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45042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338083.3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18 , B60R2019/18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处理的凹槽式碰撞吸能盒。碰撞吸能盒整个外表面均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处理,并在每个棱边区域都预制若干个菱形的凹槽,用于保证吸能盒结构的稳定性,实现预设的变形模式;每个棱边上预制的凹槽的个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凹槽的位置不能位于吸能盒的顶端或底端,且均匀的分布在棱边区域中。本发明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凹槽排布同时应用于碰撞吸能盒,诱导吸能盒的屈曲模态以及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提升吸能盒的整体强度和吸能效果,并且能够降低压缩力效率,预设破坏形式。
-
公开(公告)号:CN103625400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310514765.2
申请日:2013-10-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02
Abstract: 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局部处理的薄壁吸能管,属于汽车碰撞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在薄壁吸能管结构表面局部纳米技术处理,包括局部分布的沿轴向和环向的间隔条带状或间隔片状纳米化区域和布局设计,还包括单个局部纳米化表面形状和纳米化程度的设计。并将薄壁吸能管分成一到三个区段和过渡区段,每个区段采用不同的表面纳米化布局设计。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通过薄壁吸能管表面纳米局部处理,达到诱导薄壁管特定的屈曲模态及发展路径,实现在受冲击下分区段吸能,并提高薄壁管的吸能效果。本发明的设计方法,使吸能管结构和工艺简单,保持原薄壁管的外观,并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优点。能应用于包括汽车吸能结构,抗撞安全设备以及其它运载工具吸能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8638989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782501.8
申请日:2018-07-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023 , B60R2019/0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碰撞领域,涉及一种汽车正碰和斜碰吸能盒,该汽车正碰和斜碰吸能盒为多边形薄壁吸能盒,由若干预制凹槽的多边形薄壁粘结或者焊接而成。所述的汽车正碰和斜碰吸能盒包括连接头、吸能盒主体、底座。吸能盒主体顶部通过连接头与车辆保险杠连接,吸能盒主体底部通过底座与车体前端结构连接。吸能盒主体的两个正面设有若干凹槽,包括邻近梯形腰的斜凹槽和水平凹槽,通过凹槽的排布满足在多种工况下吸能盒都能最大化地吸收能量和降低荷载均匀性系数。本发明通过吸能盒横截面和斜面,使吸能盒可以有效应对正面碰撞和斜向碰撞,降低最高峰值载荷;提高吸能盒的比吸能率,降低荷载均匀性系数;斜凹槽和平凹槽使吸能更加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3625400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310514765.2
申请日:2013-10-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02
Abstract: 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局部处理的薄壁吸能管,属于汽车碰撞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在薄壁吸能管结构表面局部纳米技术处理,包括局部分布的沿轴向和环向的间隔条带状或间隔片状纳米化区域和布局设计,还包括单个局部纳米化表面形状和纳米化程度的设计。并将薄壁吸能管分成一到三个区段和过渡区段,每个区段采用不同的表面纳米化布局设计。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通过薄壁吸能管表面纳米局部处理,达到诱导薄壁管特定的屈曲模态及发展路径,实现在受冲击下分区段吸能,并提高薄壁管的吸能效果。本发明的设计方法,使吸能管结构和工艺简单,保持原薄壁管的外观,并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优点。能应用于包括汽车吸能结构,抗撞安全设备以及其它运载工具吸能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926367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188857.5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1F19/04
Abstract: 一种新型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碰撞安全技术领域,轨道车辆吸能装置中的所述的防爬器设于吸能装置前端,防爬器一侧面设有防爬齿;第一级吸能结构与第二级吸能结构之间设有连接板,基座置于吸能装置后端,与第二级吸能结构连接。刀具安装座位安装在防爬器另一侧面,用于安装切削刀具。第一级吸能结构内部中心设有与其轴线平行的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刀具安装座固接;所述的第二级吸能结构内部中心设有与其轴线平行的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基座固接。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吸能效果好、安装方便,能够大幅改善吸能装置的耐碰撞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263678B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811188857.5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1F19/04
Abstract: 一种新型的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碰撞安全技术领域,轨道车辆吸能装置中的所述的防爬器设于吸能装置前端,防爬器一侧面设有防爬齿;第一级吸能结构与第二级吸能结构之间设有连接板,基座置于吸能装置后端,与第二级吸能结构连接。刀具安装座位安装在防爬器另一侧面,用于安装切削刀具。第一级吸能结构内部中心设有与其轴线平行的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刀具安装座固接;所述的第二级吸能结构内部中心设有与其轴线平行的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基座固接。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吸能效果好、安装方便,能够大幅改善吸能装置的耐碰撞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545042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810338083.3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处理的凹槽式碰撞吸能盒。碰撞吸能盒整个外表面均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处理,并在每个棱边区域都预制若干个菱形的凹槽,用于保证吸能盒结构的稳定性,实现预设的变形模式;每个棱边上预制的凹槽的个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凹槽的位置不能位于吸能盒的顶端或底端,且均匀的分布在棱边区域中。本发明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凹槽排布同时应用于碰撞吸能盒,诱导吸能盒的屈曲模态以及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提升吸能盒的整体强度和吸能效果,并且能够降低压缩力效率,预设破坏形式。
-
公开(公告)号:CN109263584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188973.7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串联式的局部表面纳米化金属薄壁吸能装置,属于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采用串联式组合方式,沿轴向具有两级吸能单元,包括前安装板、一级吸能单元、中间稳定板、二级吸能单元、后安装板,前安装板安装在一级吸能单元前端,后安装板安装在二级吸能单元后端,上下两级吸能单元之间采用中部稳定板连接,保证结构可以稳定变形。吸能单元为局部表面纳米化处理的薄壁吸能管。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装方便,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结构能量吸收效率,提升吸能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碰撞产生的峰值荷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