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9871756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452292.0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廊坊海斯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65G57/03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提升机,属于建筑构件生产领域,包括支架、两对滑轨、两组活动架、两组支撑架、提升减速电机、传动轴、两个主动轮、两个从动轮和两条柔性带,支架具有四个立柱和支撑架,两对滑轨分别固定于四个立柱的内侧;两组活动架分别沿两对滑轨上下移动,两组托架设置在两组活动架相对的两个内侧;传动轴与提升减速电机传动相连,两端分别支撑于支撑架上,两个主动轮分别安装在传动轴的两端,两个从动轮分别与两个主动轮传动连接,两条柔性带分别绕过相应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两端分别与活动架固定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模具提升机进行模具叠放,同一批次可同时养护更多的模具,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建设更大的养护窑,节省土地。
-
公开(公告)号:CN209868993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458401.X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廊坊海斯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28B17/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输车,涉及混凝土制品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U型车架、液压举升机构和行走机构;所述液压举升机构包括液压站和两个举升部,所述液压站设置在所述U型车架内,所述举升部设置在所述U型车架的两个侧臂上,所述举升部在所述液压站的驱动下动作;所述行走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车轮,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U型车架内,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侧臂上,所述车轮中的主动轮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车,能够实现大跨径振动台下对大尺寸模具的转运。
-
公开(公告)号:CN209871509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452269.1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廊坊海斯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码垛设备,包括移动横架、至少两组钢丝绳、驱动组件和吊具组件;移动横架用于搭设在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平行导轨上,且两端各设有一组用于驱动其在平行导轨上移动的行进组件;至少两组钢丝绳的一端位于移动横架上,另一端向下伸出移动横架;驱动组件固定在移动横架上且与钢丝绳连接,用于带动至少两组钢丝绳的伸出端同时升降;吊具组件与四根钢丝绳的伸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码垛设备,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工作运行平稳,自动化程度高,码垛效率快,节省了劳动力资源,且占地面积小,节省了空间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209868979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458404.3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廊坊海斯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28B13/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抹光功能的布料机,属于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技术领域,包括料斗、仓门、行走组件、布料盘和抹光组件,料斗下端具有出料口;仓门设置于所述出料口,借助仓门驱动元件,关闭或打开所述出料口;行走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料斗沿混凝土预制件生产线往复移动;布料盘安装于所述料斗的下方,借助布料电机驱动旋转,用于将落入布料盘的物料均布到模具型腔中,所述布料电机与所述行走组件相连;抹光组件安装于所述行走组件的一侧,用于对布料完成后的混凝土制品上面进行抹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抹光功能的布料机,布料抹光同时进行,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9868902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452270.4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廊坊海斯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28B1/08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紧定位装置及振动台,属于混凝土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底座、伸缩式执行机构和夹紧体,底座借助螺栓,固定于所述振动平台的侧面;伸缩式执行机构具有固定体和伸缩杆,所述固定体借助螺栓,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夹紧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底座铰接的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伸缩杆铰接的第二铰接部和用于夹紧模具的夹紧部;所述伸缩式执行机构推动所述夹紧体转动,夹紧或松开所述模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紧定位装置及振动台,模具被夹紧在振动台上,在振动时,模具随振动台振动时,不会左右摆动或窜动,降低噪音,提高布料的密实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639815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0752323.5
申请日:2023-06-26
申请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河口湿地的生态净化系统及构建方法,涉及湿地环境修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将湿地划分为稳定塘和若干个湿地单元,使所述湿地单元位于稳定塘下游,且各个所述湿地单元并联;步骤二、对现有圩塘进行抽水、清淤、回填、整平消杀作业,在所述湿地单元内建设多级生态塘;步骤三、建设水力调控设施以及景观设施;步骤四、向湿地内放水,投放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本发明利用现有的河口圩塘,使其相互连通,并通过挖方、填方等方式产生较高的水力坡降,提高圩塘内水体的流动性,并投放各类水生生物,将其改造为可用于水质净化的生态净化系统,可减少入湖、入海河水中污染物的含量,降低湖泊、海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7035542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90231.1
申请日:2023-08-28
申请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9 ,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多塘湿地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构建多塘湿地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步骤二、根据指标体系,获取目标多塘湿地的指标数据;步骤三、根据所述可持续性等级判断矩阵,确定所述指标数据的可持续性等级;步骤四、使用专家问卷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步骤五、根据评价模型计算目标多塘湿地的可持续性指数;步骤六、根据预设的可持续性指数等级确定目标多塘湿地的可持续性情况;本发明通过选取能够表示多塘湿地可持续性的主要特征指标,并采用专家问卷法确定其在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价来反映多塘湿地可持续性程度,适应性较强,可对多种类多塘湿地可持续性程度进行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690314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51805.3
申请日:2023-07-31
申请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摘要: 本申请涉及底泥生态修复的领域,并公开了一种生物友好型沉水植物定植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定植基质包括:释氧层、植物生长层、凝结层以及固定层;制备方法包括S1:将氧化钙、氨氧化古菌以及固体氧按预设比例混合后,形成释氧层;S2:将植物种子和植物生长基质按预设比例混合后,形成植物生长层;S3:将黄原胶与卡拉胶按预设比例混合,形成的凝胶涂覆于释氧层和植物生长层之间的连接面及四周,形成凝结层;S4: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固定层,将定植基质整体进行包裹;S5:在岸上进行定植基质中沉水植物种子的发育培养。本申请中的释氧层大大提高了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改善了底泥的厌氧状态,所使用的材料均为生物友好型材料,减少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854211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06719.3
申请日:2024-05-16
申请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菌藻共生系统的生态护坡构建方法,涉及径流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将生物炭与陶粒混合,然后在120~160℃、4~6MPa条件下反应8~20h,冷却后加入保水剂,得到微生物载体材料,然后施加在河道护坡土壤表层;在河道护坡划分乔木区、灌木区、草本植物区和挺水植物区,并分别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挺水植物;将菌藻混合液喷洒在河道护坡土壤表面,形成生物土壤结皮。本发明利用生物炭的多孔结构改善土壤容重与孔隙结构,搭配陶粒和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含水率和持水能力,促进菌藻生长,从而提高净化效果,并利用植被缓解了水流对河岸的侵蚀,解决了河岸的防洪措施破坏河流完整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8549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97040.5
申请日:2023-09-18
申请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C02F3/32 , C02F3/34 , C02F3/00 ,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藻菌共生系统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方法,使有机污染物尾水流经共生处理塘,所述共生处理塘内栽种有水生植物、投放有功能藻类以及微生物搭载生物炭,所述水生植物、功能藻类以及微生物搭载生物炭上的功能微生物共同构成一草‑藻‑菌共生系统;所述功能藻类由尖尾栅藻、铜绿微囊藻和绿球藻混合组成,所述微生物搭载生物炭上的功能微生物由节杆菌、假单胞菌、微杆菌、酸微菌混合组成;本发明采用草‑藻‑菌共生系统来处理污水,能够获得很高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三者共同作用互利共生有利于维持该共生系统的稳定,且整个系统易于构建;还能够降低了运行成本,避免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