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228400B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580051159.5
申请日:2005-07-28
Applicant: 天津大学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25B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006 , C09K5/041 , F25B9/008 , F25B9/06 , F25B2309/061 , F25B2339/047 , Y02P20/123 , Y02P20/124
Abstract: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回收制冷剂的膨胀能的膨胀器、和蒸发器;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膨胀器和蒸发器全部串联连接以便限定制冷循环,其中制冷剂与氮等非冷凝气体混合,非冷凝气体具有小于或等于1.0wt%的浓度,并且二氧化碳被用作制冷剂。
-
公开(公告)号:CN101506473A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780031292.3
申请日:2007-08-2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3/003 , F01C13/04 , F04B39/02 , F04C23/008 , F04C23/02 , F04C29/023 , F04C29/025 , F04C2240/603 , F04C2240/8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膨胀机一体型压缩机(5A),具备压缩致冷剂的压缩机构(21)和使致冷剂膨胀的膨胀机构(22)。压缩机构(21)在密闭容器(10)内位于膨胀机构(22)的上方,与膨胀机构(22)共有旋转轴(36)。在旋转轴(36)的下端部设有油泵(37)。油泵浸渍于油积存部(15)的油中。通常,在油积存部(15)中以使油面OL位于第一膨胀部(30a)的叶片(34a)的下端部(34e)的上方的方式积存油。更优选以使膨胀机构(22)浸渍于油中的方式贮存油。在旋转轴(36)的内部形成有将油导向压缩机构(21)的供油路(38)。油泵的吸入(37a)设置于叶片(34a)的下端部(34e)的下方。
-
公开(公告)号:CN101506471A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780030919.3
申请日:2007-09-2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旋转式膨胀机,包括:气缸(61);配置在气缸(61)的内侧的活塞(62);夹着气缸(61)配置的闭塞构件;在工作流体的膨胀过程中向工作室(69)进一步导入工作流体的注射路。注射路的相对于工作室(69)的导入口(65c)设置在闭塞构件的比气缸(61)的内周面(61b)更靠内侧的位置,以免该注射路与排出路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1506470A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780030719.8
申请日:2007-08-0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1C1/356 , F01C11/00 , F04C18/356 , F04C23/00 , F25B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C1/3564 , F01C11/002 , F01C21/108 , F04C2250/10 , F25B1/04 , F25B1/10
Abstract: 提供一种多级旋转型流体机械以及制冷循环装置。本发明的多级旋转型流体机械能够构成所谓的二级旋转型膨胀机。其在膨胀室对制冷剂进行膨胀,而该膨胀室由第一工作缸(105)的第一喷出侧空间(115b)、第二工作缸(106)的第二吸入侧空间(116a)、以及连通两空间(115b、116a)的连通孔(104a)构成。第一工作缸(105)和第二工作缸(106)被中板(104)隔开。连通孔(104a)以贯通中板(104)的方式形成。设定连通孔(104a)开口形状和位置使得不会在旋转轴(103)的整个旋转角度上使制冷剂从吸入端口(105b)直接偏流向喷出端口(106b)。
-
公开(公告)号:CN100504034C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申请号:CN200680023358.X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将在各自内部形成有供油路(38、68)的压缩机构(21)的旋转轴(56)和膨胀机构(22)的旋转轴(36)用连结部(80)连结,利用上轴承(42)覆盖所述连结部(80)的周围。从而防止润滑油从所述连结部(80)流出。
-
公开(公告)号:CN100449228C
公开(公告)日:2009-01-07
申请号:CN200580013440.X
申请日:2005-04-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06 , F01D15/10 , F25B1/04 , F25B9/008 , F25B2309/061 , F25B2600/17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回收效率高、高可靠性的热泵装置以及动力回收装置。热泵装置由使动作流体膨胀的膨胀机(711)、为了由膨胀机(711)回收动力而设置并发电三相交流电的永磁式同步发电机(710)、把其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的同时具有通过开关元件群(709)的通断而使发电机(710)以预定的目标转数旋转的功能的第1变换器(708)构成,把发电的电力连接到由整流电路(702)以及平滑电容器(703)把交流电源(701)整流·平滑了的直流电力线上,消耗在通过电机驱动装置(704)使压缩机(707)旋转的电动机(706)的驱动中,有效地进行动力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1228400A
公开(公告)日:2008-07-23
申请号:CN200580051159.5
申请日:2005-07-28
Applicant: 天津大学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25B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006 , C09K5/041 , F25B9/008 , F25B9/06 , F25B2309/061 , F25B2339/047 , Y02P20/123 , Y02P20/124
Abstract: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回收制冷剂的膨胀能的膨胀器、和蒸发器;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膨胀器和蒸发器全部串联连接以便限定制冷循环,其中制冷剂与氮等非冷凝气体混合。
-
公开(公告)号:CN1946975A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申请号:CN200580013440.X
申请日:2005-04-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06 , F01D15/10 , F25B1/04 , F25B9/008 , F25B2309/061 , F25B2600/17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回收效率高、高可靠性的热泵装置以及动力回收装置。热泵装置由使动作流体膨胀的膨胀机(711)、为了由膨胀机(711)回收动力而设置并发电三相交流电的永磁式同步发电机(710)、把其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的同时具有通过开关元件群(709)的通断而使发电机(710)以预定的目标转数旋转的功能的第1变换器(708)构成,把发电的电力连接到由整流电路(702)以及平滑电容器(703)把交流电源(701)整流·平滑了的直流电力线上,消耗在通过电机驱动装置(704)使压缩机(707)旋转的电动机(706)的驱动中,有效地进行动力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399069A
公开(公告)日:2003-02-26
申请号:CN02126374.4
申请日:2002-07-1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B3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35/045 , F04B39/127 , Y10S417/902
Abstract: 本发明的线性压缩机,具备压缩机构部和线性马达,线性马达具有可动部和固定部,该可动部给予前述活塞往复驱动力,该固定部固定在前述汽缸上形成前述可动部的往复经路;压缩机构部和线性马达被区分成活塞侧机构部件和汽缸侧机构部件,活塞侧机构部件包括活塞和可动部,由与活塞和可动部共同可动的其他的机构部件构成,汽缸侧机构部件包括汽缸和固定部,由固定在汽缸或者固定部上的其他的机构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通过第1弹性部件将前述汽缸侧机构部件弹性支撑在前述密闭容器上,通过一端支撑在前述密闭容器上的第2弹性部件给予前述活塞侧机构部件往复轴线方向的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946553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280056562.7
申请日:2012-11-1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C29/04 , F04C18/356 , F04C23/00 , F04C2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9/04 , F01C21/10 , F04C18/356 , F04C23/001 , F04C23/008 , F04C29/028 , F04C29/126 , F04C2240/50 , F04C2240/809
Abstract: 旋转压缩机(100)具有密闭容器(1)、缸体(15)、活塞(28)、下轴承部件(72)、滑片(33)、吸入口(20)、排出口(41)和分隔部件(64)。分隔部件(64)安装于下轴承部件(72),由此在与下轴承部件(72)邻接的位置形成有由分隔部件(64)和下轴承部件(72)围成的空间。储存在储油部(22)中的油的一部分浸入该围成的空间中,由此形成油保持部(53)。油保持部(53)位于从基准平面(H1)看与吸入口(20)相同的一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