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45891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0979061.0
申请日:2017-10-19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安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反应堆堆芯熔融物堆内滞留和堆外滞留功能的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保温层、冷却水入口组件、蒸汽出口组件、分隔混凝土层、环形阀门、坩埚、IVR供水管线、EVR供水管线、温度传感器、低熔点熔融塞,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置有反应堆堆芯。利用本发明的系统,能够在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堆芯熔融时降低熔融物外泄的风险,增加熔融物被捕获的几率,从而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41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41172.3
申请日:2015-12-1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 G21C9/016 , G21C15/18 , G21C15/18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芯熔融物分组捕集和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反应堆堆腔底部的分组捕集系统及设置在分组捕集系统下方的冷却系统;分组捕集系统包括熔融物分配装置、与熔融物分配装置对应设置的熔融物捕集容器、设置在熔融物捕集容器下方用于将熔融物捕集容器转移到冷却系统中的捕集容器转移装置;冷却系统包括熔融物冷却水池及熔融物冷却水池的冷却回路。本发明的分组捕集和冷却系统,将增大堆芯熔融物与冷却水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熔融物衰变热导出功率;堆芯熔融物分组捕集并冷却后,反应堆的事故后处理工作将大为简化,工作人员的辐照剂量可显著降低;空冷配合水冷的堆芯熔融物冷却方式更为可靠,将使严重事故后核电厂的长期安全性得以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05513649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610024030.5
申请日:2016-01-14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芯熔融物分组滞留及冷却系统,包括分组滞留系统及冷却系统,所述分组滞留系统包括设置在反应堆堆腔底部的熔融物滞留容器装载井及设置在熔融物滞留容器装载井内的多个熔融物滞留容器,多个熔融物滞留容器通过多级熔融物输运通道与反应堆堆腔相连接,熔融物滞留容器装载井上穿设有熔融物滞留容器转移装置,所述熔融物滞留容器转移装置与冷却系统相连接;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熔融物冷却水池及熔融物冷却水池的冷却回路。本发明的分组滞留及冷却系统,旨在发生严重事故工况下,藉由独立的封装容器对反应堆堆芯熔融物实现分组滞留并冷却;有利于提高熔融物衰变热导出功率,降低工作人员的辐照剂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
公开(公告)号:CN110176316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1910308905.8
申请日:2019-04-17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9/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U型管内部换热式堆芯熔融物捕集装置,包括熔融物收集导引装置、坩埚滞留容器、冷却管束、多间壁冷却系统、冷却水注入系统和蒸汽排放系统;熔融物收集导引装置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下方;坩埚滞留容器设置于导引装置下方;冷却管束设置于坩埚滞留容器内部;多间壁冷却系统设置于坩埚滞留容器下方;冷却水注入系统与多间壁冷却系统相连;蒸汽排放系统包括堆坑蒸汽排放口及安全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伸入熔池的U型管束增大有效冷却面积,可实现小空间内堆芯熔融物快速高效的冷却;填充在坩埚滞留容器内的牺牲材料可与熔融物反应,氧化其中的金属成分,降低混合物的熔点,减小对坩埚滞留容器的边壁热负荷。
-
公开(公告)号:CN110459333B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1910598267.8
申请日:2019-07-04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安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有内部冷却管的双层坩埚堆芯熔融物捕集装置。所述的捕集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坩埚、外坩埚、冷却流道、堆坑、堆坑腔体、冷却管、冷却管入水口,内坩埚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正下方,其固定在其外部的并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方的外坩埚内,且内坩埚与外坩埚之间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流道,外坩埚安装在堆坑内部形成的堆坑腔体中;内坩埚内部设置有多根冷却管,每根冷却管通过其底部的冷却管入水口与冷却流道连通,部分冷却管的侧壁上开有小孔且外部覆有5‑30mm厚的牺牲混凝土保护层。利用本发明的捕集装置,可显著提高堆芯捕集器对堆芯熔融物的滞留成功率和冷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367445B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1710416822.1
申请日:2017-06-0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1N1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液态流体物性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温流体粘度系数测量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热防护外壳、高温流体容器、单摆组件、固定轴、加热系统、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计数器,热防护外壳的底部的上方设置用于盛放高温流体样品的高温流体容器;单摆组件、固定轴固定于热防护外壳的顶部,且单摆组件可绕固定轴转动;单摆组件包括摆动杆和摆动杆下方固定的摆球,摆动杆和摆球可在同一竖直平面运动,摆球在摆动过程中浸没在高温流体样品中;加热系统用于对高温流体样品进行加热;非接触式测温装置置于热防护外壳内,用于非接触的测量高温流体样品的温度;计数器用于对单摆组件的摆动周期进行测量。利用本发明的装置,能够非接触式的测温。
-
公开(公告)号:CN108053895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711077169.7
申请日:2017-11-0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9/0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安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分装强化冷却的反应堆堆芯熔融物捕集装置。所述的捕集装置包括堆坑、反应堆压力容器、熔融物滞留容器、坩埚、滞留水箱、冷却水箱和各连接管线,顶部敞口的熔融物滞留容器位于堆坑内,并使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下部和底部置于其中,堆坑内位于熔融物滞留容器的下方的空间形成冷却空间;堆坑内,熔融物滞留容器的底板下方设置有坩埚;滞留水箱位于堆坑外,并通过连接管线与堆坑连接;冷却水箱位于堆坑外,并通过连接管线与冷却空间连接。利用本发明的捕集装置,能够通过布置紧凑、冷却效率高的堆芯捕集器方案,籍由熔融物的临时滞留、分装强化冷却实现堆芯熔融物的有效捕集和包容,应对核电站严重事故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07978378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710976714.X
申请日:2017-10-19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反应堆堆芯融熔物捕集装置。所述的捕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方的早期融熔物滞留室、融熔物分组滞留室、滞留容器转移通道、冷却水池,以及所述的早期融熔物滞留室内设置的装有牺牲材料的牺牲材料箱、所述的融熔物分组滞留室内装填的融熔物滞留容器和牺牲材料填充物、所述的滞留容器转移通道内装填的融熔物吸附颗粒,其中所述的融熔物滞留容器为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利用本发明的反应堆堆芯融熔物捕集装置,能够在严重事故工况下,由独立的封装容器对反应堆堆芯熔融物实现分组捕集并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07358982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710438308.8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厂安全壳热工水力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活动壳体的安全壳热工水力实验系统,包括底部的竖直壁面设置在环隙导轨(29)中并能上下调整水平高度的活动壳体(1),固定设置地面上且位于活动壳体(1)内、与活动壳体(1)形成封闭的第一实验大空间的固定工作平台(8),能够将活动壳体(1)吊起放下的天车(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实验大空间内的反应堆模拟结构,与贯穿设置在固定工作平台(8)上的喷放管路相连的、向第一实验大空间提供壳内质能释放过程的质能释放模拟设备。该系统能够提供可变的第一实验大空间,可用于不同型号核电厂安全壳热工水力特性研究及壳内设备研发,设备利用率高,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38B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510909428.2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9/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安全系统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引导熔融物分层扩展功能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所述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设置在与反应堆堆坑底部竖直相连的竖井中,包括多层熔融物扩展滞留室,相邻的熔融物扩展滞留室之间通过多个熔融物灌注通道形成连通的空间。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本发明通过分层扩展手段实现熔融物的充分展开,从而使熔融物热量导出最大化,保证严重事故后核电厂的长期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