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单元
    11.
    发明公开
    线圈单元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64617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197044.1

    申请日:2024-02-21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确保期望的充供电的输出及效率的同时提高送电侧的设备及构件的保养容易性的线圈单元。线圈单元具备:线圈,其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送电力;壳体,其收容所述线圈;以及铁心构件,其插入到所述线圈的空心区域中,并且贯通所述壳体并突出到外部,所述铁心构件具备:框状的壁部,其配置于所述空心区域;以及盖部,其对所述壁部的开口端进行开闭。

    线圈
    12.
    发明公开
    线圈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89544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280459.0

    申请日:2023-03-21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提供容易进行终端处理的线圈。线圈是通过卷绕导线(10)而得到的线圈。导线(10)的截面是具有3以上的高宽比的矩形。导线(10)以使截面的长边方向沿着线圈的中心轴(P)的姿势配置。非接触受供电系统包括:具备线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具备线圈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热交换装置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67422B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1710978859.3

    申请日:2017-10-19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提高了液体的温度的升高性能的热交换装置。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具备:贮存部,该贮存部配置于进行热交换的液体的循环路径、且供该液体贮存;以及热管,该热管具有上述贮存部内的内部部分、以及上述贮存部外的外部部分,上述贮存部具备间隔壁,该间隔壁以能够使上述液体流通的方式将上述贮存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上述第一空间包括上述液体的流入部以及流出部,上述热管的上述内部部分配置于上述第二空间。

    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8767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324781.X

    申请日:2024-09-23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力传送的开始初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而维持适当的电力传送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具备送电部、送电电力变换部及送电侧控制装置。送电部具备向受电装置送出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的交流电力的一次侧线圈。送电电力变换部具备连接于一次侧线圈的多个晶体管。送电电力变换部将从电源部供给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送电侧控制装置将由送电部进行的送电开始初期的传送电力设定为小于规定电力。送电侧控制装置根据从由送电部进行的送电开始起的经过时间而使传送电力朝向规定电力以增大倾向变化。

    线圈单元
    15.
    发明公开
    线圈单元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8621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324825.9

    申请日:2024-09-23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单元。线圈单元具备通过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非接触的电力传输来送出或接受电力的初级侧线圈或次级侧线圈、以及在各线圈的后方侧配置的初级侧磁性构件或次级侧磁性构件。各磁性构件具备:在从沿着中心轴线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轴线方向的正交方向上位于比各线圈的外周端部靠内的位置的初级侧第一部位或次级侧第一部位;以及从各第一部位比外周端部向外方突出的初级侧第二部位或次级侧第二部位。

    驱动单元
    16.
    发明公开
    驱动单元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2928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0744813.5

    申请日:2024-06-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单元,其具备副车架、受电装置、蓄电装置、电力控制装置、以及旋转电机。副车架固定于车身的下部。受电装置在副车架的下方与副车架固定为一体。受电装置接受从送电装置以非接触式传输的交流电力。旋转电机与副车架固定为一体。蓄电装置及电力控制装置与旋转电机固定为一体。蓄电装置与旋转电机授受电力。电力控制装置控制蓄电装置与旋转电机的电力授受。

    线圈单元
    17.
    发明公开
    线圈单元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20994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0581584.X

    申请日:2024-05-11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单元。线圈单元(10)具备线圈(13)和铁芯构件(15)。线圈(13)从送电装置接受通过非接触式传输的交流电力。铁芯构件(15)通过方向性磁性材料形成为片状。铁芯构件(15)在送电装置与线圈(13)面对的情况下,在从送电装置观察下配置在线圈(13)的后方侧。线圈(13)及铁芯构件(15)各自的外形为矩形环状。在线圈(13)与铁芯构件(15)的相互面对的直线状部位(13b、15b)彼此中,铁芯构件(15)的取向方向与线圈(13)的沿着卷绕方向的方向正交。

    线圈单元
    18.
    发明公开
    线圈单元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207944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0667553.6

    申请日:2024-05-27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抑制重量的增大且提高冷却效率的线圈单元。车辆用线圈单元具备:壳体(11);线圈(13),其获取从送电装置(T)以非接触方式传送的交流电力;支承构件(31)。壳体(11)具有向车身下方的外部露出的表面(11A)。配置于壳体(11)的内部的线圈(13)经由设置于壳体(11)的内表面(11B)的散热构件(11b)而与壳体(11)直接接触。支承构件(31)与壳体(11)的内表面(11B)及散热构件(11b)接触,并且覆盖线圈(13)的表面。支承构件(31)在散热构件(11b)的突出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宽度伴随沿着突出方向从散热构件(11b)的顶端侧趋向内表面(11B)而呈增大倾向变化。

    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30936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186501.7

    申请日:2024-02-19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维持恰当的电力传送的同时使传送的电力增大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1)具备驱动控制装置(3)和受电装置(4)。受电装置(4)具备受电部(15)及受电电力变换部(16)。受电部(15)具备二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电容器。二次侧线圈获取从送电装置(2)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的交流电力。二次侧电容器与二次侧线圈串联连接。受电电力变换部(16)将受电部(15)获取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控制装置(17)设定送电装置(2)的驱动频率,以便在送电装置(2)的电力传送区间受电部(15)所获取的平均电力成为最大。

    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584776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0872387.9

    申请日:2023-07-17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具备车载通信装置、受电装置以及控制装置。车载通信装置与配置在车辆的行驶路径周边的路侧通信机进行通信。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授受以非接触的形式传输的电力。控制装置在车辆到达送电装置的电力传输区间之前,通过路侧通信机与车载通信装置的通信而取得密钥信息。控制装置在车辆存在于电力传输区间的情况下,通过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通信,将至少具有密钥信息的信息发送到送电装置,由此,使送电装置开始进行与密钥信息的核对相应的电力传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