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053209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610545914.5
申请日:2016-07-13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现场岩体拉剪试验系统,它包括拉应力施加单元和剪应力施加单元,其中,拉应力施加单元包括左条形垫块、左拉应力施加千斤顶、左垫板、左传力柱、左混凝土后座、右条形垫块、右拉应力施加千斤顶、右垫板、右传力柱、右混凝土后座,剪应力施加单元包括前侧剪应力施加千斤顶、前侧垫板、前侧传力柱、前侧混凝土后座、断面为矩形的条形垫块和断面为梯形的条形垫块。本发明针对现场不同尺度岩体开展拉剪试验,获得不同尺度岩体在拉剪应力区的强度准则和强度特征参数,为拉应力区岩体强度特性研究提供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4915574B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10387574.3
申请日:2015-07-03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加卸载全过程的软岩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单向弹簧元件与一个虎克体弹簧、一个Kelvin体按任意次序串联,组成变异广义Kelvin蠕变本构模型;根据粘弹性与弹性相应性原理,基于所建立模型的本构关系,建立圆形刚性承压板载荷条件下承压板下岩体表面的蠕变方程;进行加卸载圆形刚性承压板法现场岩体载荷蠕变试验,基于试验数据,采用解析法和曲线拟合法确定模型参数。根据本方法建立的蠕变本构模型可以描述加载呈衰减蠕变、卸载存在残余变形的软岩加卸载全过程蠕变,对于工程区不同部位分别处于加、卸载应力状态,或者在不同阶段分别处于加、卸载应力状态的工程软岩,基于该模型的长期变形分析更加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06596290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1048698.X
申请日:2016-11-24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1N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体结构面现场水力耦合直剪试验结构装置,包括筒式钢结构高水压试验舱、传力钢板、扁平千斤顶、用于安装试验岩体的剪切盒、位于剪切盒两侧且固定在筒式钢结构高水压试验舱底部的两个反力支撑钢板、固定在筒式钢结构高水压试验舱顶部内侧上的第一传立柱、固定在第一传立柱底部与剪切盒顶部之间的试验舱内竖向千斤顶、顶端与试验室顶面连接的第二传立柱、设置在筒式钢结构高水压试验舱顶部外侧与第二传立柱底端之间的舱外反力千斤顶;筒式钢结构高水压试验舱外还设有法向荷载控制系统、差异式油压倍增器、剪切荷载控制系统;本发明不受试验部位与时间的限制,能够保证准确真实地测定水下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指标。
-
公开(公告)号:CN102230869A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1110079255.8
申请日:2011-03-31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长春市朝阳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IPC: G01N3/28
Abstract: 本发明现场岩体流变试验仪,它包括载荷系统和测量系统,载荷系统主要由气泵(1)、气液泵(2)、加载设备(6)组成,测量系统主要由压力传感器(4)、位移传感器(7)、计算机(8)组成;所述的加载设备(6)安装于岩体试件(9)表面,通过液压管与气液泵(2)连接,所述的位移传感器(7)安装于试件(9)的位移测点,通过数据线与计算机(8)连接,计算机(8)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4)连接。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试验装置在稳压性能、可靠性、通用性方面的不足。可根据现场试验需要,选用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的加载设备,并且不受潮湿环境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自动采集系统自动采集位移、压力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357267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310328374.5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21B34/08 , E21B34/14 , E21B33/122 , E21B33/126 , E21B49/00 , G01L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动式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包括泄压装置、与泄压装置依次连接的上封隔器和下封隔器,泄压装置包括:上阀体在测试时其与钻杆连接,上阀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限位装置;基座与第一壳体弹性连接,基座还与限位装置连接;下阀体,其包括第二壳体以及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壳体在的下阀体活塞,在第二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内腔以及第三出水孔,在下阀体活塞中设置有中心流道以及与中心流道连通的第四出水孔,第二内腔还与中心管道连通,中心管道将下阀体、上封隔器和下封隔器连接,在中心管道上设置有试验段出水口。本发明在测试过程中仅通过控制钻杆的上升和下降即可快速对上下封隔器泄压。
-
公开(公告)号:CN11902339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38109.9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nventor: 邬爱清 , 范雷 , 张宜虎 , 刘元坤 , 高济明 , 郭国庆 , 罗荣 , 韩晓玉 , 余美万 , 丁长栋 , 卢波 , 肖国强 , 钟作武 , 熊诗湖 , 庞正江 , 唐爱松 , 姚少强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岩体水力耦合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涉及裂隙岩体水力耦合特性试验技术领域,裂隙岩体水力耦合试验装置,包括支撑架、主反力框架、水平反力框架、水压试验舱、吊装结构和轨道,所述主反力框架、所述吊装结构和所述轨道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水平反力框架位于所述轨道上,所述水平反力框架通过水平驱动结构沿所述轨道运动,所述水压试验舱通过竖向驱动结构实现升降,所述吊装结构用于吊装所述水压试验舱,所述水压试验舱能够位于所述水平反力框架中,所述水压试验舱用于盛放岩体试件。本发明实现了重型、大型试验装置与m级尺度岩体试件的机械化安装。
-
公开(公告)号:CN111890636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010503626.X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量结构面起伏形态的注塑成型模具及方法,该成型模具包括锚固在工程岩体内的固定支杆、将工程岩体待测量起伏形态的表面罩住的框型件、设于框型件且用于向框型件内注入注塑材料的连通管、用于密封框型件底部与工程岩体之间间隙的密封垫座、以及一端转动设于固定支杆、另一端与框型件接触的反力臂杆和限位臂杆,反力臂杆与框型件的顶面接触,限位臂杆与框型件的侧面接触,反力臂杆和所述限位臂杆用于将所述框型件挤压固定于工程岩体待测量起伏形态的表面,注塑材料由连通管注入框型件内凝固后即含结构面起伏信息。本发明不受工程现场条件制约,可在现场制作含结构面起伏信息的成型塑件,可利用注塑材料表征结构面起伏形态的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1254996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010149786.9
申请日:2020-03-06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武汉大学
IPC: E02D3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质地基爆破开挖分层回弹变形测量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多点位移计、观测电缆、圆柱塞体、护管、取线器、测孔,测孔贯穿地基开挖层伸入地基岩体,多点位移计与观测电缆连接且安装在测孔下部的地基岩体中,圆柱塞体外侧设有护管,圆柱塞体采用小分段组成,上下无连接填充护管直到测孔孔口,多点位移计上的仪器电缆与观测电缆的一端连接,观测电缆的另一端与最下段圆柱塞体的下端头连接,取线器用于地基开挖层每分层爆破开挖完成后,将圆柱塞体取出,使得与最下段圆柱塞体连接的观测电缆与读数仪连接。本发明能直接测量地基开挖层爆破开挖中不同深度地基岩体的回弹变形,也能对上部结构施工中不同深度地基岩体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
-
公开(公告)号:CN110593098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1910951925.7
申请日:2019-10-09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索桥钟罩式锚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钟罩式锚碇结构包括后锚室、钟罩式锚体、锚索、锚索转向管、锚索分管、锚索洞、鞍室、散索鞍和主缆;在桥位区开挖施工洞进入锚固区,开挖后锚室和锚体室,从锚体曲面体中心区域至后锚面预埋环向对称、均匀分层布置的锚索转向管,在锚索转向管的弯曲段四周安装环形箍筋;在锚体曲面体至鞍室之间开挖锚索洞,锚索洞中安装多根与锚索转向管连接的锚索分管;主缆索股在鞍室穿过散索鞍后用锚固连接器与锚索连接,锚索穿过锚索分管、锚索转向管至后锚室,在后锚面锚固锚体上。本发明增大了锚体端部承载面积,扩大了岩体承载的范围,大幅提高了锚碇承载力,减少洞挖量和混凝土量,降低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5758933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31086.4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安庆国储石油基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Inventor: 张宜虎 , 余美万 , 丁长栋 , 张立德 , 赵晓 , 梁龙群 , 周永力 , 邬爱清 , 罗荣 , 范雷 , 张利洁 , 胡伟 , 朱瑜劼 , 李斌 , 路崎 , 李领 , 李双喜 , 张良 , 徐志 , 刘钊 , 郭敏敏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水封油气洞库灌浆降渗设计方法,包括:收集库址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及洞库设计资料,在洞库区渗流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反映洞室渗水量与洞室围岩灌浆降渗圈厚度、灌浆区围岩渗透系数相关关系的解析式,代入不同的洞室围岩灌浆降渗圈厚度、灌浆区围岩渗透系数组合得到不同的洞室渗水量,按洞室设计渗水量择优确定对应的设计灌浆降渗圈厚度和灌浆区围岩渗透系数。本发明可为水封油气洞库围岩灌浆降渗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撑,且简便可靠,使地下水封油气洞库渗水量可控成为现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