CN211524812U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20045373.1
申请日:2020-01-09
Applicant: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小净距隧道的自动化声波检测装置,包括行走支架和液压杆,液压杆共有两个,液压杆的液压缸均可转动的固定在行走支架上并可在行走支架上移动,液压杆的活塞杆端部均固定有检测端部,检测端部包括声波探头。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杆使两个声波探头每次移动的距离相同,减少测量误差,保证了岩层施工安全,而且,采用液压杆测量,测量的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211924187U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922382713.X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
IPC: E21D1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拱架预制接头,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一个侧面垂直固定有三个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四个用于穿设拱架接头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四个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三个固定杆外围;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三个第二固定孔及四个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用于穿设并固定所述三个固定杆;所述第三固定孔用于穿设并固定拱架接头;所述四个第三固定孔设置于所述三个第二固定孔外围。本实用新型在施工过程中只需要进行相应的安装校位工作,避免了拱架接头的焊接工作,提升了现场施工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41246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211347.5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TEG和TENG的太阳能与风能多能互补的微型自供能装置,由顶部的MTEG结构和底部的TENG结构耦合构成,其特征在于,顶部的MTEG结构包括微型温差发电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微型温差发电装置上部的相变储热装置,在由P、N型微型热电臂构成的热电偶两端分别设有顶部真空腔和底部真空腔;底部的薄膜拍打式TENG结构为横置的中空柱状结构,由拍打薄膜与中部薄铜片相连作为摩擦纳米发电结构的介电薄膜产生电压,中部薄铜片的另一端与固定在金属电极之间的作为电路负载的导电立架连接固定。本发明的真空腔可以有效地避免由环境空气和衬底上方造成的热量损失,提高冷热端结点之间的温差;同时通过流动空气加速拍打薄膜摆动提高发电效率,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091246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1911270036.0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风能与雨能多能互补的自供能装置,主要由顶部的太阳能温差发电结构、雨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和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耦合构成,太阳能温差发电结构包括温差发电片、涂有太阳能吸热涂层的铜板以及均热板,通过吸收太阳能的热量作为温差发电热端的热源,同时设有保温腔防止热端热量散失,进而提高温差;雨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通过雨滴摩擦转换为电能;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由风能产生的机械能进而转换为电能,包括基底、铜电极和拍打式薄膜,为薄片状的铜电极将拍打式薄膜夹在中间的三明治结构。本发明利用了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和雨能实现多能互补,结构合理紧凑且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1313757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911270027.1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风能与雨能多能互补的自供能监测节点装置,主要由顶部的太阳能温差发电单元、雨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电路管理、信号处理单元耦合构成,太阳能温差发电单元包括温差发电片、涂有太阳能吸热涂层的铜板以及均热板,通过吸收太阳能的热量作为温差发电热端的热源,同时设有保温腔防止热端热量散失,进而提高温差;雨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通过雨滴摩擦转换为电能;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由风能产生的机械能进而转换为电能,为薄片状的铜电极将拍打式薄膜夹在中间的三明治结构。本发明利用了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和雨能实现多能互补,单元合理紧凑且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0912461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270036.0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风能与雨能多能互补的自供能装置,主要由顶部的太阳能温差发电结构、雨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和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耦合构成,太阳能温差发电结构包括温差发电片、涂有太阳能吸热涂层的铜板以及均热板,通过吸收太阳能的热量作为温差发电热端的热源,同时设有保温腔防止热端热量散失,进而提高温差;雨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通过雨滴摩擦转换为电能;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结构由风能产生的机械能进而转换为电能,包括基底、铜电极和拍打式薄膜,为薄片状的铜电极将拍打式薄膜夹在中间的三明治结构。本发明利用了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和雨能实现多能互补,结构合理紧凑且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131375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1911270027.1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风能与雨能多能互补的自供能监测节点装置,主要由顶部的太阳能温差发电单元、雨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和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电路管理、信号处理单元耦合构成,太阳能温差发电单元包括温差发电片、涂有太阳能吸热涂层的铜板以及均热板,通过吸收太阳能的热量作为温差发电热端的热源,同时设有保温腔防止热端热量散失,进而提高温差;雨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通过雨滴摩擦转换为电能;底部的薄膜拍打式风能摩擦纳米发电单元由风能产生的机械能进而转换为电能,为薄片状的铜电极将拍打式薄膜夹在中间的三明治结构。本发明利用了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和雨能实现多能互补,单元合理紧凑且实用性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