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05690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811206994.7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醇制烯烃装置碱洗系统的黄油抑制剂,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碱洗塔黄油较多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甲醇制烯烃装置碱洗系统的黄油抑制剂,该黄油抑制剂以各组分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醛酮阻聚剂10~50份,抗氧剂5~30份,分散增溶剂5~30份,缓蚀剂0.1~5份,溶剂20~90份;在甲醇制烯烃分离系统的碱洗塔中加入上述黄油抑制剂以抑制黄油的生成,所述在甲醇制烯烃分离系统的碱洗塔中加入黄油抑制剂的量为20~200ppm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甲醇制烯烃碱洗系统黄油的抑制中。
-
公开(公告)号:CN111056898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811206995.1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质黄油分散药剂,主要用以解决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碱洗塔碱洗过程中容易形成大量黄油,黄油进一步聚集,进而堵塞塔盘/填料、管线、循环泵,影响碱洗塔的稳定运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包括以下组分的重质黄油分散药剂:以质量份数计25~35份的A组分,1~5份的B组分,5~10份的C组分;其中,A组分为多元醇型物质,B组分为醇类聚合物,C组分为亚胺类化合物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可用于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碱洗塔碱洗过程中,以分散生成的大量重质黄油。
-
公开(公告)号:CN107434831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610366138.2
申请日:2016-05-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2 , C08F110/02 , C08F4/69 , C08F4/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领域,具体地,提供了一种铬系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铬系催化剂,该铬系催化剂组分包括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铬化合物、氧化物载体和有机硼化合物;所述有机硼化合物为式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其中,R1~R5各自选自:氢,卤素,C1~C20的直链、支链烷基或卤代烷基,C1~C20的直链、支链烷氧基或卤代烷氧基,C2~C20的直链、支链烯基或卤代烯基等。本发明的铬系催化剂在用于乙烯聚合时,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所制备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宽,同时具有更高的熔融指数。
-
公开(公告)号:CN109666147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710965524.8
申请日:2017-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G81/00 , C08G63/16 , C08G63/183 , C08G63/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线性无规可生物降解共聚酯以及制备方法。该共聚酯具有脂肪族酯结构单元和芳香族酯结构单元,所述共聚酯在150℃、2.16kg负荷下采用ISO 1133-2005方法测定的熔融指数为2.5-4g/10min,在190℃、2.16kg负荷下采用ISO 1133-2005方法测定的熔融指数为8-15g/10min。本发明所述的共聚酯具有较低的熔融指数,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子量,拉伸力学性能较好。
-
公开(公告)号:CN105623132B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410588986.9
申请日:2014-10-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L25/06 , C08L51/04 , C08L9/00 , C08L13/00 , C08L79/00 , C08K3/28 , C08F279/02 , C08F1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聚苯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抗菌剂以以丁苯橡胶为载体的负载型抗菌剂的形式加入聚合体系中,从而获得抗菌剂分散均匀的聚苯乙烯聚合物材料。该抗菌聚苯乙烯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和抗菌持久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例如具有高抗冲性能。此外,本发明提供的抗菌聚苯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能够在工业装置上在线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5622801B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410637373.X
申请日:2014-1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是通过卤化镁溶解于醇化合物和有机环氧化合物形成均匀溶液,在硫酯类化合物存在下与钛化合物作用得到。催化剂在较高温度下用于乙烯聚合时,表现出较高的聚合活性、较好的氢调敏感性和共聚性能,较好的堆积密度。由于引入了硫酯类化合物,改善了催化剂的颗粒形态,提高了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和共聚性能;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大量的四氯化钛来促使沉淀的析出及多次使用四氯化钛来处理沉淀,致使四氯化钛的加入量大大减少,提高了催化剂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5175586B
公开(公告)日:2018-04-10
申请号:CN201410263891.X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介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组分及聚乙烯的制备方法。该介孔复合材料包括具有六方孔道结构的分子筛材料和硅胶,所述介孔复合材料为球形的,所述介孔复合材料的孔体积为0.5‑1.8mL/g,比表面积为200‑650m2/g,平均粒径为20‑60μm,孔径呈双峰分布,且双峰分别对应第一最可几孔径和第二最可几孔径,所述第一最可几孔径为1‑3nm,所述第二最可几孔径为10‑30nm。本发明的介孔复合材料在负载后依然可以保持有序的介孔结构。将活性组分镁和钛负载在该复合材料后,所制得的催化剂组分用于乙烯聚合时,可以使催化剂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可以得到聚乙烯颗粒粉料。
-
公开(公告)号:CN105457568B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410454255.5
申请日:2014-09-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IPC: B01J8/26 , C07C1/20 , C07C11/06 , C07C11/04 , C07C15/02 , B01J29/90 , B01J29/46 , B01J29/80 , B01J29/70 , B01J29/48 , B01J29/4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2 , Y02P20/584 , Y02P30/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醇和/或二甲醚催化转化制乙烯、丙烯和芳烃的双再生器流化床反应装置及其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乙烯、丙烯和芳烃收率低、催化剂水热失活严重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包括反应器、第一再生器、第二再生器、汽提器、脱气罐的装置,原料从反应器下部进入反应器和催化剂接触反应,反应后的积炭催化剂经汽提器汽提进入第一再生器和/或第二再生器,经第一再生器再生的部分催化剂进入第二再生器继续再生,再生完全的催化剂经脱气罐脱气后返回反应器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乙烯、丙烯和芳烃工业生产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566542B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410532666.1
申请日:2014-10-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210/02 , C08F4/6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含极性基团聚烯烃的催化体系,包括:a)作为主催化剂的具有如式I所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其中,X选自卤素;b)助催化剂;c)乙烯;以及d)带有极性基团的α‑烯烃。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材料的方法,如式I所示的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乙烯与带有极性基团的烯烃的共聚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5085130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410201894.0
申请日:2014-05-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氧化合物转化制低碳烯烃的生产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副产物较多、低碳烯烃收率不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含氧化合物转化制低碳烯烃的生产装置,主要包括流化床反应器Ⅰ区(1)、流化床反应器Ⅱ区(2)、沉降器(3)、再生器(4)、脱气取热器(5);流化床反应器Ⅰ区(1)出口与流化床反应器Ⅱ区(2)入口连接,沉降器(3)开有至少两个催化剂出口分别连接流化床反应器Ⅰ区(1)和再生器(4),再生器(4)开有催化剂出口与脱气取热器(5)连接,脱气取热器(5)开有至少两个催化剂出口分别连接流化床反应器Ⅱ区(2)和再生器(4)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低碳烯烃的工业生产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