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64168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13654.9
申请日:2012-01-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8D7/02
Abstract: 一种纵向流动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同时流体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壳体、左右管板、左右封头,壳体侧壁具有壳程进、出口,壳体内分别设有左、右管板,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固定,壳体两端分别由左、右封头封闭,左、右封头上分别具有管程进出口,传热管为螺旋状传热管,在垂直于壳程流体流动方向上,接触壳体内壁的传热管通过相邻传热管的接触点和壳体内壁接触点支撑,其他传热管均通过相邻传热管的接触点相互支撑并固定。本发明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面积大,节省了投资费用;传热管管束间的接触点增大了流体在壳程流动的湍流度,流体混合均匀,壳程压降大大降低,提高了综合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852089B
公开(公告)日:2012-01-18
申请号:CN200510121497.3
申请日:2005-12-31
IPC: H04L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生成模数混合混沌信号的系统和方法,其中利用连续混沌系统和数字混沌系统的互补特性,克服了连续混沌系统难以长时间稳定同步工作且需要通过信道传输同步信号的缺点,并克服了数字混沌系统特性退化的问题。在本发明的模数混合混沌系统中,异地分离的数字混沌系统分别控制各自本地的连续混沌系统,使异地分离的连续混沌系统无需传输同步驱动信号就能长时间的稳定同步工作,并有效地提高混沌系统的抗攻击能力;连续混沌系统又分别对各自本地的数字混沌系统进行扰动以阻止数字混沌系统出现特性退化。该模数混合混沌系统输出的数字混沌序列可作为伪随机数序列,或作为密钥流对数据进行加密;输出的连续混沌信号则可用于设计基于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1704888A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910272218.1
申请日:2009-09-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7K14/4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蛋白突变体BeRFP,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荧光蛋白突变体是在红色荧光蛋白Kate基础上对V93S,S158D,D159Y,L174A,Y210S进行突变,其蛋白质序列为:MVSKGEELIKENMHMKLYMEGTVNNHHFKCTSEGEGKPYEGTQTMRIKVVEGGPLPFAFDILATSFMYGSKTFINHTQGIPDFFKQSFPEGFTWERSTTYEDGGVLTATQDTSLQDGCLIYNVKIRGVNFPSNGPVMQKKTLGWEASTEMLYPADGGLEGRDYMALKLVGGGHLICNAKTTYRSKKPAKNLKMPGVYYVDRRLERIKEADKETSVEQHEVAVARYCDLPSKLGHKLN。该荧光蛋白突变体的Stocks位移很大,同时能用作细胞的标记与成像。
-
公开(公告)号:CN11786702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766024.3
申请日:2023-12-2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12N15/864 , C12N5/10 , C12N9/22 , C12N15/113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病毒标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准确标记特定分子类型神经元的方法及动物模型;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含Cas9蛋白序列的高保真Cas9质粒;设计特定分子类型神经元中靶向基因组位点的sgRNA序列,后与供体片段进行质粒构建,得到供体质粒;构建含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采用病毒分别包装Cas9质粒、供体质粒和表达载体,后混合,得到病毒液;采用病毒液进行病毒注射,以对特定分子类型神经元精确标记;供体质粒能被Cas9蛋白切割;供体片段具有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的作用;基于CRISIR/Cas9基因编辑技术,配合供体质粒和表达载体组成二元系统,并对高保真Cas9质粒、供体质粒和含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采用病毒进行包装,可以实现对特定类型神经元的精确标记。
-
公开(公告)号:CN11741652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621449.5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64F5/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验吸波材料前向行波的低散射载体,属于低散射载体外形设计领域,包括:载体本体,所述载体本体由上表面、下表面和两个侧面构成;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形状分别为依次无缝连接的三角形、特殊梯形和矩形;所述特殊梯形两条腰为外凸的圆弧,所述三角形的两个侧边缘分别通过对应的外凸的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矩形对应的侧边,使所述三角形、特殊梯形和矩形形成内凹的二阶曲面;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中三角形的两个侧边缘形成的顶点共同作为所述载体本体的前向尖端,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矩形底边无缝重合;待测吸波材料设置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矩形面上。本发明能够提升在不同俯仰角下吸波材料前向行波RCS缩减性能评估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66273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011645412.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12Q1/6806 , C12Q1/6841 , C12Q1/682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核酸原位杂交信号放大的单链DNA制备方法,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基因识别引物、第一磷酸化环化引物和DNA连接酶为原料,进行连接反应;连接反应完成后加入Bst DNA聚合酶和dNTP,进行滚环扩增反应,反应温度为45‑55℃,反应时间为1‑3h,获得用于核酸原位杂交信号放大的单链DNA;其中,所述第一磷酸化环化引物包含片段C,所述C的局部片段与第一荧光探针的核酸片段序列相同;或者,所述C的局部片段与二级放大单链DNA的局部片段核苷酸序列相同。该方法具有经济实用、步骤简单和灵敏度高的优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核酸原位杂交信号二级放大的单链DNA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9038658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810821016.7
申请日:2018-07-24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远海风电柔性直流送出系统及陆上交流单相接地故障穿越方法,方法包括:S1实时检测第一MMC换流器所在位置的交流侧电气量,S2根据交流侧电气量判断是否发生陆上交流单相接地故障,是则转入S3,否则返回S1;S3同时执行(A)、(B)和(C);(A)通过在第二MMC换流器桥臂参考电压的差模分量中叠加负序参考电压来抑制在陆上交流单相接地故障期间产生的交流负序电流;(B)将交流正序电流控制指令的幅值设置为额定值的k倍来消除在交流单相接地故障穿越期间的过电流;(C)通过在第二MMC换流器桥臂参考电压的共模分量中叠加零序二倍频抑制电压来抑制在陆上交流单相接地故障期间产生的直流电压零序二倍频波动。
-
公开(公告)号:CN109217335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810962582.X
申请日:2018-08-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风电VSC‑HVDC输出系统的低频振荡阻尼控制方法;具体为在海上风电经VSC‑HVDC输出系统中,交直流混联系统中,直流系统运行在额定功率状态下,交流系统受大扰动引起低频振荡,需要添加阻尼控制器来抑制低频振荡。本发明只需要在VSC‑HVDC换流站的直流电压控制加上基于频率的前级控制,只需一个比例环节和滤波环节;在交流电网发生扰动后产生低频振荡时将频率信号的变化传递到直流电压上,直流电压在变化时会相应的引起有功功率变化,阻尼交流系统的低频振荡,不仅能够保持换流站的稳定运行,同时对其所连接的交流系统低频振荡提供了较好的阻尼效果,保障了VSC‑HVDC直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电网友好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611734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310600841.1
申请日:2013-11-2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21B37/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层流冷却温度的控制方法,具体为:以钢板粗冷段和精冷段的起始和结束处温度作为约束条件,确定满足该约束条件的钢板运行标准速度、粗冷段以及精冷段标准阀门数量;采集钢板实际运行速度,将其与钢板运行标准速度比较,依据比较结果调整粗冷段和精冷段阀门数量;采集粗冷段起始处的实际起始温度,将其与钢板初始温度比较,依据比较结果调整粗冷段和精冷段阀门数量;测量精冷段结束处的实际钢板终冷温度,将其与目标终冷温度比较,依据比较结果调整粗冷段和精冷段阀门数量。本发明还提供了实现上述方法的系统。本发明实现钢板冷却的实时控制,并能做到中间温度的控制和冷却速率的控制,对层流冷却的生产过程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3253314B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143474.7
申请日:2013-04-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62D57/024 , B25J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桥梁裂缝的负压吸附攀爬式机器人,包括摄像单元、前机械足、后机械足和无线通信单元,其中前机械足和后机械足通过关节联接机构相互联接,它们各自具备负压吸附组件和驱动行走组件,由此可吸附在不同工况的桥梁表面上并执行攀爬行走;摄像单元设置在前机械足上用于拍摄待检测区域,并将拍摄结果发送至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设置在后机械足上,用于接收摄像单元的拍摄结果并将其传输至控制终端,同时接收来自控制终端的操控指令。通过本发明,能够以便于操控、快速准确的方式执行桥梁裂缝检测,同时可有效排除人的主观干扰因素,降低检测成本,并尤其适用于各类复杂的桥梁底面检测场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