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00302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1910684095.6
申请日:2019-07-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4/649 , C08F4/651 , C08F110/06 , C08F210/16 , C08F210/06 , C08F1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十二元环化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式A所示的十二元环化合物在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中作为给电子体尤其是外给电子体的用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其包括:1)固体催化剂组分,其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2)烷基铝化合物;以及3)外给电子体;其中,所述外给电子体包括如式A所示的化合物。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体系具有较高的立构定向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260033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0479915.5
申请日:2021-04-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碳酸二苯酯的方法,所述方法于包括反应器和冷凝器在内的装置内进行,所述方法包括:(1)在反应器与冷凝器之间装填分子筛;(2)将苯酚和催化剂加入反应器内;(3)升温后向反应器内滴加碳酸二甲酯,经反应得到碳酸二苯酯。本发明通过使用分子筛可有效地将甲醇分离出去而不需要消耗碳酸二甲酯,从而使平衡向右移动,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894204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811057002.9
申请日:2018-09-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7F7/28 , B01J31/12 , B01J31/02 , C07C68/06 , C07F7/18 , C08G77/06 , C08G77/22 , C08G77/398 , C07C69/9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酸二苯酯类化合物合成领域,公开了用于制备碳酸二苯酯类化合物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催化剂如式(1‑1)或式(1‑2)所示;R1、R2和R3选自C1‑C14的脂肪族烃基、C3‑C14的环烷基、C6‑C14的芳基、C7‑C14的烷芳基、C7‑C14的芳烷基或C10‑C14的稠环芳基;X为卤素。本发明方法所用催化剂对酯交换法制备碳酸二苯酯反应催化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好。(H‑[O‑Si‑(R1)2]n‑O)x1‑Ti‑(OR3)y1X(4‑x1‑y1) 式(1‑1)[Si(R2)xO]x2‑Ti‑(OR3)y2X(4‑x2‑y2) 式(1‑2)。
-
公开(公告)号:CN11447885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011156946.9
申请日:2020-10-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和制备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的方法及应用。该催化剂组分包含镁复合物、乙酸酯类化合物、含钛化合物、给电子体a和给电子体b的反应产物,给电子体a选自通式(Ⅰ)和通式(Ⅱ)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给电子体b选自通式(Ⅲ)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通过向N型聚烯烃催化剂制备体系中引入乙酸酯类化合物、给电子体a和给电子体b作为复配给电子体,烯烃聚合可得到黏均分子量大于750万且灰分低于32ppm的球形/椭球形超高分子量聚烯烃,催化剂活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754804A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010507249.7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nventor: 郭子芳 , 贺国强 , 孙竹芳 , 谢伦嘉 , 林洁 , 张晓帆 , 付梅艳 , 周俊领 , 高榕 , 苟清强 , 黄庭 , 李颖 , 杨红旭 , 王毅 , 马冬 , 俸艳芸 , 曹昌文 , 贾凡 , 梁云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包括下述组分或下述组分的反应产物:1)包含镁元素、钛元素以及任选地内给电子体的固体催化剂组分;2)助催化剂组分,其选自有机铝化合物;3)外给电子体,其包含选自式(I)所示的柱芳烃化合物。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将柱芳烃及其衍生物作为外给电子体引入Z‑N催化剂后,能够提高聚合产品的分子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234065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811443141.5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和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将卤化镁和醇类化合物在烃类溶剂的存在下进行第一接触反应,形成溶液;2)在助析出剂的存在下,将步骤1)所得溶液与钛化合物进行第二接触反应,得到含固体沉淀的混合物,所述助析出剂包括式A所示的化合物。通过引入式A所示的化合物作为助析出组分,可以得到颗粒形态及综合性能优秀的新型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08727193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710295062.3
申请日:2017-04-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酸二苯酯类化合物领域,公开了一种碳酸二苯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式(Ⅱ)所示的苯酚类化合物与式(Ⅲ)所示的碳酸二酯化合物进行酯交换反应,所述催化剂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其中,R为氢或者C1‑C4的烷基,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甲基或乙基。该方法能够提高碳酸二苯酯类化合物的选择性;采用的催化剂、化学性质稳定、安全、价廉、不腐蚀设备,同时,该催化剂易于从反应液中分离回收和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280110B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710592386.3
申请日:2017-07-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210/16 , C08F2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和乙烯共聚物。所述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包含式(Ⅰ)所示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式(Ⅰ)中,M1、M2、M3、M4、M5和M6各自选自氢、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等。本发明提出以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内给电子体使用,与不包含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相比,本发明在烯烃聚合催化剂中引入了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能同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氢调敏感度和共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280108B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710592384.4
申请日:2017-07-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210/16 , C08F2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体系以及烯烃聚合方法,该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1)卤化镁醇合物;2)钛化合物;3)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任选地4)有机铝化合物,所述内给电子化合物包含式(Ⅰ)所示的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通过引入环三藜芦烃类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提高了聚烯烃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氢调敏感性以及共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280107B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710592383.X
申请日:2017-07-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210/16 , C08F2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该催化剂体系包含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1)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超细载体、卤化镁、卤化钛、内给电子体b和任选的内给电子体a;2)助催化剂;3)外给电子体化合物:选自式(Ⅰ)所示的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式(Ⅰ)中M1、M2、M3、M4、M5和M6相同或不同,各自选自氢、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R1或‑OR2,其中,R1和R2各自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烃基,取代基选自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烷氧基或杂原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