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140829A
公开(公告)日:2008-03-12
申请号:CN200710145884.X
申请日:2007-09-04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G11/06 , H01G11/24 , H01G11/32 , H01M4/133 , H01M4/137 , H01M4/1393 , H01M4/587 , H01M4/60 , H01M4/621 , H01M4/64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8 , H01M2010/4292 ,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能量密度并且在高负载充放电中的容量保持率高,耐久性好的锂离子电容器。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具有正极、负极以及作为电解液的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电解质溶液,其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是可掺杂·释放锂离子和/或阴离子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是可掺杂·释放锂离子的物质,以使正极与负极短路时正极电位(相对于Li/Li+)小于或等于2V的方式,向负极和/或正极预先掺杂锂离子,并且,所述正极中的正极层的厚度为18μm~108μm。
-
公开(公告)号:CN1860568A
公开(公告)日:2006-11-08
申请号:CN200480028385.7
申请日:2004-09-27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11/06 , H01G11/50 , H01G11/70 , H01M10/0525 , H01M2010/4292 , Y02E60/13
Abstract: 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电解质溶液导电率低,以及负极中锂离子的吸收和释放反应速度慢,所以很难在高电流密度下放电。但是,把已充电状态的有机电解质电容器经过1±0.25小时,放电到充电电压的一半时的电池单元容量记为a(mAh),把已充电状态的负极放电到1.5V(Li/Li+)时的负极容量记为b(mAh),然后通过控制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的比例使之满足0.05≤a/b≤0.3,就可以获得一种内电阻小、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内电阻变化很小、并且具有高输出密度的高性能有机电解质电容器,其中锂离子可以容易地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394002B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0810161204.8
申请日:2008-09-18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13 , H01M4/137 , H01M4/366 , H01M4/587 , H01M4/661 , H01M4/70 , H01M4/74 , H01M4/80 , H01M10/0413 , H01M10/058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可以确保耐久性并提高能量密度和输出密度。正极(13)具备形成有通孔(16a)的正极集电体(16)及涂敷在其上的正极复合层(17)。另外,隔着正极(13)配置负极(14、15),一侧的负极(14)的负极复合层(20)含有具备高容量特性的难石墨化碳,另一侧的负极(15)的负极复合层(22)含有具备高输出特性的PAS。从而,通过将充放电特性不同的负极组合,可以提高蓄电装置(10)的能量密度和输出密度。另外,离子可以通过通孔(16a)在负极复合层(20、22)间移动,因此即使在将充放电特性不同的负极组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消除负极之间产生的负极电位偏差,可以确保蓄电装置的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140829B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0710145884.X
申请日:2007-09-04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G11/06 , H01G11/24 , H01G11/32 , H01M4/133 , H01M4/137 , H01M4/1393 , H01M4/587 , H01M4/60 , H01M4/621 , H01M4/64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8 , H01M2010/4292 ,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能量密度并且在高负载充放电中的容量保持率高,耐久性好的锂离子电容器。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具有正极、负极以及作为电解液的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电解质溶液,其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是可掺杂·释放锂离子和/或阴离子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是可掺杂·释放锂离子的物质,以使正极与负极短路时正极电位(相对于Li/Li+)小于或等于2V的方式,向负极和/或正极预先掺杂锂离子,并且,正极层在集电体的两面以几乎相同的厚度形成,所述正极中的正极层的厚度为18μm~55μm。
-
公开(公告)号:CN101326601B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0680046167.5
申请日:2006-12-07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作为电解液的非质子有机溶剂型锂盐溶液。正电极活性材料是可以可逆地掺杂有锂离子和/或阴离子的物质;负电极活性材料是可以可逆地掺杂有锂离子的物质。将锂离子预先掺杂到负电极和/或正电极,以使得正电极和负电极被短路之后的正电极电位不大于2.0V。当正电极的每单位重量电容用C+(F/g)表示、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用W+(g)表示、负电极的每单位重量电容用C-(F/g)表示、并且负电极活性材料的重量用W-(g)表示时,(C-×W-)/(C+×W+)的值不小于5。
-
公开(公告)号:CN1735949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380107427.1
申请日:2003-12-25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155 , H01M4/13 , H01M4/382 , H01M4/587 , H01M6/5005 , H01M6/5044 , H01M10/0431 , H01M10/0436 , H01M10/052 , H01M10/058 , H01M10/0587 , H01M10/4242 , H01M10/44 , H01M10/446 , H01M10/48 , H01M2010/4292 , Y02E60/13 , Y02T10/7011 , Y02T10/7022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
Abstract: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备正极、负极、锂极以及电解质,其中,前述正极、负极、锂极的各个端子露出在蓄电装置的外部,锂极与负极不直接接触,可以在蓄电装置组装后通过经外部电路在锂极和负极间流过电流,将锂提供给负极。由此,可以容易地解决锂向负极的承载不均匀、电池单元的变形、电池单元没有完全封装的状态下电解液的温度上升这些问题。此外,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使用方法的特征是,可以使用锂极测定正极电位、负极电位,以及控制正极或者负极的电位。由此,可以监视正极及负极的电位,蓄电装置恶化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分析是由正极引起的还是由负极引起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负极和参照极间的电位差,也就是负极电位进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292310B
公开(公告)日:2011-05-18
申请号:CN200680038604.9
申请日:2006-10-17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具有:由能够可逆地承载锂离子和/或阴离子的材料构成的正极,由能够可逆地承载锂离子的材料构成的负极,以及由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电解质溶液构成的电解液。(a)负极活性材料是氢原子数和碳原子数之比等于或大于0且小于0.05的难石墨化碳。(b)负极和/或正极预先掺杂锂离子,使得当电池放电到电池充电电压的一半时,相对于金属锂电位的负极电位可以等于或小于0.15V。
-
公开(公告)号:CN1860568B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0480028385.7
申请日:2004-09-27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11/06 , H01G11/50 , H01G11/70 , H01M10/0525 , H01M2010/4292 , Y02E60/13
Abstract: 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电解质溶液导电率低,以及负极中锂离子的吸收和释放反应速度慢,所以很难在高电流密度下放电。但是,把已充电状态的有机电解质电容器经过1±0.25小时,放电到充电电压的一半时的电池单元容量记为a(mAh),把已充电状态的负极放电到1.5V(Li/Li+)时的负极容量记为b(mAh),然后通过控制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的比例使之满足0.05≤a/b≤0.3,就可以获得一种内电阻小、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内电阻变化很小、并且具有高输出密度的高性能有机电解质电容器,其中锂离子可以容易地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572314A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910133310.X
申请日:2009-03-31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4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 H01M4/48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状结晶性物质、电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及蓄电装置,针对非晶状态和结晶状态共存的钒的层状结晶性物质,对非晶状态进行抑制。使用硫化锂、氢氧化锂等多种锂原料,对与钒原料形成的悬浊液的物性进行调整。通过该调整,将钒离子的5价的价数控制为所需比例。将所得到的混有层状结晶性微粒的非晶状态作为初始原料,进一步进行热处理。由此使层状结晶性微粒生长,使非晶部减少。其结果,可以改善容量劣化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552334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910133309.7
申请日:2009-03-31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 H01M4/48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及蓄电装置,实现与正极活性物质相关的电池特性的再现性的提高。在本发明中,制造能够用于正极活性物质的五氧化二钒的层状结晶性物质时,没有将含硫有机物质用作原料。因此,完全排除含硫有机物质向层状结晶性物质的不确定性的附着。另外,利用硫化锂、氢氧化锂等多种锂化合物,对与钒化合物形成的悬浊液的物性进行调整。通过该调整,将钒离子的5价这一价数控制为所期望的比例。其结果,进行了具有再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制造。实现了利用该活性物质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次放电能量密度的提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