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网逆变器无参预测电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14804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76091.3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网逆变器无参预测电流控制方法,涉及逆变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采集逆变器母线电压、网侧电流、网侧电压等信息,并计算网侧电压相位角;计算网侧电压、网侧电流的dq轴分量;计算网侧电流dq轴分量参考值;计算网侧电流dq轴分量参考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计算8个电压矢量对应的网侧电流dq轴分量的误差变化;选取最优电压矢量,将最优电压矢量对应的开关状态作用至逆变器。本方法无需对逆变器进行建模,不考虑逆变器参数,能够提高系统鲁棒性,克服了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对参数敏感的缺陷。

    一种离散最速跟踪微分控制器的等效线性化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88292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111883.4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字微分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离散最速跟踪微分控制器的等效线性化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最速微分控制器的离散化实现;基于扫频法建立离散最速跟踪微分器的频域特性,并获得其频域数据;基于S‑K迭代方法,对离散最速跟踪微分器进行等效线性化,并提出了一种线性离散最速跟踪微分控制器。相比传统传统离散最速跟踪微分控制器,本发明专利不仅成功将其等效线性化,且控制结构更加简单,无根号运算,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并且,本发明专利所提线性离散最速跟踪微分控制器属于线性控制器,显著降低了对含跟踪微分器的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难度。

    一种并网逆变器无参预测电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14804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310176091.3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网逆变器无参预测电流控制方法,涉及逆变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采集逆变器母线电压、网侧电流、网侧电压等信息,并计算网侧电压相位角;计算网侧电压、网侧电流的dq轴分量;计算网侧电流dq轴分量参考值;计算网侧电流dq轴分量参考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计算8个电压矢量对应的网侧电流dq轴分量的误差变化;选取最优电压矢量,将最优电压矢量对应的开关状态作用至逆变器。本方法无需对逆变器进行建模,不考虑逆变器参数,能够提高系统鲁棒性,克服了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对参数敏感的缺陷。

    一种构网型变流器暂态功角非线性数学解析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2850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244135.3

    申请日:2022-10-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网型变流器暂态功角非线性数学解析建模方法,该方法针对包含构网型变流器的电力系统,缺乏分析其暂态功角特性的数学解析模型的问题而提出的。该方法实现的具体步骤如下:构建构网型变流器单机无穷大系统的系统模型;建立构网型变流器单机无穷大系统的暂态功角非线性数学模型;应用最小二乘法对非线性微分方程进行拟合;基于多尺度法求解拟合后的暂态功角非线性微分方程。本发明利用电路定理,最小二乘法和多尺度法推导出构网型变流器暂态功角的数学解析模型,可提前预测构网型变流器系统的暂态功角响应过程,相比于传统相图方法,该数学解析模型可以针对不同系统参数分析大扰动过程下构网型变流器暂态功角特性。

    一种电网负荷聚合控制方法、系统和调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78868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587244.9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负荷聚合控制方法、系统和调控装置,属于强化学习在需求响应中的应用领域。本发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利用强化学习的手段,克服用户疲劳效应对负荷聚合效果的影响,基于考虑用户疲劳的组合在线学习算法,优选历史响应性能更好、疲劳程度更低、选择次数更少的用户发送需求响应询问,从而在保证每个需求响应事件有足够的可调负载的同时,有策略地降低用户疲劳,避免因用户疲劳导致的需求响应可调节容量下降。本发明所提出的电网负荷聚合控制系统包括:电网调度中心、负荷聚合控制中心、负荷本地控制模块、智能物联网通信模块,在相同的电网需求响应目标下,聚合偏差更小,退出用户率更低,负荷可调容量更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