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级联结构组件隐裂缺陷的自动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83190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300464.X

    申请日:2020-04-1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级联结构组件隐裂缺陷的自动识别方法,包括:步骤1、通过隐裂检测设备获得内级联结构组件的隐裂图像;步骤2、基于隐裂图像,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自动识别隐裂图像上的缺陷点;步骤2.3、通过图像处理得到无边框内级联结构组件的边缘检测图像;步骤2.4、基于无边框内级联结构组件的边缘检测图像,确定各有效检测区域边缘所在位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现了内级联结构光伏组件隐裂缺陷的自动识别,有利于节省人工,达成较为一致的隐裂判定结果,促进不同品牌型号内级联结构组件性能的横向对标。

    一种光伏电站含税盈亏平衡点及含税度电成本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6377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393265.8

    申请日:2020-05-11

    IPC分类号: G06Q30/02 G06Q50/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电站含税盈亏平衡点及含税度电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项目基本参数和发电量;步骤2、计算第n年的税率系数Sn;步骤3、计算光伏电站含税盈亏平衡点;步骤4、计算光伏电站含税度电成本。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光伏电站项目成本及税收情况,通过计算项目全生命在后期税率系数,计算项目含税盈亏平衡点,并进一步计算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电价下的含税度电成本;实现了项目盈亏平衡点和项目含税度电成本的公式化计算,对税率变化的情况适用,有利于实现光伏项目含税度电成本的分析评估,促进不同项目间的对标评价。

    一种钙钛矿薄膜大面积连续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0212100A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910501153.7

    申请日:2019-06-11

    IPC分类号: H01L51/48 H01L51/4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钙钛矿薄膜大面积连续制备工艺,包括:步骤1)前驱液注射泵注射出钙钛矿前驱液;步骤2)随着基底的平移,分布于软膜刷下的钙钛矿前驱液受到软膜的表面张力作用,同时,传送带的运动产生流体剪切力;步骤3)在步骤2的表面张力和流体剪切力的协同作用下,钙钛矿前驱液呈现出均匀的液膜厚度;步骤4)采用反萃取剂法在雾化器的作用下持续喷出雾化的萃取剂,萃取钙钛矿前驱液中的有机溶剂;步骤5)通过加热装置得到大面积的钙钛矿薄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刮头过硬带来的膜损伤问题,也可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将滴加钙钛矿前驱液,刷膜,喷氯苯,退火工艺完整化,实现高效制备大面积的钙钛矿薄膜。

    一种三维石墨烯薄膜电极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8507221U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20545590.X

    申请日:2018-04-17

    IPC分类号: H01B5/00 H01B5/14 H01B1/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电极领域,特别是一种三维石墨烯薄膜电极结构。针对现有薄膜电极和相邻物质的接触面受限于薄膜电极平面面积,造成使用薄膜电极的电子器件性能难以大幅提升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石墨烯薄膜电极结构,包括基板和设于其上的导电薄膜,所述基板和导电薄膜之间设有可改变形状的变形薄膜层,所述变形薄膜层两面分别紧贴基板和导电薄膜,导电薄膜为石墨烯薄膜且可随一面贴合的变形薄膜层变形而改变形状。本实用新型通过变形薄膜层的形状改变使得与其贴合的导电薄膜也发生同样的形状变化,使薄膜电极的接触面积摆脱原有薄膜电极平面面积的限制,大幅提升薄膜电极的接触面积,为使用薄膜电极的电子器件性能提升创造条件。(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胶体硅量子点纳米粒子选择性吸收紫外线的太阳能发电窗

    公开(公告)号:CN212571017U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21799399.1

    申请日:2020-08-2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胶体硅量子点纳米粒子选择性吸收紫外线的太阳能发电窗,包括:SiQDNPs‑LSC(硅量子点纳米粒子太阳能集中器)、发电窗和反射镜;所述发电窗内设有硅基光伏电池带(Si PV条),硅基光伏电池带的上表面粘附SiQDNPs‑LSC的下表面,SiQDNPs‑LSC外围四边通过环氧树脂连接反射镜;所述SiQDNPs‑LSC包括前玻璃板、PMMA环、后玻璃板和液态SiQDNPs悬浮液薄层(窗玻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模拟阳光下,此外由于SiQDNPs主要仅吸收紫外线,因此传播的红色荧光几乎不被重新吸收,同时,穿过窗玻璃的日光保留了极高的AVT和CRI;SiQDNPs‑LSC可产生较高的功率转换效率,其中SiQDNPs荧光贡献占很大比例,同时SiQDNPs‑LSC保留了较高的光谱质量,有利于窗户应用。(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三维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7977116U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20544534.4

    申请日:2018-04-17

    IPC分类号: H01B5/00 H01B5/14 H01B1/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电极领域,特别是一种三维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结构。针对现有薄膜电极和相邻物质的接触面受限于薄膜电极平面面积无法提升,进而影响电子器件性能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结构,包括基板和设于其上的导电薄膜,所述基板和导电薄膜之间设有可改变形状的变形薄膜层,所述变形薄膜层两面分别紧贴基板和导电薄膜,导电薄膜为碳纳米管薄膜且可随一面贴合的变形薄膜层变形而改变形状。本实用新型通过变形薄膜层的形状改变使得与其贴合的导电薄膜也发生同样的形状变化,使薄膜电极的接触面积摆脱原有薄膜电极平面面积的限制,进而大幅提升薄膜电极的接触面积,为使用薄膜电极的电子器件性能提升创造条件。(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