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11759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010037997.3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9K9/02 , C07F1/08 , G02F1/1516 , G02F1/15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金属‑配体络合的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器件,由金属离子,变色材料和电解质混合而成,基于动态金属‑配体络合作用设计的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分为液态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和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结构。液态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分为第一电极、电致变色媒介、第二电极。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分为第一电极、电致变色媒介、离子交换膜、辅助媒介、第二电极。本发明实现了全可见光谱可调、高对比度、同时具备高着色效率、快速的电致变色响应、优异的循环可逆性以及超低成本,制备工艺简单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60367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620970.7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9K9/00 , C09K9/02 , G02F1/1516 , G02F1/15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电致变色材料由变色组分、电解质和对电极物质组成;变色组分由染料分子、金属离子、金属离子配体组成;染料分子具有响应金属离子的开关特性,用于与金属离子配位或解离;染料分子具有至少两种稳定的分子结构,且不同所述分子结构之间存在可逆转化;金属离子用于与染料分子发生络合并使染料分子显色;金属离子配体具有电化学活性,且在电刺激前后对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有所区别。本发明提供的电致变色材料成本较低,增强了电致变色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提高了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场景和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5047684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640300.0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电极、电致变色器件及二者的制备方法。所述电极包括电极基体以及依次设置于电极基体表面的MOFs‑亚铜盐层和变色层,其中MOFs‑亚铜盐层由MOFs与亚铜盐组成,变色层包括具有开关特性的功能材料。所述器件结构为修饰有MOFs‑亚铜离子材料的电极‑具有开关特性的染料层‑辅助层‑电极。其中无论辅助层是否存在,器件均可以正常使用。本发明将MOFs材料与亚铜盐相结合,通过MOFs材料多孔性提升器件的离子传输能力、变色速率,通过MOFs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致变色材料的稳态效果。同时,MOFs材料还可以将染料分子与电极隔开,降低染料分子被电子破坏的风险,延长器件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1948864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010849747.X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6901部队25分队 ,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14 , G02F1/1516 , G02F1/155 , G02F1/1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性性质可调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电致变色手性分子,将含有醛基与酚羟基的荧烷染料与手性胺分子混合反应得到电致变色手性分子,电致变色手性分子内包括分子内氢键结构,醛基与酚羟基位于荧烷染料上同一苯环的相邻位;配置功能性溶液,功能性溶液内含有电致变色手性分子,通过功能性溶液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本发明通过含有醛基与酚羟基的荧烷染料合成出电致变色手性分子,然后配制功能溶液,再构筑电致变色器件,制备出在电场作用下具有多手性状态可调性质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可见光波段可实现三种手性状态的调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智能调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73505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639887.3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7F5/02 , C09K9/02 , C09D133/12 , C09D5/29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材料、薄膜、器件及其应用,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电致路易斯碱和路易斯酸;其中,所述路易斯酸包括多重共振硼氮掺杂的三芳基硼烷及其衍生物。本发明通过将具有窄带发射性质地多重共振硼氮掺杂的三芳基硼烷及其衍生物与电致路易斯碱组成电致变色材料,利用两者之间的配位作用,能够在电刺激条件下实现可逆的光学性质调节,将该电致变色材料用于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时,具有窄带光谱性质,从而具有高色纯度,且同时具有电致荧光变色性质,有助于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在显示领域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47684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40300.0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电极、电致变色器件及二者的制备方法。所述电极包括电极基体以及依次设置于电极基体表面的MOFs‑亚铜盐层和变色层,其中MOFs‑亚铜盐层由MOFs与亚铜盐组成,变色层包括具有开关特性的功能材料。所述器件结构为修饰有MOFs‑亚铜离子材料的电极‑具有开关特性的染料层‑辅助层‑电极。其中无论辅助层是否存在,器件均可以正常使用。本发明将MOFs材料与亚铜盐相结合,通过MOFs材料多孔性提升器件的离子传输能力、变色速率,通过MOFs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致变色材料的稳态效果。同时,MOFs材料还可以将染料分子与电极隔开,降低染料分子被电子破坏的风险,延长器件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1944108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010850837.0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6901部队25分队 , 吉林大学
IPC: C08G14/06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手性可调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含有醛基与酚羟基的有机前驱体与含有手性氨基的改性成膜剂聚合物混合反应形成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所述醛基与所述酚羟基位于所述有机前驱体上同一苯环的相邻位。本发明通过电致碱材料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能可逆夺取质子的特性,与碱响应的聚合物结合,制备出了电场驱动的多手性状态可切换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制备电致变色器件时不需要添加额外成膜剂,成膜性能优越,简化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并且电致变色器件的手性切换完全可逆,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手性信号强,在智能调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061109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0036300.0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5 , G02F1/1523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不对称电极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制备方法及应用,采用丙烯酰胺作为单体,N,N‑二甲基双丙烯酰亚胺作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作为热引发剂,四甲基乙二胺作为催化剂,氯化钠作为电解质制备离子导电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离子导电层;在透明的ITO电极上沉积均匀的阴极变色薄膜作为电致变色功能层,将导电型水凝胶均匀放置在电致变色层上;再将易于氧化的电化学物质或者易于氧化的金属离子,放置在导电层的边缘,用保鲜膜封装,得到了基于不对称电极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本发明制备了性质优良的器件。器件结构简单,且省去了复杂的封装过程;具有很优异的电致变色性质。
-
公开(公告)号:CN111948863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849744.6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6901部队25分队 ,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波段可调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上附着三氧化钨纳米材料;制备对电极:将氧化可逆材料沉积在第二电极上,形成对电极;配置电解质溶液:将碱响应染料加入至有机溶剂中,再加入锂盐电解质,搅拌至透明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对电极与所述电解质溶液构筑多波段可调的电致变色器件。本发明通过将无机的三氧化钨材料与碱响应染料结合,制备出了可调节近红外与可见光多波段的电致变色器件,可应用于多色显示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925246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36324.4
申请日:2016-04-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9K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3/00
Abstract: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该物质能通过在电场作用下自身酸性的可逆或不可逆变化,来引起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含有N‑H的一类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当其与电解质共同使用时,在电场的作用下,其N‑H的酸性会随着自身氧化态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可以用作原位即生的酸来使用。这里所述的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是由满足下列化学结构通式Ⅰ或Ⅱ或Ⅲ之一所示的化合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