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31689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810337471.X
申请日:2018-04-12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CPC分类号: Y02P10/212 , C21D1/04 , C21D10/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碰撞领域,提供一种针对汽车碰撞吸能盒的残余应力消除方法,包括振动时效处理、对吸能盒进行热时效处理、对吸能盒表面进行超声冲击处理。本发明将振动时效、热时效以及超声冲击的结合使用,经过工程实践及测试,吸能盒的残余应力消除率能够达到90%以上,表面得到强化,吸能效果大幅度提升。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其他金属薄壁结构残余应力的消除,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545042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338083.3
申请日:2018-04-12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B60R19/18
CPC分类号: B60R19/18 , B60R2019/186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处理的凹槽式碰撞吸能盒。碰撞吸能盒整个外表面均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处理,并在每个棱边区域都预制若干个菱形的凹槽,用于保证吸能盒结构的稳定性,实现预设的变形模式;每个棱边上预制的凹槽的个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凹槽的位置不能位于吸能盒的顶端或底端,且均匀的分布在棱边区域中。本发明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凹槽排布同时应用于碰撞吸能盒,诱导吸能盒的屈曲模态以及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提升吸能盒的整体强度和吸能效果,并且能够降低压缩力效率,预设破坏形式。
-
公开(公告)号:CN108545042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810338083.3
申请日:2018-04-12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B60R19/18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处理的凹槽式碰撞吸能盒。碰撞吸能盒整个外表面均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处理,并在每个棱边区域都预制若干个菱形的凹槽,用于保证吸能盒结构的稳定性,实现预设的变形模式;每个棱边上预制的凹槽的个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凹槽的位置不能位于吸能盒的顶端或底端,且均匀的分布在棱边区域中。本发明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凹槽排布同时应用于碰撞吸能盒,诱导吸能盒的屈曲模态以及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提升吸能盒的整体强度和吸能效果,并且能够降低压缩力效率,预设破坏形式。
-
公开(公告)号:CN109263584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188973.7
申请日:2018-10-12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一种串联式的局部表面纳米化金属薄壁吸能装置,属于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采用串联式组合方式,沿轴向具有两级吸能单元,包括前安装板、一级吸能单元、中间稳定板、二级吸能单元、后安装板,前安装板安装在一级吸能单元前端,后安装板安装在二级吸能单元后端,上下两级吸能单元之间采用中部稳定板连接,保证结构可以稳定变形。吸能单元为局部表面纳米化处理的薄壁吸能管。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装方便,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结构能量吸收效率,提升吸能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碰撞产生的峰值荷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