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48976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265814.4
申请日:2021-10-28
Applicant: 上海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多重响应潜力影响因素的变频空调负荷调控方法,包括:根据变频空调响应潜力评估模型获取配网辖区内的变频空调需求响应潜力;根据变频空调需求响应潜力,通过日前调度模型获取变频空调目标功率;对配网辖区内的变频空调进行聚类,获得若干个聚合小组;根据变频空调目标功率,通过联合调度模型,以聚合小组为单位对配网辖区变频空调集群进行分组温度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全面指导变频空调参与电力系统需求响应资源在电力系统中发挥削峰填谷作用,控制难度低,效率高,准确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991655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63152.7
申请日:2021-10-2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电力大学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皓靖 , 田英杰 , 傅广努 , 时珊珊 , 杨秀 , 沈浩 , 苏运 , 陈赟 , 赵文恺 , 杨堤 , 李凡 , 孙改平 , 吴裔 , 李安 , 刘舒 , 时志雄 , 张开宇 , 郭乃网 , 金妍斐 , 胡印驰 , 吴吉海 , 柴梓轩 , 徐耀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频空调负荷聚合需求响应潜力评估方法、装置及介质,方法包括:建立集群定频空调近似聚合模型;计算定频空调用户的室内温度初始可调节裕度和用户意愿度影响因子;根据室内温度初始可调节裕度和用户意愿度影响因子,计算定频空调负荷的实际弹性受控温度范围;获取用户可控度;根据集群定频空调近似聚合模型以及用户可控度实际弹性受控温度范围,建立定频空调负荷聚合需求响应潜力评估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直接负荷控制模式下采用温度控制的定频空调负荷弹性聚合响应潜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兼顾多重响应潜力影响因素,准确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872190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109816.4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上海电力大学
Inventor: 王定美 , 李增尧 , 傅广努 , 沈渭程 , 胡浩然 , 吕清泉 , 杨秀 , 马彦宏 , 徐立成 , 韩旭杉 , 赵炜 , 甄文喜 , 刘丽娟 , 张金平 , 李津 , 高鹏飞 , 张彦琪 , 张睿骁 , 张健美 , 张珍珍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小信号系统计算效率的降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永磁直驱风机经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系统的详细模型;2)通过特征值分析法对详细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状态矩阵的特征值;3)将特征值按照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划分,按照时间尺度的方法剔除快速衰减的变量并保留缓慢衰减的变量;4)建立永磁直驱风机经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系统的降维模型;5)将详细模型的动态响应曲线与降维模型的动态响应曲线进行对比,验证降维模型的可靠性、一致性与相似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显著降低模型维度、提升计算效率、准确性高、实用性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139259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536875.3
申请日:2021-05-17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上海电力大学
IPC: G06F30/18 ,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网动态等值的风电场分群建模方法,该方法具体为:对于待等值区域,依次通过构建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并网点风电场分群动态等值模型以及等值网络中的等值风电场分群动态等值模型实现风电场分群建模,并采用建模结果应用于电磁暂态仿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逐级等效、方法简便、易于实现、精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191876A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911234517.6
申请日:2019-12-05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节能服务有限公司 , 上海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高校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评估方法,依据高校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能耗、环境、能源四个环节建立指标体系,并按各个体系侧重点建立二级指标,采用主观网络分析法和客观熵权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获取二级指标的耦合权重;依据德尔菲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建立系统评分函数,得到各个环节评估的总得分。多目标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分析综合能源系统的性能;本发明设置的评估指标在兼顾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提出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综合能源系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为提出考虑效率的能耗指标;对赋权方法的改进,提出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方法,此法赋权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不足,比起单一的主观方法和单一的客观方法更加合理,使得评估更合理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8074201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0138326.4
申请日:2024-01-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交流母线三相电压ua、ub、uc经过傅里叶变换和谐波检测得到Unmax和φn,将Unmax和φn代入计及谐波的关断角γn的计算式中得出γn,基于所述γn,根据关断角整定值γref计算式,得到关断角整定值γref;将γref与关断角实测值γmes作差,通过比例积分环节得到交流电压补偿量ΔU;根据交流系统故障是否发生,以及γref与γmes的差值是否大于0,通过故障判断模块Fault or控制交流电压补偿量ΔU是否投入无功控制环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控制MMC侧无功功率的输入值,使LCC‑HVDC发生连续换相失败的次数减少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611754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210120824.7
申请日:2022-02-09
Applicant: 上海奉贤燃机发电有限公司 , 上海电力大学 ,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5 , G06Q10/0631 , G06Q50/06 , H02J3/00 , H02J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及风险的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虚拟电厂鲁棒优化方法,应用于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组成的VPP优化调度中,包括:依据条件风险价值定义运行风险,将运行风险分为弃可再生能源风险和失负荷风险两类,并对分类后的风险进行分段线性化处理;对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组成的VPP构建计及风险的两阶段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并基于分段线性化处理结果对两个阶段模型设定约束条件;对模型进行求解,确定鲁棒模型不确定集,并制定调度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概率分布信息,实现调度计划风险准确定量分析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723221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210236239.3
申请日:2022-03-11
Applicant: 上海电力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整体性集中供热和需求响应的热电联合优化调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整体性集中供热网络动态传热模型,该整体性集中供热网络动态传热模型包括换热器动态模型、热管网动态模型、散热器动态模型和热建筑动态模型;构建基于峰谷差成本和可调控分时电价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根据整体性集中供热网络动态传热模型在传热过程中的储热能力,构建基于刚性供热负荷和可平移供热负荷的热力需求响应机制;构建包含电力需求响应机制和热力需求响应机制的聚合需求响应机制;获取电网数据,并基于聚合需求响应机制进行热电联合优化调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有效提升供能灵活性,提升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78060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927687.7
申请日:2024-07-11
IPC: G06Q10/0635 , G06Q50/06 , G06F18/15 , G06F18/2131 , G06N3/0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电网管控方法和设备,包括以下步骤:收集电网的实时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输入训练好的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动态决策模型,获得电网性能评估结果和操作建议;其中,所述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动态决策模型的构建和训练过程如下:S1、获取电网的历史数据,并进行预处理;S2、利用Soar认知架构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获得电网当前状态,构建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动态决策模型,并使用最小化预测误差的方法进行优化;S3、通过深度Q网络进一步优化步骤S2构建的动态决策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进一步提高电网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6364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765388.8
申请日:2024-06-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压直流输电及低压限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VDCOL转换控制器的控制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CLCC拓扑结构搭建CLCC换流器模型;步骤2、设计脉冲时序控制用来控制CLCC换流器模型;步骤3、基于所述CLCC换流器模型,搭建单极CLCC‑HVDC仿真模型;步骤4、根据故障类型设计AC/DC‑VDCOL转换控制器,并将其替换单极CLCC‑HVDC仿真模型中的VDCOL,实现对VDCOL控制的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