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45452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0843907.3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E21B47/0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深地探测的上下分离式探测仪器保护管传动机构,包括上保护管、下保护管、升降驱动组件和仪器舱,升降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以及升降轴;驱动电机竖直设置与上保护管内,驱动电机输出轴下端设有一升降螺纹套,下保护管顶部设有保护套以及多个传动凸齿,仪器舱设置于保护套内,升降轴下端固定连接于保护套顶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传动机构的驱动电机可驱动升降螺纹套转动从而通过升降轴带动下保护管上升或下降。下保护管升降至顶部,可使上保护管、下保护管合拢,上保护管向下保护管传递扭矩;下保护管下降,可使上保护管、下保护管分离,从而使位于下保护管内的仪器舱露出,对地下空区进行直接探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156309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843964.1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球深部探测信号中继短节结构及电路,包括:电触柱、线圈组件、外壳、磁耦合通信电路板、中继电路板、储能电容和六芯通信电缆;外壳的一端嵌合电触柱、连接线圈组件,通过与其他接头上的电触柱相连,形成连通导体传输电流,所传输的电流经过相邻的线圈组件,根据电感效应,将电信号转化为磁场,线圈组件内嵌的导线,又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不同钻杆间无线方式的电信号传输;线圈组件远离外壳的一端连接磁耦合通信电路板,该磁耦合通信电路板控制上述过程中信号的传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信号更加稳定精确,能够较早地发现、处理钻探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地质情况,减少钻井工艺中的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7078912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845155.4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V10/24 , G06V10/20 , G06V10/82 , G06V10/764 , G06N3/0464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激光点云与图像对齐方法,包括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像机进行数据采集,得到激光点云数据和2D图像;将预处理后的点云数据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得到点云数据的三维网格模型;确定激光雷达传感器和多功能摄像机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三维网格模型中构建虚拟摄像机,拍摄与摄像机同位置同角度的2D模拟图像;利用CNN卷积神经网络将摄像机拍摄的2D图像与虚拟摄像机拍摄的2D模拟图像进行对齐,生成相互映射的对齐图像。本发明提出方法实现了对点云的高效、准确的分析和处理,获得更精准激光点云与图像的对齐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705283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845100.3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F16F15/08 , E21B47/017 , F16F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震装置以及深地探测装置,深地探测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多个钻杆、仪器舱、以及钻头,多个钻杆包括位于底端的探测钻杆,仪器舱包括载体和探测组件,减震装置包括外壳、第一减震组件和第二减震组件,外壳用于套设于探测钻杆的钢套管内,且套设于探测钻杆的芯轴的外周,至少部分外壳可相对探测钻杆活动,以具有一关闭状态和一打开状态;第一减震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地分布于仪器舱远离钻头的一侧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减震组件包括用于填充探测组件和载体的间隙的缓冲件;通过第一减震组件实现仪器舱在钻杆的轴向上双向减震,通过第二减震组件减小对探测组件的冲击震动,保护探测组件结构,保证探测组件的探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05237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845159.2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接触式探测信号随钻采集与传输装置和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水辫、无接触式采集探头和智能探杆,无接触式采集探头和智能探杆的连接端均安装有电磁耦合连接的通信接头;无接触式采集探头中采集探头主控电路板设于通信接头内并与其连接,电力发送装置在探头外壳内与采集探头主控电路板连接,铠装线缆的一端与通信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水辫连接;智能探杆中电力接收线圈安装于杆体内与电力发送装置连接,多通道线缆依次连接电力接收线圈、控制芯片、通信线缆和传感器组,控制芯片和传感器组设于固定槽内,数据接头的两端分别与通信线缆和通信接头连接,通过电磁耦合原理和铠装线缆传输可以保证高效、多通道的传输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765086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1811624340.6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地下工程模型试验中优势结构面和断层的制作装置及方法,地下工程模型试验中优势结构面和断层的制作装置包括第一立杆、十字连接件、承重盘、连杆、定位板连接杆、第二立杆、固定支撑、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三定位板、薄钢板、钢板固定螺栓、U型箍、倾角定位螺栓、倾角定位盘、转轴螺栓、倾角定位槽、走向定位螺栓;地下工程模型试验中优势结构面和断层的制作方法包括确定装置几何尺寸,装置组装及定位,优势结构面制备。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工程模型试验中优势结构面和断层的制作装置及方法能够模拟多走向、多倾角优势结构面和断层,具有结构面和断层几何特征定位准确、装置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推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696324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870894.9
申请日:2023-07-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源协同的深部空区随钻智能探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钻杆装置、地面控制终端及远程控制终端;所述钻杆装置包括钻头、智能探杆及通信钻杆总成;所述智能探杆沿竖向连接在所述钻头及所述通信钻杆总成之间;所述智能探杆沿外壁部署有探测模块,所述探测模块用于至少获取深部空区内至少两种不同传感器类型的探测数据;所述通信钻杆总成包括至少两个通信杆及至少一中继杆;至少两个所述通信杆沿竖向组合后与所述智能探杆同步转动连接,并且在杆内传递所述探测数据;所述中继杆同步转动连接在任意两个相邻所述通信杆之间,并且接收并且转发来自地层下方的所述探测数据;所述地面控制终端部署在地表;所述地面控制终端接收所述探测数据并发送到远程控制终端;所述远程控制终端至少根据所述探测数据重建深部空区的三维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669632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870752.2
申请日:2023-07-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钻进过程预警装置及方法。所述预警装置包括第一振动传感器、至少两个第二振动传感器及计算机终端;所述第一振动传感器获取钻进时的第一振动数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振动传感器获取在钻进时的第二振动数据;所述计算机根据所述第一振动数据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振动数据构建有振动数据矩阵;所述计算机终端根据至少一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与所述振动数据矩阵关联的钻进状态。本实施例公开预警装置基于钻杆在钻进达到及未到达深部空区时产生振动及其沿钻杆方向衰减的信号特征,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此信号特征作出预测,以在地表完成对当前钻进是否达到深部空区的预测,帮助智能探杆仅在达到深部空区后展开其传感器组合,避免设备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1669632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870750.3
申请日:2023-07-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深部空区随钻探测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钻杆装置及地面控制终端;钻杆装置包括钻头、智能探杆及通信钻杆总成;智能探杆沿外壁部署有探测模块,探测模块用于至少获取深部空区内的第一探测数据;中继杆节至少校验第一探测数据,中继杆节根据对第一探测数据的正向校验结果解除对第一探测数据的临时拦截,中继杆节根据对第一探测数据的负向校验结果临时存储第一探测数据,以及请求探测模块发送与第一探测数据相同的第二探测数据;中继杆节在识别第一探测数据与第二探测数据之间差异符合一宽容规则时解除对第二探测数据的临时拦截;地面控制终端部署在地面,并且接收第一探测数据或第二探测数据;地面控制终端根据第一探测数据或第二探测数据分析深部空区。
-
公开(公告)号:CN116617823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12673.4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自动化氟化氢吸收装置,包括氟化氢吸收塔,氟化氢吸收塔顶部一侧的进气口连通有增压进气组件,氟化氢吸收塔内自上至下依次固接有第一吸收部和第二吸收部,第二吸收部包括气旋组件,气旋组件顶部与第一吸收部底部连通,气旋组件中部外侧环绕有若干等间隔设置的雾化喷液组件,雾化喷液组件与氟化氢吸收塔内壁固接,气旋组件底部中心固接有雾化喷头,氟化氢吸收塔底部连通有集液组件,氟化氢吸收塔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有二次吸收组件。本发明通过设置气旋组件,延长了含有氟化氢气体的停留时间,使其能够充分与雾化喷液组件喷射的吸收液反应,进而大大提高氟化氢吸收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