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204574B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380015014.4
申请日:2013-03-18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2/0666 , F16C17/107 , F16C32/0629 , F16C33/104 , F16C33/128 , F16C33/145 , F16C2204/10 , F16C2204/60 , F16C2360/46 , F16C2370/12
Abstract: 一种烧结金属轴承,其特征在于,由以铜系粉末与铁系粉末作为主成分的原料粉末形成,且在内周具有径向轴承面,作为铜系粉末,使用微细铜粉以重量比计占铜系粉末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铜系粉末,所述微细铜粉显示出直径不足45μm的微粒的比例为80重量%以上的粒度分布,并且,在900℃以上且1000℃以下的条件下,烧结将原料粉末压缩成形而得到的压缩体。
-
公开(公告)号:CN103415716B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280012103.9
申请日:2012-02-28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通过将烧结金属制的轴承套筒(8)的内周面(8a)及下侧端面(8b)形成为没有动压产生部的平滑的圆筒面或平坦面,由此在轴承套筒(8)的制造工序中能够省略动压产生部的成形工序,能够使模费用大幅降低。另外,通过将轴承套筒(8)的内周面(8a)形成为圆筒面,从而径向动压产生部形成在轴部(2a)的外周面(2a1)上,而由于工具容易向轴部(2a)的外周面(2a1)接近,因此能够简单且精度良好地形成径向动压产生部,且通过径向轴承间隙的精度的提高而使轴承刚性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4204574A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380015014.4
申请日:2013-03-18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2/0666 , F16C17/107 , F16C32/0629 , F16C33/104 , F16C33/128 , F16C33/145 , F16C2204/10 , F16C2204/60 , F16C2360/46 , F16C2370/12
Abstract: 一种烧结金属轴承,其特征在于,由以铜系粉末与铁系粉末作为主成分的原料粉末形成,且在内周具有径向轴承面,作为铜系粉末,使用微细铜粉以重量比计占铜系粉末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铜系粉末,所述微细铜粉显示出直径不足45μm的微粒的比例为80重量%以上的粒度分布,并且,在900℃以上且1000℃以下的条件下,烧结将原料粉末压缩成形而得到的压缩体。
-
公开(公告)号:CN102844576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180016768.2
申请日:2011-03-28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5/1672 , F16C17/107 , F16C33/107 , F16C33/128 , F16C33/14 , F16C43/02 , F16C2220/04 , F16C2220/20 , F16C2226/12 , F16C2226/14 , F16C2226/40 , F16C2360/46 , H02K2205/03 , H02K2213/09
Abstract: 一种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其中,外部构件(20)包括外侧的外部构件(20a)和内侧的外部构件(26b),在内侧的外部构件(26b)形成有径向轴承面(29R)和一侧的推力轴承面(23T),在外侧的外部构件(20b)形成有其余的一侧的推力轴承面(22T),并且内部构件(10)的至少形成径向轴承面(11R)和推力轴承面(12T、13T)的部分由烧结金属构成,将外侧的外部构件(20a)的内周面(21)和内侧的外部构件(20b)的外周面(27)嵌合组装,在外侧的外部构件(20a)的内周面(21)和内侧的外部构件(20b)的外周面(27)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临时固定用的凸部(21a、27a)。
-
公开(公告)号:CN102762879A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180010531.3
申请日:2011-02-24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Inventor: 栗村哲弥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17/08 , F16C17/107 , F16C33/74 , F16C35/02 , F16C2370/12 , H02K5/1675
Abstract: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1)包括:轴承套筒(8);轴构件(2),其插入到轴承套筒的内周;壳体(7),其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在内周压入有轴承套筒(8),在轴承套筒(8)的压入方向前方形成有与轴承套筒的端面卡合的阶梯部(7d);推力承受件(9),其对轴构件(2)的一端进行接触支承;密封部(10),其防止来自壳体内部的漏油。在轴承套筒(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动压槽(8a1),该动压槽(8a1)使轴构件2的外周面与轴承套筒8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轴承间隙产生流体动压。
-
公开(公告)号:CN101128679B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0680004156.0
申请日:2006-01-11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公开一种低成本的流体润滑轴承设备,其能够稳定地产生高支撑性能。此外,公开一种动压轴承设备用壳体的制造方法,其能够提高低成本下的该类壳体的各种外形精度。壳体(7)具有圆柱形并包括固定轴承套(8)的外圆周表面(8b)的固定面(7c)和使轴承套(8)的两个端面(8c,8d)形成循环流通的、通过锻造形成在内周面上的轴向环流槽。在形成壳体(7)中,槽成型部分(18a2)设置在杆(18)的外周面上,杆(18)作为壳体(7)的内周面的成型模。利用槽成型部分(18a2)通过锻造形成环流槽(7d)。此外,在通过锻造形成设置在壳体(107)的外周面上的密封面(107d)和圆柱形外圆周表面(107e)之后,通过锻造形成内圆周表面(107c)。因此,推力轴承面(107a)相对于内圆周表面(107c)或外圆周表面(107e)的垂直度精确到20μm或更小。此外,密封面(107d)相对于内圆周表面(107c)或外圆周表面(107e)的同轴度精确到20μm或更小。此外,外圆周表面(107e)相对于内圆周表面(107c)的同轴度精确到20μm或更小。
-
公开(公告)号:CN1702339B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申请号:CN200510074400.8
申请日:2005-05-26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动态轴承装置,它能够防止在将密封件推压进外壳的内圆周时所产生出的磨损粉末进入到外壳中。将密封件插入到外壳开口的内圆周中,并且有粘接剂介于它们之间。沿着密封件的推压方向向前运动的粘接剂借助毛细作用保持在位于密封件的外圆周和外壳的内圆周之间的下锥形空间中。由于设有该粘接剂,所以磨损粉末被该锥形空间中的粘接剂俘获,从而被限制在该粘接剂中。
-
公开(公告)号:CN10114449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710153530.X
申请日:2003-1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压轴承装置和使用该轴承装置的电机。轴承座的固定表面包括变形区域和其他区域,该变形区域在推力元件的压入过程中径向向外变形预定的量。该变形区域具有沿着向下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并且相对于该固定表面的其他区域径向向内缩减,该缩减量等于压装过程中其向外变形的量。当所述推力元件压入轴承座的压配合部分的内圆周时,轴承座的固定表面沿着其整个轴向区域(L)变得基本笔直。
-
公开(公告)号:CN101443563A
公开(公告)日:2009-05-27
申请号:CN200780016995.9
申请日:2007-03-01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17/107 , F16C33/107 , F16C33/74 , F16C2370/12 , G11B19/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轴承装置,其盖部件(10)形成为由板部(10a)以及从板部(10a)的外周端向轴方向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固定部(10b)构成的杯状,作为固定面(B)的固定部(10b)的外周面(10b1)被固定于作为外侧部件(A)的外壳(7)的内周面(7a)。该固定面(B)的轴方向尺寸大于板部(10a)的壁厚,从而能够使板部(10a)薄型化,并且提高盖部件(10)与外壳(7)的固定力,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流体轴承装置的轴方向尺寸的小型化及耐久性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203684A
公开(公告)日:2008-06-18
申请号:CN200680022525.9
申请日:2006-06-02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IPC: F16C1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3/74 , F16C237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了固定在轴构件上的其他构件的轴偏摆的流体轴承装置。在轴构件(2)的一端设置能够压入固定枢毂(3)的压入固定面(2a4),再在压入固定面(2a4)和端面(2d)之间设置向压入固定面(2a4)压入枢毂(3)时的引导部(10)。在引导部(10)上设置比枢毂(3)的内周面(3b)小径的圆筒面(11)。另外,在压入固定面(2a4)和圆筒面(11)之间设置从圆筒面(11)侧朝向压入固定面(2a4)侧逐渐扩径的截面圆弧状的第一扩径面(12),在圆筒面(11)和端面(2d)之间设置从端面(2d)侧朝向圆筒面(11)侧逐渐扩径的锥形面状的第二扩径面(1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