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54804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010507249.7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nventor: 郭子芳 , 贺国强 , 孙竹芳 , 谢伦嘉 , 林洁 , 张晓帆 , 付梅艳 , 周俊领 , 高榕 , 苟清强 , 黄庭 , 李颖 , 杨红旭 , 王毅 , 马冬 , 俸艳芸 , 曹昌文 , 贾凡 , 梁云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包括下述组分或下述组分的反应产物:1)包含镁元素、钛元素以及任选地内给电子体的固体催化剂组分;2)助催化剂组分,其选自有机铝化合物;3)外给电子体,其包含选自式(I)所示的柱芳烃化合物。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将柱芳烃及其衍生物作为外给电子体引入Z‑N催化剂后,能够提高聚合产品的分子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960282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1189965.6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51 , C08F4/657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和制备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的方法及应用。该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卤化镁溶解于含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的溶剂体系;将溶液与有机酸酐类化合物和乙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再与钛化合物接触,随后升温;向体系中加入给电子体a,恒温;除去未反应物和溶剂,洗涤1‑2遍,加入溶剂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与钛化合物、给电子体b反应,恒温;除去未反应物和溶剂,洗涤,得到催化剂组分;给电子体a选自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给电子体b选自通式(III)和通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
公开(公告)号:CN115960281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1189962.2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49 , C08F4/651 , C08F4/65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和制备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的方法及应用。该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卤化镁溶解于含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的溶剂体系;将溶液与有机酸酐类化合物和乙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再与钛化合物接触,升温;向体系中加入给电子体a,恒温;除去未反应物和溶剂,洗涤,加入溶剂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与钛化合物、给电子体b及醇类化合物反应,恒温;除去未反应物和溶剂,洗涤,得到催化剂组分;给电子体a选自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给电子体b选自通式(III)和通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
公开(公告)号:CN109526217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880002860.5
申请日:2018-07-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体系,其包含至少一种式(Ⅰ)所示的化合物作为(i)内给电子体,(ii)外给电子体,或者(iii)二者,其中M1、M2、M3、M4、M5、M6、M1’、M2’、M3’、M4’、M5’、M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R1或‑OR2,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未取代的C1‑C10烃基或被选自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C1‑C10烷氧基和杂原子的取代基取代的C1‑C10烃基;其中当M1‑M6和M1’‑M6’中的在同一苯环上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基团各自独立地选自R1和‑OR2时,所述两个相邻的基团可任选地连接成环,前提是M1、M2、M3、M4、M5、M6、M1’、M2’、M3’、M4’、M5’、M6’不同时为氢。
-
公开(公告)号:CN111234064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1811443130.7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6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所述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其中所述内给电子体包括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和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如式A所示,所述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为二元醇酯类化合物。通过在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引入式A所示的环三藜芦烃或其衍生物可以有效提高高氢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能够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并使得催化剂在高氢条件下仍然保持较高的等规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234063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811443111.4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6 , C08F1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和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将卤化镁溶解于溶剂体系优选由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和惰性稀释剂组成的溶剂体系,形成溶液;2)将步骤1)所得溶液与助析出剂和钛化合物接触,以产生含固体沉淀的混合物。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颗粒形态及综合性能优秀的新型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10016095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810025071.5
申请日:2018-01-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210/16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该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1)氯化镁醇合物;2)钛化合物;3)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4)第一有机铝化合物;5)内给电子体化合物;6)任选的自由基引发剂;所述内给电子体化合物选自式(I)所示的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采用本发明的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反应,能够同时具有好的活性、氢调敏感性和共聚性能,且制得的聚合物粉料粒度分布集中。
-
公开(公告)号:CN112759682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911060404.9
申请日:2019-11-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49 , C08F4/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催化剂组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催化剂以及烯烃聚合方法。该催化剂组合物包含镁复合物、有机酸酐化合物、乙酸酯化合物、二苯基蒽衍生物和含钛化合物,其中所述二苯基蒽衍生物为式(I)所示的化合物。本发明的复合催化剂用于催化烯烃聚合反应时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759681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911059816.0
申请日:2019-11-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催化剂组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催化剂以及烯烃聚合方法。该催化剂组合物包含:含镁复合物、有机酸酐化合物、乙酸酯化合物、二苯基蒽衍生物和含钛化合物,其中所述二苯基蒽衍生物为式(I)所示的化合物。本发明的催化剂为球形/椭球形粉料粒子,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所配得的复合催化剂用于催化烯烃聚合反应时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280106B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710592381.0
申请日:2017-07-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IPC: C08F10/00 , C08F110/02 , C08F210/16 , C08F210/08 , C08F4/6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体系以及烯烃聚合方法,该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1)烷氧基镁化合物;2)钛化合物;3)内给电子化合物;其中,内给电子化合物包含式(Ⅰ)所示的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通过引入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作为内给电子体,提高了聚烯烃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氢调敏感性以及共聚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