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3809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84399.6
申请日:2024-08-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2F1/1523 , G02F1/153 , G02F1/155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稳态电致变色储能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双稳态电致变色储能玻璃,包括电极单元、电解液、动力单元和存储供给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所述电解液能够电致变色,所述存储供给单元包括正极存储单元和负极存储单元,所述正极存储单元连接至所述正极单元,所述负极存储单元连接至所述负极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输送所述电解液分别在所述正极存储单元和负极存储单元内循环。电解液在正极存储单元和负极存储单元分离的特点,避免了电解液由于正极和负极相互接触所导致的自擦除现象,提高了双稳态电致变色储能玻璃的双稳态性能,实现了双稳态电致变色储能玻璃双稳态从无到有的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858041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310245111.8
申请日:2023-03-02
IPC: C08F220/28 , C08F226/06 , C08F220/36 , C08F220/14 , G02F1/1516 , G02F1/153 , C09K9/0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电致变色聚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在电致变色聚合物中具有含乙烯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结构的丙烯酸酯聚合物,丙烯酸酯聚合物能够提升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成膜性能,含乙烯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结构能够增强离子导电性。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同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与离子导电性,进而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响应速度和可靠性。#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401543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111451832.1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9K9/02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电化学器件技术领域,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包括亚铜盐薄膜和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本发明将亚铜盐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0108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0640339.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F210/02 , C08F212/08 , C08F220/14 , C08F220/18 , C08F220/48 , C08F220/50 , C08F226/02 , C08F212/14 , C08F212/32 , C08F216/14 , C08F220/36 , G02F1/1516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及器件,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所述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的结构式如式(1)或式(2)所示。本发明通过组合策略将电致酸分子与酸响应分子共同接枝到聚合物上,利用位于中间的聚合物P的高分子链分散电致酸单元与酸响应单元,有效克服了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π‑π耦合效应引发的分子聚集荧光猝灭问题,且高的分子量保证了变色单元不受或较少受到电致变色媒介的溶剂溶解度的影响,使其不易发生扩散和聚集,双稳态性能高;因此,由其制备得到的电致荧光变色纳米粒子和器件具备高对比度、高着色效率、快的响应速度和褪色速度、优异的可逆性、较长的双稳态保持时间以及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5786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640299.1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7D493/10 , C07D405/14 , C07D497/10 , C07D491/107 , C07D401/14 , C07D411/14 , C07D213/30 , C09K9/02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化合物、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所述的电致变色化合物包含联吡啶结构单元和碱响应功能单元,二者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单分子结构。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化合物具有单分子结构,提高分子间质子转移效率,提升了电致变色体系的变色响应速度和着色效率,同时,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化合物使用联吡啶结构作为氧化还原单元,具有优越的电化学可逆性及循环稳定性,电致变色体系较长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017929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40267.1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驱动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电致变色器件、发射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发射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通信连接,所述发射装置包括读写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RFID电子标签和信号调理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电致变色器件,所述RFID电子标签与所述读写器相匹配,所述信号调理电路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于远距离控制电致变色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552457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003273.1
申请日:2024-07-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T5/90 , G06T11/00 , G06T3/4007 , G06T7/136 , G06T7/194 , G06T7/9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适应伪装设备中获取真实色彩背景图像的方法;根据设定图像亮度对相机进行白平衡并拍摄背景色块图像存储在计算机中;根据光照均匀增益矩阵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光照均匀的背景图像;根据光照均匀图像的灰度图像通过自适应阈值的方法转换为二值图像进行噪点消除与色块排序;根据排序后图像通过增强算法提高相近颜色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增强后图像通过KNN分类算法获得与标准伪装颜色对应的机器学习模型;根据机器学习模型通过相机拍摄随机排列的色块阵列获得伪装图像驱动电致变色阵列变色;能够获取外界光照条件下的背景色块的真实颜色,避免外界环境变化导致伪装失效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669374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10191571.2
申请日:2022-02-28
IPC: C08F220/36 , C08F220/32 , C08F220/28 , C08F220/58 , C08F265/04 , C09D133/14 , C09D151/00 , G02F1/151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树脂,所述树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重复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重复单元,至少一个第一重复单元衍生自第一单体,第一单体包括荧烷类变色单体和导电聚合物类变色单体中的至少一种,至少一个第二重复单元衍生自第二单体,第二单体为含有极性官能团或极性官能团的衍生结构的丙烯酸酯单体。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该树脂的制备方法、含有该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变色功能膜、电致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树脂的主链中引入含有极性官能团的丙烯酸酯单体,能够调节树脂与粘接界面的浸润性,提升树脂的成膜特性,同时改善树脂与粘接界面之间的粘接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01083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40339.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F210/02 , C08F212/08 , C08F220/14 , C08F220/18 , C08F220/48 , C08F220/50 , C08F226/02 , C08F212/14 , C08F212/32 , C08F216/14 , C08F220/36 , G02F1/1516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及器件,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所述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的结构式如式(1)或式(2)所示。本发明通过组合策略将电致酸分子与酸响应分子共同接枝到聚合物上,利用位于中间的聚合物P的高分子链分散电致酸单元与酸响应单元,有效克服了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π‑π耦合效应引发的分子聚集荧光猝灭问题,且高的分子量保证了变色单元不受或较少受到电致变色媒介的溶剂溶解度的影响,使其不易发生扩散和聚集,双稳态性能高;因此,由其制备得到的电致荧光变色纳米粒子和器件具备高对比度、高着色效率、快的响应速度和褪色速度、优异的可逆性、较长的双稳态保持时间以及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920928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639886.9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分子、制备方法及电致变色器件,涉及电致变色材料技术领域,所述电致变色分子包括聚氨基酸骨架单元和有机小分子结构单元,所述有机小分子结构单元包括苯胺类结构单元,紫罗精类结构单元或染料类结构单元的一种。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通过聚氨基酸与有机小分子的结合,增强了其循环可逆性。另外,本发明中极性较大且存在柔性空间结构的聚氨基酸骨架,有效地提升电致变色薄膜的成膜性,并且存在可以稳定强极性变色分子结构的微环境以及足够的作为传导电子的媒介的氢键,能够进一步提升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转移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循环可逆性和着色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