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供氧管道的烧结供富氧系统及供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65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110851225.8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供氧管道的烧结供富氧系统及供氧方法,其系统包括:空气供给器、第一氧气供给器、第二氧气供给器和混合器,所述第一氧气供给器和第二氧气供给器分别连通有第一氧气管道和第二氧气管道,所述混合器连通有氧气支管道,所述第一氧气管道和第二氧气管道分别与氧气支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氧气管道和第二氧气管道分别设有第一氧气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氧气流量调节阀,所述氧气支管道设有氧气总流量计,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氧气供给器之间设有第二氧气流量计,所述第一氧气管道的氧气流量值和第二氧气管道的氧气流量值之比为:8‑10;其供氧方法包括粗调和精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氧气调节精度低的缺陷。

    一种用于燃气燃烧的供氧系统及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54359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849533.7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燃烧的供氧系统及调节方法,其系统包括:氧气供给器、混合器、氧气总管道、第一氧气管道、第二氧气管道和第三氧气管道,所述第一氧气管道的直径DI、第二氧气管道的直径DII和第三氧气管道的直径DIII满足:其调节方法包括S1:计算出Q'o,z,S2:调节第一氧气调节阀,S3:调节第二氧气调节阀,S4:调节第三氧气调节阀,S5:若满足转步骤S6;否则,转步骤S8;S6:若满足转步骤S7;否则,转步骤S9;S7:若满足完成氧气流量调节;否则,转步骤S10;S8:继续调节第一氧气调节阀,S9:继续调节第二氧气调节阀,S10:继续调节第三氧气调节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氧气调节精度低的缺陷。

    一种烧结点火炉煤气的串联预热方法及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667685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740617.2

    申请日:2013-12-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烧设备领域,提出一种烧结点火炉用助燃空气和煤气的串联预热方法;其助燃空气换热器和煤气换热器串联布置;预热炉炉膛燃烧燃料煤气产生烟气;首先用高温烟气预热点火炉用助燃空气,然后用低温烟气预热点火炉用煤气,使点火炉用助燃空气被预热至200~350℃,点火炉用煤气被预热至150~300℃,然后进入烧结点火炉;所述点火炉用助燃空气与高温烟气通过对流换热;所述点火炉用煤气与低温烟气通过对流换热。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适用于低热值煤气作为燃料的烧结点火炉,改善点火效果、保证烧结矿质量。使用低热值煤气为燃料,降低能耗。使用双行程管式换热器进行换热,合理设置换热器、换热面积,换热效果好,换热系数可达20kcal/m2.h.℃,延长换热器寿命。

    一种窑用上料小车系统
    2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238628U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23312489.5

    申请日:2022-12-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窑用上料小车系统,包括上料小车本体、斜桥轨道和牵引装置,所述上料小车本体能够在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力作用下沿所述斜桥轨道上升至窑顶,窑顶设有窑顶支撑轨道,位于窑顶的所述上料小车本体通过翻转能够使之一侧与所述窑顶支撑轨道接合、从而同时获得斜桥轨道与窑顶支撑轨道的支撑,并在此状态下稳定卸载。通过将上料小车本体设置为三棱柱结构,利用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使得上料小车本体在位移和卸载的整个过程中的重心移动量减小,从而在载满料的上料小车本体倾斜时,其稳定性更优,避免了现有的石灰窑上料小车容易发生翻车事故的现状。

    一种燃气管道吹扫系统、燃气输送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9014012U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23319652.0

    申请日:2022-12-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管道吹扫系统、燃气输送系统,涉及燃气领域,以解决吹扫系统由于人工现场作业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燃气管道吹扫系统包括吹扫装置、放散装置以及用于检测燃气管道中气体成分的取样装置;吹扫装置用于将惰性气体替换燃气管道中的气体;放散装置用于排出燃气管道中的气体;吹扫装置包括第一吹扫管路,沿着气流方向,第一吹扫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连通于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之间管路的放散管,放散管用于排出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之间管路的气体,放散管上设有第三控制阀;第一吹扫管路用于将预设压力的惰性气体输送至燃气管道中。

    一种解析塔供热热风系统外排烟气净化及余热回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188426U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821300852.2

    申请日:2018-08-14

    Abstract: 一种解析塔供热热风系统外排烟气净化及余热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解析塔、热风炉、换热器。解析塔包括上部的加热段和下部的冷却段。其中,解析塔的冷却段上部的冷却段气体出口经由第一管道连接至热风炉的热风入口。热风炉的热风出口经由第二管道连接至加热段下部的加热段气体入口。从加热段上部的加热段气体出口引出的第三管道连接至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入口。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解析塔外排烟气余热,同时去除外排烟气中的有害物质。

    一种冷却水梁以及具有该冷却水梁的点火保温炉

    公开(公告)号:CN207066143U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720690192.2

    申请日:2017-06-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保温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水梁以及具有该冷却水梁的点火保温炉。该冷却水梁包括梁体和水箱,梁体安装在点火保温炉的点火段和保温段之间,且梁体的两端分别一体连接在点火保温炉的炉壳上,梁体上可拆卸的并联悬置有至少一个水箱,水箱内通有循环流动的水流,由于水箱保持常通水状态,利用水箱内的水流温度恒定,从而有效隔绝点火保温炉的点火段和保温段之间的热量损失,保证各段温度梯度,以达到很好的表面点火效果,同时减少点火能耗;同时,该点火保温炉采用冷却水梁后,因受水箱低温冷却的影响,水箱的耐火浇筑层不易损坏,能有效延长冷却水梁的使用寿命。

    一种双供氧管道的烧结供富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6245552U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21718120.7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供氧管道的烧结供富氧系统,包括:空气供给器、第一氧气供给器、第二氧气供给器和混合器,空气供给器、第一氧气供给器和第二氧气供给器分别与混合器相连通,空气供给器与混合器之间设有空气调节子系统,第一氧气供给器与混合器之间设有第一氧气调节子系统,第二氧气供给器与混合器之间设有第二氧气调节子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氧气调节精度低的缺陷。

    一种机下式双预热烧结点火炉用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03758257U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320878438.0

    申请日:2013-1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8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设备领域,提供一种机下式双预热烧结点火炉用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布置在烧结机下,其包括待预热的煤气进口、煤气出口、助燃空气进口、助燃空气出口、燃烧燃料产生烟气的预热炉、沿烟气流动方向串联设置的助燃空气换热器和煤气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将预热炉位置从烧结点火炉后部移至烧结机下主厂房附近的地面,有效解决了换热器热膨胀、场地限制、需要水冷、操作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大型烧结机也能使用高炉煤气点火,在点火炉管道布置,换热器结构的选择上更加灵活方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也相应增加。两台管式换热器采用串联方式布置在一台预热炉上,同时给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一种点火炉炉衬及点火炉
    3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624484U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20533179.1

    申请日:2023-03-17

    Inventor: 蔡攀 宋新义 张哲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点火炉炉衬及点火炉,该点火炉炉衬包括多块固定于点火炉的炉壳下的预制块,相邻两个所述预制块中,其中一个所述预制块的周侧凹陷形成有曲线形的错位槽,另一个预制块的周侧设置有与错位槽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相邻两个预制块的错位槽和凸起部相互配合。该点火炉包括点火炉炉衬和烧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点火炉炉衬及点火炉通过设置曲线形的错位槽和与其形状匹配的凸起部,使得相邻两个预制块所接触的位置形成曲线错缝,炉内火焰对于炉顶来说火力形成了转折,避免了炉内火焰直烧炉顶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了炉顶被烧穿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点火炉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