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63132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280025943.9
申请日:2012-04-06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0459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485 , Y02E60/122 , Y02P70/54
Abstract: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循环性能的负极。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一种在制造包含硅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之后才掺杂和脱掺杂锂的方法,其包括在如下电流值范围(A)内并在如下掺杂量范围(B)内掺杂锂;电流值范围(A):在V-dQ/dV曲线上在1V以下仅出现一个峰的掺杂量变得最大的电流值范围,其中所述V-dQ/dV曲线表示所述负极相对于锂参比电极的电压V与dQ/dV之间的关系,所述dQ/dV是所述负极中的锂脱掺杂量Q的变化量dQ对所述电压V的变化量dV的比例,以及掺杂量范围(B):在所述V-dQ/dV曲线上在1V以下仅出现一个峰的掺杂量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2694208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210082394.0
申请日:2012-03-26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5 , H01M4/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 , H01M2/0212 , H01M2/12 , H01M2/1235 , H01M2/1247 , H01M2/1252 , H01M10/05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2
Abstract: 二次电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电池是包括叠层电极体和外壳的二次电池,该叠层电极体设有至少一对正电极和负电极,该外壳容纳叠层电极体,其中外壳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凹进部分,该一个或更多个凹进部分在对应于叠层电极体的最外层的电极表面的外边缘的边界的内部,在面对电极表面的表面上,并且其中,当具有边界的内部面积的一半面积的带形外周区域被设置在边界的内部时,凹进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凹进部分位于外周区域的内部。
-
公开(公告)号:CN102549829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80043641.5
申请日:2010-09-29
Applicant: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69 , H01M10/058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H01M4/364 , H01M4/38 , H01M4/483 , H01M4/621 , H01M10/0525 , H01M10/0569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使用高能量型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能够长寿命运行。根据例示性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包含电极元件、电解液和外部包装体,在所述电极元件中正极和负极对置,且所述外部包装体将所述电极元件和所述电解液包围在其内部;其中通过利用负极粘合剂将负极活性材料粘合至负极集电体而形成所述负极,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能够吸收和放出锂离子的碳材料(a)、能够与锂合金化的金属(b)以及能够吸收和放出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c);且其中所述电解液以10~80体积%的浓度包含难以产生二氧化碳的液体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00539257C
公开(公告)日:2009-09-09
申请号:CN02815015.5
申请日:2002-07-31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36 , H01M4/366 , H01M4/583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使用其的二次电池、和负极的制造方法,所述二次电池用负极是可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二次电池用负极,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以碳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负极层(2a)、以能够透过锂成分的膜状材料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二负极层(3a)、包含锂和/或含锂化合物的第三负极层(4a)的多层结构。根据本发明,维持高充放电效率和良好的循环特性且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实质性地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01466747A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申请号:CN200780021130.1
申请日:2007-06-04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IPC: C08F216/12 , H01M4/60 , H01M6/16 ,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0 , C08F216/125 , C08F216/1458 , H01M4/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基化合物,其能够用于正极和负极的至少一个中的电极活性物质。该多基化合物具有由通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且使用由通式(2)表示的在分子中具有两个聚合基团的双官能交联剂进行交联,其中R1~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或甲基;R4~R7各自独立地表示C1~C3烷基;X表示单键,线型、支化或环状C1~C15亚烷基二氧基、亚烷基、亚苯基二氧基、亚苯基,或由通式(3)表示的结构;R8~R1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或甲基;k表示2~5的整数。
-
公开(公告)号:CN101069307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580041315.X
申请日:2005-10-17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0 , C08F220/34 , H01M2/0222 , H01M4/0433 , H01M4/137 , H01M4/606 , H01M10/052
Abstract: 一种实现高容量密度且允许排出大电流的电极活性材料;以及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并且实现大输出量的电池。提供一种至少包含作为其组分的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其中作为正极和负极中的至少之一的电极活性材料,使用的有由具有通式(2)所示的部分结构的聚自由基化合物,其中R1至R3中的每一个都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并且R4至R7中的每一个都独立地为C1-C3烷基。
-
公开(公告)号:CN1326268C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02825080.X
申请日:2002-10-18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0 , H01M4/137 , H01M4/602 , H01M4/60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量密度高、容量高、充放电循环的稳定性、安全性优良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是至少以正极、负极、电解质作为构成要素的二次电池,其中,正极和负极中的至少一方的活性物质中,含有从以式(1)或式(3)等表示的自由基化合物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式(1)中,X1和X2各自独立地表示以式(3)表示的基团、烷氧基、卤素原子、羟基或氰基,R1~R8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烷基)(式(3)中,R10表示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
公开(公告)号:CN1244174C
公开(公告)日:2006-03-01
申请号:CN02144323.8
申请日:2002-10-08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7 , H01M2/0207 , H01M4/60 , H01M4/608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极,包括用作电极活性材料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由通式(1)表示,具有二嗪N,N′-二氧化物结构。通过与具有由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电极结合,可以提供具有更高比重和优异的充放电稳定性的新型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84705C
公开(公告)日:2005-01-12
申请号:CN02142920.0
申请日:2002-07-31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IPC: H01M4/00
Abstract: 一种可充电电池的负电极,它包括:集流器;包含能吸留和释出锂离子之导电材料的第一层,形成在集流器上;包含锂和锂合金的第二层,形成在第一层上;以及包含锂离子导电材料第三层,形成在第二层上。第三层防止第二层中的锂和/或锂合金与电解质接触,使锂平稳地进入第二层,以提高负电极效率。第一层能吸留和释出部分被第二层所吸留和释出的锂。以减小第二层的体积变化。采用如此结构的负电极能提高循环效率,延长循环寿命,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781959B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380058984.2
申请日:2013-10-28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485 , H01M4/0445 , H01M4/0459 , H01M4/1391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极活性物质,其作为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在性能方面是优异的,其包含当对进行至少一次充电后的硅氧化物进行硅的固态NMR(29Si‑DDMAS)测定时满足以下式1和式2的硅氧化物;(式1)0.42≤S1/(S1+S2+S3)≤0.55(式2)0.21≤S3/(S1+S2+S3)≤0.26,其中S1为归属于具有Si‑Si键且具有在0ppm~‑15ppm、‑55ppm、‑84ppm和‑88ppm处的峰的Si的一组信号的峰面积的总和,S2为归属于具有Si(OH)4‑n(OSi)n(n=3,4)结构且具有在‑100ppm和‑120ppm处的峰的Si的一组信号的峰面积的总和,S3为归属于具有Si(OLi)4‑n(OSi)n(n=0,1,2,3)结构且具有在‑66ppm、‑74ppm、‑85ppm和‑96ppm处的峰的Si的一组信号的峰面积的总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