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9419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00397.6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钨基合金复合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屏蔽材料技术领域,钨基合金复合屏蔽材料由钨粉、铁粉和镍粉加工而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钨粉、镍粉、铁粉按用量比例混合后球磨,得到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进行造粒、压制成型,得到材料坯体;将材料胚体进行脱脂后,再进行烧结,得到板材;将板材进行热处理和机加工后得到钨基合金复合屏蔽材料。该钨基合金复合屏蔽材料不仅对辐照中子具有很好的屏蔽效果,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在屏蔽效果相当的情况下,该钨基合金复合屏蔽材料体积较铅的体积可缩减15%以上,能够避免屏蔽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使用者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913266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09111.3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燃料棒束的功率瞬态辐照装置,涉及堆辐照技术领域,包括:外管,所述外管下端敞口,外管内腔轴向带有氦气出口管;螺旋管氦屏,所述螺旋管氦屏同轴绕于所述外管的外侧,所述螺旋管氦屏上端进口和氦气进口管连通,所述螺旋管氦屏下端出口和所述氦气出口管下端连通,所述氦气出口管上端和外部设备连通;所述氦气出口管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的环形区域为用于供冷却水通过的中间流道,所述中间流道内环向且等间距均布有若干棒状燃料元件。采用本方案,可使得多根燃料棒同时实现大幅度的功率跃增,并极大的减小了不同位置燃料棒的功率差异,试验过程中不同燃料棒的试验参数基本一致,从而用多根棒状燃料元件同时开展功率瞬态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4935410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0679252.6
申请日:2022-06-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K7/04 , G01K1/14 , G21C17/00 , G21C17/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方法,包括采用接触式测温装置对非接触式测温装置进行连续标定,拟合温度补偿曲线,修正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在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示数;开展模拟失水事故实验并输出根据温度补偿曲线修正后的测温示数;一种适用于失水事故快速升温的温度测量装置,包括实验底座、实验炉体、样品支架、非接触式测温仪、接触式测温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样品支架的下端与实验底座的贴合面固定连接,非接触式测温仪设置在实验炉体的上方,接触式测温传感器设置在样品支架上,且与试样贴合;本发明通过接触式测温传感器标定非接触式测温仪的测温示数,然后在进行模拟事故时,可以通过非接触式测温仪实现快速精准的测温。
-
公开(公告)号:CN115266795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210908933.5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N23/2252 , G01N23/2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放射性燃料元件裂变气体产物扩散行为表征方法,包括放射性燃料试样电子探针装样、装样后测试以获得燃料元件的裂变气体元素的迁移扩散行为;装样过程包括样品台预处理:以样品卡座作为样品固定结构,在装样前将样品卡座固定在样品台上,并将样品卡座的高度调节至匹配电子探针极靴尺寸;装样:在屏蔽手套箱内将试样固定于样品卡座的凹口内,推入电镜舱室内抽真空,静置,即完成装样。本发明将装样过程的精细化操作集中在预备环节,而后续的装样通过屏蔽手套箱,且仅需压紧导电胶即可完成装样,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放射性试样,极大的降低了人员所受放射性剂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71844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648050.X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N1/28 , G01N3/46 , G01N3/40 , G01N3/02 , G01N23/2251 , G01N23/2204 , G01N23/2202
Abstract: 一种微观分析及纳米力学测试样品的通用样品台及使用方法,包括纳米压痕样品台、精研一体机磨抛的固定卡台、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表征的固定台座;纳米压痕样品台底部开设有用于固定的圆柱形凸块,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固定座在靠近精研一体机磨抛固定卡台的一侧顶部设有圆柱形凹槽;精研一体机固定卡台在靠近与纳米压痕样品台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圆柱形凹槽,且精研一体机固定卡在靠近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固定座的一侧底部设有与圆柱形凹槽相互配合的圆柱形凸块,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固定座顶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固定螺栓相适配的固定螺孔,精研一体机磨抛固定卡台顶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固定螺栓相适配的固定螺孔。
-
公开(公告)号:CN115541623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39807.1
申请日:2022-10-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细小颗粒型燃料的镶嵌夹层型辐照试验装置,包括辐照装置和多个辐照试验件,辐照装置内部设置有容置空腔,辐照装置上设置有与容置空腔内部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多个辐照试验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设置在容置空腔内,且辐照试验件内部设置有氦气空腔,辐照试验件的外侧面与容置空腔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气隙,氦气空腔内放置有颗粒燃料,辐照试验件上设置有与氦气空腔连通的气体取样管;本发明将颗粒燃料放置在辐照试验件内,然后通过在辐照试验件与辐照装置之间的气隙中通入混合气体,通过改变气隙的热阻实现对辐照试验件内的燃料颗粒的温度控制和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大批量不同种类颗粒燃料的同时堆内试验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20051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518783.9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元件破损监测装置的效率刻度方法,包括依托标准源,并建立HPGeγ谱仪探头模型;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包括使用场景、监测装置、监测对象;确定变量参数;改变变量参数,并获得探测效率;建立变量参数与探测效率的对应关系;输入破损监测参数;将破损监测参数与变量参数与探测效率的对应关系对应;获得破损监测参数对应的探测效率;本发明建立准确的HPGeγ谱仪探头模型,通过无源效率刻度获得不同变量参数下的探测效率,并建立变量参数与探测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以通过输入破损监测参数,快速获得与之对应的探测效率,实现强辐射环境下燃料元件破损监测的在线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8854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348121.5
申请日:2021-03-3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速率理论和团簇动力学的辐照损伤仿真系统及方法,涉及计算机仿真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核心计算模块、控制模块、网页客户端以及API接口;网页客户端通过API接口以请求/响应的方式使用JSON格式协议访问核心计算模块的应用程序功能,控制模块控制核心计算模块进行仿真计算;核心计算模块包括团簇动力学模块、速率理论模块、模式选择模块。本发明可以实现对辐照初期以及辐照中后期锆基合金中辐照损伤的全周期模拟,从而可以预测缺陷结构的发展和缺陷团簇的稳定性,创造性的克服了由于团簇动力学和率理论方法的仿真原理过程不同而导致两种之间无法直接结合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50753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371063.X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辐照下锆基合金中位错环半径动力学模拟方法及模型系统,涉及核材料辐照模拟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基于反应速率理论方法建立模拟位错结构的演化和辐照生长模型;建立基于演化和辐照生长模型的位错环半径动力学模型;将获取的材料参数作为数值模拟参数输入至位错环半径动力学模型;位错环半径动力学模型根据数值模拟参数模拟计算位错环半径与合金元素含量、晶粒尺寸、温度、剂量率的依赖关系。本发明能够模拟研究辐照剂量对位错环半径、位错密度的影响,还可以用于研究锡和铌作为锆基合金中的合金元素对位错环生长动力学、力学性能和辐照生长的影响,预测范围广,还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6012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95107.8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随堆燃料辐照装置,包括装置段和试验段,装置段设置有冷却剂输送管,试验段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上接头、外套管和下接头;上接头伸入冷却剂输送管内且与冷却剂输送管间隙密封连接,以形成环隙,上接头沿周向设置有连通环隙的第一间隔层,在进行试验时,环隙内的冷却剂可进入第一间隔层并处于静止停滞状态,从而形成第一隔热结构;外套管沿周向设置有第二间隔层,第二间隔层的一端开放,使得外套管外部的冷却剂能够进入第二间隔层且呈静止停滞状态,从而形成第二隔热结构;下接头沿周向设置有第三间隔层,第三间隔层的一端开放,使得下接头外部的冷却剂能够进入第三间隔层且呈静止停滞状态,从而形成第三隔热结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