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6223415U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621236085.4
申请日:2016-11-18
Applicant: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喷加能式热流系统,包括用于产生气流的罗茨风机、与罗茨风机连接将罗茨风机产生的气流进行加热的电热系统、将电热系统加热的热气流输送给试验部件的输送管道,输送管道分别与电热系统和试验部件连接,侧喷加能式热流系统还包括连接在输送管道上以产生侧向燃气射流的侧喷加能装置、连接在输送管道上将侧喷加能装置产生的燃气射流与电热系统输出的热气流进行混合的气体混合器,沿气流流动方向,气体混合器设置在侧喷加能装置的下游位置。该侧喷加能式热流系统通过在现有技术中的电热式热流系统中设置侧喷加能装置和气体混合器,可使通入排气系统进行热疲劳试验的热气流的温度提高,且该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207795416U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721104852.0
申请日:2017-08-31
Applicant: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IPC: F02D45/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噪声主动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转速信号获取模块;参考信号构造模块,用于对所述转速信号进行分频积分,构造出发动机阶次噪声参考信号;噪声信号获取模块;控制器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声品质模型,结合所述目标控制区域的噪声信号,对所述参考信号进行分阶次控制,得到控制后的输出信号;功率放大模块,用于将所述输出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得到扬声器激励信号;扬声器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控制区域生成次级声音信号,与所述目标控制区域的噪声信号叠加,得到满足所述声品质模型的声音信号。利用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可以有效改善发动机噪声的声品质,进而有效提高汽车的用户体验。(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291647U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21213637.4
申请日:2017-09-21
Applicant: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IPC: B60K5/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减振悬置,所述减振悬置分别与汽车发动机和汽车底盘连接,所述减振悬置包括壳体、橡胶件、金属板和质量块,所述橡胶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金属板穿过所述橡胶件并从所述橡胶件的侧面伸出,所述质量块设置在所述金属板伸出所述橡胶件的部位上。该减振悬置结构简单,通过调整质量块的质量,可调整该减振悬置的刚度,从而解决了由于该减振悬置的振动频率高于目标值所引起的振动噪声问题,同时可避免该减振悬置接近整车的其它模态频率而产生共振。
-
公开(公告)号:CN208789579U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820263254.6
申请日:2018-02-23
Applicant: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IPC: B60Q5/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声音警示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信号获取单元,与电动汽车的CAN总线通信;发动机转速数据生成单元,与所述信号获取单元通信;信号拟合单元,与所述发动机转速数据生成单元通信;功率放大单元,其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拟合单元通信;扬声器单元,包括车头扬声器,设置在所述汽车的头部,与所述功率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生成与所述发动机声音信号对应的发动机声音,还包括车尾扬声器,设置在所述汽车的尾部,与所述功率放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生成与所述排气尾口声音信号对应的排气口声音。利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可以有效提高电动汽车声音警示的警示效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615973U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721608685.3
申请日:2017-11-27
Applicant: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IPC: B23K37/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度焊接工装,包括基板、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固设在基板上,第二定位板转动设在基板上,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间形成第一夹角,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与第一定位板平行,第二夹板与第一夹板转动连接,第二夹板与第一夹板间形成第二夹角,焊接时,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相同,第一工件设在第一定位板和第一夹板间,第二工件设在第二定位板和第二夹板间,夹紧机构还包括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滑动以将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夹紧的驱动组件。该角度焊接工装可实现焊接角度的调整,焊接时可准确、可靠的定位和夹紧,以减小焊接时的角度偏差,提高焊接精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