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99683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515749.0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锂电池循环性能的方法,属于电池性能提升方法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锂电池使用寿命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先在循环开始前,使用夹具对锂电池施加初始压力P0,保持夹具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循环M周;然后调整夹具,对锂电池施加压力P1,保持夹具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循环M周;再以此类推,直至调整夹具,对锂电池施加压力PN,保持夹具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循环M周为止;N代表使用夹具对锂电池施加初始压力P0后调整夹具的次数,N≥1,P0≥P1≥…≥PN。该方法可有效提升锂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保持能力,降低锂电池容量衰减,延长锂电池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4361382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627290.9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 , H01M10/0525 , H01M10/056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涂层改性的复合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复合极片,包括:电极极片;固态电解质层,其形成在所述电极极片的双侧面;陶瓷层,其形成在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的表面。本发明在电极极片两侧依次形成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固态电解质层及具有电子绝缘功能的陶瓷层,通过两种功能层的协同作用,形成集电子绝缘、离子传导、隔热、阻燃等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涂层,可以显著提高高比能电池的安全性能,特别是针刺性能及加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048781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11328242.2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高压实的复合导电剂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述复合导电剂包括多孔导电剂和其他导电剂,所述多孔导电剂为碳材料,所述碳材料的粒径为微米级或亚微米级;所述其他导电剂选自乙炔黑、炭黑、科琴黑、导电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线、Super P、KS-6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多孔导电剂与所述其他导电剂的质量比为5:95~95:5。在高压实密度条件下,保证料层中主材颗粒的完整性,同时复合导电剂有利于增加涂层中活性材料颗粒间的孔隙,其多孔表面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且在高压实辊压过程中电极中孔隙不易被堵塞,因此可以保证极片与电解液间具有良好的浸润性,从而提升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767318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07789.8
申请日:2018-05-24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0567 , H01M10/4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H01M10/4235 , H01M2300/0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含有添加剂的锂盐电解液,包括添加剂、溶剂以及浓度为2.15~4.0mol/L的锂盐,所述添加剂选自氟代碳酸乙烯酯、全氟甲基取代的碳酸乙烯酯、全氟丁基取代的碳酸乙烯酯、全氟己基取代的碳酸乙烯酯和全氟辛基取代的碳酸乙烯酯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还提出含有所述锂盐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将溶剂型添加剂氟代碳酸酯加入到高浓度锂盐电解液中,氟代碳酸酯参与到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中,使得氟代溶剂中的F原子与Li+之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增强,有利于氟代碳酸酯通过去氟反应生成LiF和聚碳酸酯。与高浓度锂盐电解液中锂盐阴离子和溶剂的还原产物一起构成了有机‑无机复合型SEI膜,可有效提高SEI膜的刚性和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85041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37902.2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0567 , H01M4/6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添加剂、电解液和正极浆料。本发明添加剂包含一种或多种含通式Ⅰ或通式Ⅱ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非水溶剂和所述添加剂;正极浆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及所述添加剂。本发明添加剂结构中含有大量未共享离子对和极性官能团,其与金属氧化物类电极材料及集流体均具有较强相互作用力,在电极浆料中,可改善金属氧化物类正极颗粒的分散性,显著提高电极材料涂层与集流体间粘结力,提高循环性能。添加剂结构中含有大量双键,高电压下可电化学氧化聚合,有助于在正极材料表面形成更稳定的SEI膜,有效减弱高温高电压下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放热副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668431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11207153.9
申请日:2016-12-23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8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类单面极片,由活性材料涂层、箔材、非活性材料涂层组成,活性材料涂层和非活性材料涂层分别涂布于所述箔材的两侧。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轻量化电芯,以所述类单面极片作为多层叠片的最外层,非活性材料涂层位于作为集流体的箔材的外侧。本发明提出的类单面极片可以降低单面极片辊压时集流体应力不均衡导致的变形或卷曲,通过在单面极片另一侧涂覆轻质材料涂层,对辊压工序产生的应力进行均衡,提高了单面极片辊压工序生产的连续性。本发明提出的轻量化电芯结构,通过电芯结构优化设计,降低了集流体材料的用量以及正极或者负极涂层的使用量,有利于在不改变电池体系设计的条件下,降低电芯重量,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5461927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510845664.2
申请日:2015-11-27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8G7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73/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长期保存的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为固体,以双马来酰亚胺单体和巴比妥酸或其衍生物为原料,在油溶性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经分离、干燥获得。本发明进一步提供所述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加速双马来酰亚胺的自由基聚合反应速度,改善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通过引入相分离溶剂使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充分析出,经分离、干燥后获得可长期保存的固体形态的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极大的延长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的保存周期,扩展了双马来酰亚胺聚合物的应用方式和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19150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0939100.X
申请日:2023-07-28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1/28 , G01N23/207 , H01M10/052 , H01M10/054 , H01M10/44 , H01M10/48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原位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原位XRD测试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所述正极和负极均不包括集流体;所述正极涂覆于所述隔膜的一侧;所述负极设置于所述隔膜远离所述正极的一侧。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原位XRD测试的电池,可实现较好的充放电效果,广泛适用于市面上的原位XRD测试装置,可达到原位XRD测试过程中排除集流体干扰的目的,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73869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22569.0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力双向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及相关设备,其中方法包括:根据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尺寸、电极和材料的性能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三维多层电极模型;获取锂离子电池的第一曲线组和第二曲线组;对三维多层电极模型设置外部约束条件,并计算三维多层电极模型在约束条件下不同SOC时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负极和隔膜的厚度,以得到第三曲线组;依据电化学模型获取放电过程中电极和材料的SOC状态,并根据第一曲线组和第三曲线组实时计算在不同SOC状态下各多孔层的实时孔隙率;依据第一曲线组、第二曲线组、第三曲线组和实时孔隙率,通过各曲线与SOC的关系实现电化学与力的双向耦合,从而建立电化学‑力耦合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2864474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110009432.9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0585 , H01M10/42 , H01M50/593 , H01M50/586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安全电池结构及电池,该结构包括:叠层设置的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包括:负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和多孔绝缘层,负极集流体的双面覆有负极涂层、正极集流体双面覆有正极涂层,多孔绝缘层位于正极涂层和负极涂层之间;电池结构按厚度方向分为中央侧电池单元和位于中央侧电池单元两侧的表面侧电池单元,表面侧电池单元的多孔绝缘层热稳定性低于中心侧电池单元的多孔绝缘层;和/或表面侧电池单元的正极涂层热稳定性高于中心侧电池单元的正极涂层。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结构在锂离子电池滥用(如针刺、过热等)初期,使电池的能量在散热性较好的外层缓慢释放,降低电池在高温失控时的能量,使电池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