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442985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10735400.X
申请日:2019-08-09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冻融循环效应的泥石流防治参数设计优化方法,首先根据勘查资料获取工程区常年冻土、季节性冻土和深部非冻土的原始摩擦系数和厚度;再根据前期大量实验和数据统计获得的折减率公式,结合设计使用年限(即冻融循环次数)和季节性冻土厚度,进行冻融土层的摩擦系数折减;再根据防治工程基底最大设计深度与冻土层深度的相对关系,分别按三种情况验算结构抗滑稳定性,最后比较抗滑稳定性系数和要求的滑移安全系数,视其结果进行下一步设计。本发明解决了由于未考虑冻融循环影响而带来的基底摩擦系数和抗滑移系数比设计值偏低的问题,可加强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取值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预防和减轻拦砂坝在冻胀融沉条件下的变形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07727355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710886554.X
申请日:2017-09-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挑出水平距离测算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测算方法首先通过确定流体容重和流体中固体物质容重,计算得到流体体积含沙量;然后通过确定流体挑出点流深和流体挑出点流速,计算得到挑出点流体傅汝德数;接着根据流体体积含沙量和挑出点流体傅汝德数,计算流体挑出水平距离修正系数;最后根据流体挑出水平距离修正系数,计算得到流体挑出水平距离。该方法适用于清水、含沙水流、泥石流等不同性质流体,能够合理确定不同流体性质、不同挑出点流体流深、不同流体挑出速度、不同流体挑出角度、不同挑出点流体垂向深度、不同挑出点与下游床面高差下的流体挑出水平距离,且计算方法简便有效,适应实际工程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7090804B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710383716.8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网泥石流拦砂坝及其施工方法,拦砂坝包括若干用于将宽阔的泥石流沟道分割为若干柔性网适合的宽度范围的混凝土支墩,混凝土支墩呈台阶型上升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每个混凝土支墩在具有相邻混凝土支墩的那一侧纵向中部均设置有侧向齿槛;混凝土支墩的底部设置有水平承台,水平承台底部设置有防滑齿槛和若干钢管桩。本发明结构施工简单、节约投资,可用于大型宽阔沟道的泥石流拦挡中。泥石流来临时泥石流由混凝土支墩分为多股,然后在相邻第一级阶梯之间的柔性网拦挡作用下堆积,随着堆积高度超过本段柔性网,泥石流依次在更高水平柔性网拦挡作用下堆积,实现对泥石流的治理。
-
公开(公告)号:CN108166435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810050516.5
申请日:2018-0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1/00
Abstract: 一种格子坝拦挡粘性泥石流闭塞临界综合判断方法,包括: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确定泥石流的容重γc,单位kN/m3,通过现场取样确定泥石流全粒径级配曲线从而得出特征粒径d95的取值,单位m;现场测量沟道的纵坡tanθ,选取实测或设计的格子坝开口间距b,单位m;根式计算格子坝闭塞临界综合判据F;如果F≤0.99,则判定格子坝为全闭塞类型;如果0.99 2.92,则判定格子坝为未闭塞类型。本发明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选取体积浓度、相对开口度、沟道纵坡等无量纲参数,消除尺寸效应,结合室内水槽模型实验数据,给出格子坝闭塞临界综合判据公式,能够为合理确定格子坝闭塞情况和格子坝开口间距设计提供依据,可以进一步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7090804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383716.8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网泥石流拦砂坝及其施工方法,拦砂坝包括若干用于将宽阔的泥石流沟道分割为若干柔性网适合的宽度范围的混凝土支墩,混凝土支墩呈台阶型上升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每个混凝土支墩在具有相邻混凝土支墩的那一侧纵向中部均设置有侧向齿槛;混凝土支墩的底部设置有水平承台,水平承台底部设置有防滑齿槛和若干钢管桩。本发明结构施工简单、节约投资,可用于大型宽阔沟道的泥石流拦挡中。泥石流来临时泥石流由混凝土支墩分为多股,然后在相邻第一级阶梯之间的柔性网拦挡作用下堆积,随着堆积高度超过本段柔性网,泥石流依次在更高水平柔性网拦挡作用下堆积,实现对泥石流的治理。
-
公开(公告)号:CN105926542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321178.5
申请日:2016-05-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对称式泥石流排导槽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所述排导槽包括用于排泄设计标准下泥石流的排导槽主槽,和设于排导槽主槽上方的排导槽辅助槽;辅助槽侧墙与主槽侧墙连为一体,或辅助槽侧墙位于主槽侧墙上方的外侧;保护对象设计防护标准较低一侧的辅助槽侧墙的一段为溃决段,溃决段顶宽b0与辅助槽侧墙顶宽b相等;辅助槽侧墙材质与溃决段材质不同,溃决段采用浆砌石材料、或钢筋石笼、或采用较辅助槽侧墙低标号的混凝土。本发明能有效解决堆积扇上排导槽两岸保护对象的防护标准不同的问题,且修建投资抵、安全性能高、后期维护费用少,特别适用于经济落后、投资受限的村镇防护并解决其面临的泥石流排导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727266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510055961.7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宽谷型泥石流沟谷的泥石流输沙控制方法。所述宽谷型泥石流沟谷横向宽度为50-400m,沟床纵向坡度小于等于15度;在沟谷内的泥石流流通区和堆积区,利用沟床上现有的松散固体物质对沟床上的输沙沟槽进行回填,回填后的沟槽地面线弯曲度小于3%;在沟谷内的泥石流流通区和堆积区,利用沟床上现有的松散固体物质沿沟谷等高线横向筑建若干座、按一定间距分布的拦沙土墙;在土墙边缘、沿土墙走向带状种植深根性乔木或竹子。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泥沙进入主河,而且能将拦截的大量泥沙就地转化为宝贵的土地资源,实现治理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变害为益及改善沟谷生态景观的综合治理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03696402B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410001804.3
申请日:2014-01-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很大沟床纵比降泥石流沟谷的钢索网护底型泥石流排导槽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排导槽包括若干按一定间距设置的槽底横向贯穿型肋槛及其两侧的排导槽侧墙;相邻的上下游肋槛之间设有钢索网护底,钢索网的钢索与肋槛和侧墙固定连接;钢索网上方铺设块石,铺设块石的顶面与下游肋槛的顶面平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充分利用相邻肋槛间填充的块石与泥石流相互作用来消耗部分泥石流运动动能,调控泥石流流速,并利用钢索网减少泥石流与槽底地基土体交换,从而控制泥石流对排导槽槽底的冲刷,保障正常排导功能发挥,减少后期维护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912036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366760.9
申请日:2015-06-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扰流消能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及其施工方法和应用。所述排导槽包括全衬砌的排导槽底板及其两侧的排导槽侧墙,在排导槽中部的底板上设有若干呈梅花型布置的消能墩;消能墩高度hd为排导槽深度H的1/10-1/5,且满足消能墩高度hd小于等于1m;消能墩的结构型式为正四棱台或圆台,消能墩的下底面面积大于上底面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既能够分散泥石流对槽底的磨蚀,又能降低泥石流流速、减弱对槽底的冲刷破坏,达到延长排导槽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大幅降低排导槽后期的修复费用和运行维护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727266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055961.7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宽谷型泥石流沟谷的泥石流输沙控制方法。所述宽谷型泥石流沟谷横向宽度为50-400m,沟床纵向坡度小于等于15度;在沟谷内的泥石流流通区和堆积区,利用沟床上现有的松散固体物质对沟床上的输沙沟槽进行回填,回填后的沟槽地面线弯曲度小于3%;在沟谷内的泥石流流通区和堆积区,利用沟床上现有的松散固体物质沿沟谷等高线横向筑建若干座、按一定间距分布的拦沙土墙;在土墙边缘、沿土墙走向带状种植深根性乔木或竹子。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泥沙进入主河,而且能将拦截的大量泥沙就地转化为宝贵的土地资源,实现治理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变害为益及改善沟谷生态景观的综合治理目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