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38350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236332.9
申请日:2016-04-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2 , C09K9/02 , C09K2211/1088 , G02F1/15 , G02F2001/151
Abstract: 一类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复合材料由可氧化还原的物质、电解质和pH染料共混组成。可氧化还原物质能通过自身在电场作用下的酸性可逆变化,来引起与其接触的pH染料发生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变化。与现有的电致变色材料相比,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具有众多的优越性,首先是其电致变色的响应速度快,远快于现有的电致变色材料。其次是其杰出的稳定性和可逆性,这类电致变色复合材料经过上万次的可逆变色实验,几乎看不出颜色衰减,这点也远比绝大多数现有的电致变色材料优越。另外,由于pH染料数量众多,由此组合的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具有宽泛的颜色选择性,这也是现有电致变色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0108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0640339.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F210/02 , C08F212/08 , C08F220/14 , C08F220/18 , C08F220/48 , C08F220/50 , C08F226/02 , C08F212/14 , C08F212/32 , C08F216/14 , C08F220/36 , G02F1/1516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及器件,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所述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的结构式如式(1)或式(2)所示。本发明通过组合策略将电致酸分子与酸响应分子共同接枝到聚合物上,利用位于中间的聚合物P的高分子链分散电致酸单元与酸响应单元,有效克服了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π‑π耦合效应引发的分子聚集荧光猝灭问题,且高的分子量保证了变色单元不受或较少受到电致变色媒介的溶剂溶解度的影响,使其不易发生扩散和聚集,双稳态性能高;因此,由其制备得到的电致荧光变色纳米粒子和器件具备高对比度、高着色效率、快的响应速度和褪色速度、优异的可逆性、较长的双稳态保持时间以及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47684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640300.0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电极、电致变色器件及二者的制备方法。所述电极包括电极基体以及依次设置于电极基体表面的MOFs‑亚铜盐层和变色层,其中MOFs‑亚铜盐层由MOFs与亚铜盐组成,变色层包括具有开关特性的功能材料。所述器件结构为修饰有MOFs‑亚铜离子材料的电极‑具有开关特性的染料层‑辅助层‑电极。其中无论辅助层是否存在,器件均可以正常使用。本发明将MOFs材料与亚铜盐相结合,通过MOFs材料多孔性提升器件的离子传输能力、变色速率,通过MOFs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致变色材料的稳态效果。同时,MOFs材料还可以将染料分子与电极隔开,降低染料分子被电子破坏的风险,延长器件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047684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40300.0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电极、电致变色器件及二者的制备方法。所述电极包括电极基体以及依次设置于电极基体表面的MOFs‑亚铜盐层和变色层,其中MOFs‑亚铜盐层由MOFs与亚铜盐组成,变色层包括具有开关特性的功能材料。所述器件结构为修饰有MOFs‑亚铜离子材料的电极‑具有开关特性的染料层‑辅助层‑电极。其中无论辅助层是否存在,器件均可以正常使用。本发明将MOFs材料与亚铜盐相结合,通过MOFs材料多孔性提升器件的离子传输能力、变色速率,通过MOFs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致变色材料的稳态效果。同时,MOFs材料还可以将染料分子与电极隔开,降低染料分子被电子破坏的风险,延长器件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5925246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36324.4
申请日:2016-04-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9K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3/00
Abstract: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该物质能通过在电场作用下自身酸性的可逆或不可逆变化,来引起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含有N‑H的一类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当其与电解质共同使用时,在电场的作用下,其N‑H的酸性会随着自身氧化态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可以用作原位即生的酸来使用。这里所述的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是由满足下列化学结构通式Ⅰ或Ⅱ或Ⅲ之一所示的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501083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40339.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F210/02 , C08F212/08 , C08F220/14 , C08F220/18 , C08F220/48 , C08F220/50 , C08F226/02 , C08F212/14 , C08F212/32 , C08F216/14 , C08F220/36 , G02F1/1516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及器件,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所述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的结构式如式(1)或式(2)所示。本发明通过组合策略将电致酸分子与酸响应分子共同接枝到聚合物上,利用位于中间的聚合物P的高分子链分散电致酸单元与酸响应单元,有效克服了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π‑π耦合效应引发的分子聚集荧光猝灭问题,且高的分子量保证了变色单元不受或较少受到电致变色媒介的溶剂溶解度的影响,使其不易发生扩散和聚集,双稳态性能高;因此,由其制备得到的电致荧光变色纳米粒子和器件具备高对比度、高着色效率、快的响应速度和褪色速度、优异的可逆性、较长的双稳态保持时间以及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