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
    4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5780C

    公开(公告)日:2004-04-14

    申请号:CN96199929.2

    申请日:1996-12-20

    IPC分类号: F28D9/00 F28F3/08 F28F9/12

    CPC分类号: F28D9/005 F28D2021/0049

    摘要: 板式换热器包括具有开口(2a)的换热板(5)。上述板相对于一个基准平面被模压成型,并彼此永久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板组件,从而在相邻的换热板(5)之间形成换热通道,并至少形成一个穿过上述组件的一个开口通道。上述板(5)通过上述模压成型法而形成接触部分(9),该接触部分通过上述永久连接而形成与上述换热通道没有任何连接的板组件区域。在各个上述部分(9)上形成孔(3a)。这种孔(3a)形成至少一个安装件通道,该通道穿过板组件并适合于容纳安装件,以便将板式换热器安装在支承件或安装板上。

    液体分配器的连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253618A

    公开(公告)日:2000-05-17

    申请号:CN98804442.0

    申请日:1998-12-16

    IPC分类号: F28F9/02 F28F9/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在液体处理设备(1)的分配器部分(2)上连接管道的装置,液体处理设备有一些组合成平行六面体板叠并被液体流过的处理元件,以及有一个沿板叠端面延伸的箱形液体分配器部分(2),分配器部分在一个角区设削平部分(3),在削平部分内设一液体通道,与此同时设一个可装在此削平部分(3)上基本上棱锥形的空心转接座(6),转接座有一个底面和在其一个端面内有一个管道连接口(9),底面上有一个与削平部分的液体通道对应的液体通道。

    一种新型的螺旋翅片式结构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7796247A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610793710.3

    申请日:2016-08-31

    发明人: 姜长生 陈辉 张龙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螺旋翅片式结构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料液进管箱、料液出管箱、第一管板、第二管板、中心固定管轴、冷却管组及翅片组;壳体上方设置有出气口、支撑座及排气孔,下方设置有进气口;料液进管箱、料液出管箱分设在壳体的两侧,料液进管箱上设置有料液进管及观测孔,与第一管板相连,料液进管箱上设置有料液出管及观测孔,与第二管板相连,中心固定管轴及冷却管组均两管板之间,翅片组套设在冷却管组上,本发明的其特点是所述的翅片组由多个均等的螺旋扇形板组成,每个螺旋扇形板采用V形结构的扇形翅片剪切模具加工而成,材料损耗小,可实现量化生产,同时还兼具传统换热器技术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技术的优点。

    热交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4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765334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480064568.8

    申请日:2014-11-03

    发明人: 徐廷国

    IPC分类号: F28D7/10 F28F1/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管(20)内置型热交换装置,其作为用作液压设备驱动用液压油的冷却装置等的热交换装置,在供液压油等热流体经过的壳体(10)的内部设置多个供冷却水等传热介质经过的管(20),由此在传热介质与热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其中,将裁剪或折弯成所期望的形状的金属制板体即闭合薄板(12)与多个管(20)结合,将闭合薄板(12)组合成箱形之后,在闭合薄板(12)的外表面形成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从而构成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通过本发明,能够在确保热交换装置的耐压性及气密性等性能及耐久性的同时,提高生产率,并节省制造费用。

    具有流体冷却罩壳的传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859254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180016289.0

    申请日:2011-01-24

    摘要: 本发明披露了具有改进的散热部件的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包括外壳(12)和转动的输入轴(14),外壳(12)具有形成内部腔室(30)的外壳壁(18、20、22),而输入轴(14)通过其中一个外壳壁(20)延伸入内部腔室。动力传输部件(29)设置在内部腔室内,并被输入轴转动地驱动。输出轴(16)通过一个外壳壁(22)伸出内部腔室之外,并被动力传输部件转动地驱动。润滑流体(32)放置在内部腔室内并润滑动力传输部件。冷却罩壳(40)包围着外壳并包括与内部腔室流体地连通的冷却通道。润滑流体流出内部腔室而流入冷却通道内,通过冷却通道流回到内部腔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