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36B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510908224.7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安全系统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内部冷却能力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其结构包括设置在与反应堆堆坑底部竖直相连的竖井中的熔融物滞留容器,在所述熔融物滞留容器内设有若干根可注入冷却剂的内部管束,在所述内部管束的外管壁以及熔融物滞留容器内设有牺牲材料。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本发明能够通过分布于堆芯捕集器内部的管束的换热,及后期内部管束烧毁形成的冷却水注入冷却,实现熔融物热量导出的最大化,保证严重事故后核电厂的长期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40B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510940062.5
申请日:2015-12-1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9/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芯熔融物分组捕集容器,包括外壳以及可转动的设置在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外壳与内胆之间留有外壳内胆间隙,所述外壳内胆间隙中设有多个位置固定的内胆支撑;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卡凸,所述内胆的内壁上设有内胆偏心配重,在内胆注满熔融物后,内胆重心发生偏移,在容器滚动的状态下,卡凸将内胆锁定于密封状态;所述外壳以及内胆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有外壳熔融物入口和内胆熔融物入口。采用发明的分组捕集容器,有利于实现其有效冷却,使放射性物质释放最小化;双层球壳结构的相对位移可以实现容器自动密封;金属内胆重心偏移设计结合耐高温陶瓷外壳内壁面的突起,可以在容器滚动的状态下使之锁定于密封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0459333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598267.8
申请日:2019-07-04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安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有内部冷却管的双层坩埚堆芯熔融物捕集装置。所述的捕集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坩埚、外坩埚、冷却流道、堆坑、堆坑腔体、冷却管、冷却管入水口,内坩埚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正下方,其固定在其外部的并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方的外坩埚内,且内坩埚与外坩埚之间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流道,外坩埚安装在堆坑内部形成的堆坑腔体中;内坩埚内部设置有多根冷却管,每根冷却管通过其底部的冷却管入水口与冷却流道连通,部分冷却管的侧壁上开有小孔且外部覆有5-30mm厚的牺牲混凝土保护层。利用本发明的捕集装置,可显著提高堆芯捕集器对堆芯熔融物的滞留成功率和冷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550406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220118.3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9/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芯熔融物捕集装置,包括用于捕集堆芯熔融物的坩埚形式的捕集筒体,位于反应堆的压力容器的下方,反应堆的压力容器设置于反应堆的堆坑内,反应堆的堆坑底部与捕集筒体的开口通过连通通道连接,堆芯熔融物捕集装置还包括第一分隔组件,第一分隔组件将捕集筒体分隔出由外到内依次套置的至少两个捕集腔室,捕集腔室的入口与捕集筒体的开口连通。旨在严重核事故工况下,通过第一分隔组件将捕集筒体分隔出由外到内依次套置的至少两个捕集腔室,增强了熔融物的可冷却性,提高熔融物的冷却效率,可有效应降低捕集装置的容积,熔融物分区冷却,反应堆的事故后处理将大为简化,有效降低工作人员所受的辐照剂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358982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710438308.8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7/0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厂安全壳热工水力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活动壳体的安全壳热工水力实验系统,包括底部的竖直壁面设置在环隙导轨(29)中并能上下调整水平高度的活动壳体(1),固定设置地面上且位于活动壳体(1)内、与活动壳体(1)形成封闭的第一实验大空间的固定工作平台(8),能够将活动壳体(1)吊起放下的天车(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实验大空间内的反应堆模拟结构,与贯穿设置在固定工作平台(8)上的喷放管路相连的、向第一实验大空间提供壳内质能释放过程的质能释放模拟设备。该系统能够提供可变的第一实验大空间,可用于不同型号核电厂安全壳热工水力特性研究及壳内设备研发,设备利用率高,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40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40062.5
申请日:2015-12-1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9/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芯熔融物分组捕集容器,包括外壳以及可转动的设置在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外壳与内胆之间留有外壳内胆间隙,所述外壳内胆间隙中设有多个位置固定的内胆支撑;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卡凸,所述内胆的内壁上设有内胆偏心配重,在内胆注满熔融物后,内胆重心发生偏移,在容器滚动的状态下,卡凸将内胆锁定于密封状态;所述外壳以及内胆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有外壳熔融物入口和内胆熔融物入口。采用发明的分组捕集容器,有利于实现其有效冷却,使放射性物质释放最小化;双层球壳结构的相对位移可以实现容器自动密封;金属内胆重心偏移设计结合耐高温陶瓷外壳内壁面的突起,可以在容器滚动的状态下使之锁定于密封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39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20405.1
申请日:2015-12-11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堆熔融物堆外滞留系统,包括设置在反应堆堆坑底部的收集和滞留装置,该收集和滞留装置与反应堆堆坑通过设置在收集和滞留装置顶部的熔融塞相连通,收集和滞留装置内设有扩展和冷却子系统,该扩展和冷却子系统包括扩展和冷却子系统主体,该扩展和冷却子系统主体为板状螺旋体,其内部设置多根冷却管道,多根所述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扩展和冷却子系统输水入口管线及扩展和冷却子系统输水出口管线相连接,所述扩展和冷却子系统输水入口管线及扩展和冷却子系统输水出口管线通过冷凝器连通。本发明的堆外滞留系统,在核电站发生堆芯熔毁的严重事故时,能够在小空间内将堆芯熔融物最大程度快速有效地扩展冷却,从而降低堆坑熔穿及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风险,提高反应堆事故下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37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08289.1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层强制铺展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包括通过熔融物转移通道连接反应堆堆坑的熔融物扩展室,其特征是:在所述熔融物扩展室的内部底面设置有能够承载所述熔融物转移通道输送的熔融物的捕集器底板,层叠设置在所述捕集器底板上方的一组带有捕集器盖板排气孔的捕集器盖板,所述捕集器底板、捕集器盖板通过若干个盖板下落定向支撑连接,所述捕集器盖板能够覆盖在所述捕集器底板上。现有的熔融物捕集器对堆芯熔融物的铺展不均匀,无法实现熔融物热量导最大化,本发明所提供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使熔融物铺展均匀,增加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熔融物衰变热导出功率,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的防护屏障失效。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536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08224.7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安全系统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内部冷却能力的堆芯熔融物捕集器。其结构包括设置在与反应堆堆坑底部竖直相连的竖井中的熔融物滞留容器,在所述熔融物滞留容器内设有若干根可注入冷却剂的内部管束,在所述内部管束的外管壁以及熔融物滞留容器内设有牺牲材料。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本发明能够通过分布于堆芯捕集器内部的管束的换热,及后期内部管束烧毁形成的冷却水注入冷却,实现熔融物热量导出的最大化,保证严重事故后核电厂的长期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178271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110279778.0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乏燃料贮存及冷却系统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非能动乏燃料水池冷却系统。其结构包括设置在乏燃料水池内的加热序列,以及设置在冷却塔厂房内的空冷系列、水冷系列、真空度维持系列;所述空冷系列、水冷系列并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加热序列通过管线相连构成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真空可通过系统单相与两相工况的衔接,通过真空度维持系列运行实现。本发明所提供的乏燃料水池冷却系统在正常工况下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在事故工况下具有更高的可用度和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