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35944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239424.9
申请日:2020-03-30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煤工作面矸石浆体管道协同充填方法,该方法包括:每隔相同距离在辅运巷煤柱侧钻进邻位注浆钻孔,并下放邻位注浆管,然后在辅运巷煤柱侧邻位注浆管处安装三通接头,连接辅运巷煤柱侧管道挂钩上的低位灌浆管;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利用邻位灌浆管对邻位采空区进行超前邻位注浆,利用低位灌浆管对本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滞后低位灌浆。本发明能够在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高效、绿色,低成本的将矸石充填至采空区。
-
公开(公告)号:CN110765642A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911073030.4
申请日:2019-11-05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煤西北能源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采区或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的分带评价方法,包括步骤:确定评价对象及评价区域、确定已采的煤层累计采厚、确定已采煤层的垮落带及裂隙带发育高度、确定“三带”岩层累计厚度、分带划分并修正计算结果、确定“三带”和完整岩层的弱面递减系数、计算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并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分级管控、监测及防治。本发明综合考虑了不同的煤层倾角、采煤工艺、采煤方法、煤层群空间位置、覆岩岩性下的覆岩“三带”分布规律,该方法可实现对煤层、采区或采掘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的分带评价,适用于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亦可用于有顶板评价需求的煤层、采区或采掘工作面。
-
公开(公告)号:CN11895907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35328.7
申请日:2024-07-31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坚硬岩层远距离突出煤层群全面卸压瓦斯抽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在坚硬岩层远距离突出煤层群中划分上保护层、坚硬夹层和下被保护层;步骤2:在上保护层确定第一首采工作面、一号工作面和三号工作面的位置并进行瓦斯抽采,依次回采第一首采工作面和回采一号工作面;步骤3:在下被保护层确定第二首采工作面的位置并进行瓦斯抽采;步骤4:对坚硬夹层进行垂直卸压,回采第二首采工作面并对采空区进行瓦斯抽采,第二首采工作面回采完成后,回采三号工作面;步骤5:重复步骤4直至完成对上保护层及下被保护层回采。本发明可以实现远距离突出煤层群全面卸压,保证坚硬岩层远距离突出煤层群安全回采。
-
公开(公告)号:CN11396199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111227923.7
申请日:2021-10-21
申请人: 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郝英豪 , 苏士杰 , 张寅 , 陈云民 , 韩刚 , 郝晓琦 , 刘虎 , 解嘉豪 , 鲁喜辉 , 霍永金 , 缪小冬 , 韩宗会 , 马平 , 高敬勇 , 李超 , 孙俊彦 , 李娟 , 曹京龙 , 闫磊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煤柱安全留设的论证方法,对隔离煤柱能否安全留设提供了一种较为体系化的评估方法,方法较为简便,可以科学有效的指导隔离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对隔离煤柱留设的稳定性、合理性进行论证。并且指出隔离煤柱对本煤层与临近煤层之间的影响区域,提供合理的卸压范围、角度。有效的指出矿井是否具备处理留设隔离煤柱所带来影响的能力,解决了因煤柱留设导致冲击矿压的产生的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41089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111584788.1
申请日:2021-12-22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分类号: G06T11/20 , G06V30/422 , G06Q10/0635 , G06Q50/02 , E21F17/00 , G06Q10/0639
摘要: 本发明涉及冲击地压灾害评价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煤矿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评价云图的生成方法,该方法分类划分并定量确定了冲击危险主控因素的影响区域与影响程度;基于图形视觉识别技术,精确识别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及影响范围;通过构建应力集中系数与灰阶、色号之间的映射矩阵,实现了应力集中系数的图形化;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累加/累乘的矩阵运算方法,实现了多影响因素的叠加,最终生成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评价云图。该方法可用于冲击地压矿井、煤层、采区及采掘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本发明呈现形式直观,危险区划分精度高,可有效指导煤矿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111871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42106.6
申请日:2024-03-04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矿用高粘流体充填材料综合性能测试装置,包括高粘流体充填材料制备系统,高粘流体充填材料制备系统通过输送管道连接有输送系统,输送系统通过分支管道连接有采空区流动相似模拟系统,采空区流动相似模拟系统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及监测系统,控制及监测系统还分别通过导线与高粘流体充填材料制备系统、输送系统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使用该装置进行充填材料综合性能测试的方法。本发明的矿用高粘流体充填材料综合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同时获取高粘流体充填材料性能参数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8505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410020734.X
申请日:2024-01-05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煤(鄂尔多斯市)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立体式煤矸石浆体充填系统,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首尾连接的矸石缓存仓、破碎系统、筛分系统和集料系统,筛分系统倾斜安装,底部出料口正对集料系统进料口,侧部出料口连接有斗提机,集料系统出料方向依次设置有螺旋给料机、搅拌系统、受料斗和泵送系统;本发明还公开了立体式煤矸石浆体充填系统的安装布置方法,分五层布置,从下到上第一层布置集料系统,第二层布置筛分系统,第三层和第四层布置破碎系统,第五层布置矸石缓存仓,集料系统正下方正对螺旋给料机进料口,螺旋给料机出料口正下方正对搅拌系统进料口,搅拌系统进料口通过输水管路连通蓄水池,搅拌系统下料口正下方正对受料斗进料口,简化了物料转运环节,占地面积小。
-
公开(公告)号:CN11766580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20558.5
申请日:2023-11-30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煤(鄂尔多斯市)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浆体充填采空区内可充空间的探测方法,在回采工作面回风顺槽间隔一定距离向相邻采空区垮落带顶部施工若干个仰上倾斜采空区上位钻孔,将钻孔雷达设备伸入钻孔端部进行信号采集;同时利用钻机沿着巷道底板施工采空区下位钻孔,依次将钻孔雷达等物探设备伸入钻孔末端部,对采空区空隙进行探测,将采空区上下钻孔雷达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解释,从而得到采空区的可充填空间大小。本发明方法通过在井下巷道对相邻采空区进行探测,能够减小探测距离,提高探测精度,使采空区可充空间可视化;同时井下钻孔雷达探测所用钻孔为采空区注浆钻孔,一孔多用,进一步节省了钻孔施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52212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30532.1
申请日:2023-11-16
申请人: 中煤(鄂尔多斯市)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郝晓琦 , 朱磊 , 韩刚 , 刘虎 , 解嘉豪 , 刘洋 , 曹京龙 , 牟亮 , 赵毅 , 靳俊晓 , 王渊 , 孙明明 , 孙俊彦 , 窦勇 , 李娟 , 吴晓茹 , 张浩 , 段玉清 , 李皓
IPC分类号: G06Q10/0635 , G06Q10/0639 , G06Q50/02 , G06F17/16 , G06F17/18
摘要: 本发明基于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煤矿矿震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矿震发生状态时的各项评价参数,并构建评价体系;步骤2、将步骤1中的评价体系作为标准层,将矿震发生的状态作为目标层,并根据灰色关联法确定标准层各项评价参数和目标层之间的关联度;步骤3、确定各项评价参数对目标层的权重;步骤4、构建矿震风险性综合预警评价模型;步骤5、计算矿震风险指数,并根据矿震风险指数判断矿震发生风险;该方法通过分析矿震规律,采用与矿震发生状态具有一定关联度各项评价参数,建立矿震风险性综合预警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在一定周期内预测矿井不同区域矿震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针对性的减震降能技术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7491224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448150.4
申请日:2023-11-01
申请人: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输送距离确定矸石浆体粒径和浓度的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根据最远输送距离及临界流速计算输送时间;步骤2、根据步骤1进行不同浓度、不同上限粒径的泌水率长时变化实验,确定上限粒径和成浆浓度范围;步骤3、根据步骤2确定上限粒径和成浆浓度范围开展塌落度及扩展度试验,计算自流坡度;步骤4、若自流坡度满足流动性要求,则成浆浓度范围为最终浓度范围;若自流坡度不满足流动性要求,则降低上限粒径并重复步骤3直至出现该粒径下满足流动性要求的浓度,作为最终浓度范围。本发明基于输送距离确定矸石浆体粒径和浓度的方法,减小矸石破碎制浆的能耗,降低浆体充填系统运行成本,提高该技术的推广适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