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燃料棒束的功率瞬态辐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13266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09111.3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燃料棒束的功率瞬态辐照装置,涉及堆辐照技术领域,包括:外管,所述外管下端敞口,外管内腔轴向带有氦气出口管;螺旋管氦屏,所述螺旋管氦屏同轴绕于所述外管的外侧,所述螺旋管氦屏上端进口和氦气进口管连通,所述螺旋管氦屏下端出口和所述氦气出口管下端连通,所述氦气出口管上端和外部设备连通;所述氦气出口管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的环形区域为用于供冷却水通过的中间流道,所述中间流道内环向且等间距均布有若干棒状燃料元件。采用本方案,可使得多根燃料棒同时实现大幅度的功率跃增,并极大的减小了不同位置燃料棒的功率差异,试验过程中不同燃料棒的试验参数基本一致,从而用多根棒状燃料元件同时开展功率瞬态试验。

    一种适用于细小颗粒型燃料的镶嵌夹层型辐照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541623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39807.1

    申请日:2022-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细小颗粒型燃料的镶嵌夹层型辐照试验装置,包括辐照装置和多个辐照试验件,辐照装置内部设置有容置空腔,辐照装置上设置有与容置空腔内部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多个辐照试验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设置在容置空腔内,且辐照试验件内部设置有氦气空腔,辐照试验件的外侧面与容置空腔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气隙,氦气空腔内放置有颗粒燃料,辐照试验件上设置有与氦气空腔连通的气体取样管;本发明将颗粒燃料放置在辐照试验件内,然后通过在辐照试验件与辐照装置之间的气隙中通入混合气体,通过改变气隙的热阻实现对辐照试验件内的燃料颗粒的温度控制和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大批量不同种类颗粒燃料的同时堆内试验的目的。

    燃料元件破损监测装置的效率刻度方法、装置、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20051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518783.9

    申请日:2021-1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元件破损监测装置的效率刻度方法,包括依托标准源,并建立HPGeγ谱仪探头模型;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包括使用场景、监测装置、监测对象;确定变量参数;改变变量参数,并获得探测效率;建立变量参数与探测效率的对应关系;输入破损监测参数;将破损监测参数与变量参数与探测效率的对应关系对应;获得破损监测参数对应的探测效率;本发明建立准确的HPGeγ谱仪探头模型,通过无源效率刻度获得不同变量参数下的探测效率,并建立变量参数与探测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以通过输入破损监测参数,快速获得与之对应的探测效率,实现强辐射环境下燃料元件破损监测的在线测量。

    基于速率理论和团簇动力学的辐照损伤仿真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854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348121.5

    申请日:2021-03-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速率理论和团簇动力学的辐照损伤仿真系统及方法,涉及计算机仿真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核心计算模块、控制模块、网页客户端以及API接口;网页客户端通过API接口以请求/响应的方式使用JSON格式协议访问核心计算模块的应用程序功能,控制模块控制核心计算模块进行仿真计算;核心计算模块包括团簇动力学模块、速率理论模块、模式选择模块。本发明可以实现对辐照初期以及辐照中后期锆基合金中辐照损伤的全周期模拟,从而可以预测缺陷结构的发展和缺陷团簇的稳定性,创造性的克服了由于团簇动力学和率理论方法的仿真原理过程不同而导致两种之间无法直接结合的问题。

    随堆燃料辐照装置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012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95107.8

    申请日:2024-10-2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随堆燃料辐照装置,包括装置段和试验段,装置段设置有冷却剂输送管,试验段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上接头、外套管和下接头;上接头伸入冷却剂输送管内且与冷却剂输送管间隙密封连接,以形成环隙,上接头沿周向设置有连通环隙的第一间隔层,在进行试验时,环隙内的冷却剂可进入第一间隔层并处于静止停滞状态,从而形成第一隔热结构;外套管沿周向设置有第二间隔层,第二间隔层的一端开放,使得外套管外部的冷却剂能够进入第二间隔层且呈静止停滞状态,从而形成第二隔热结构;下接头沿周向设置有第三间隔层,第三间隔层的一端开放,使得下接头外部的冷却剂能够进入第三间隔层且呈静止停滞状态,从而形成第三隔热结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