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5327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153773.7
申请日:2024-02-01
IPC分类号: G06Q50/06 , G06F18/22 , G06N3/0442 , G06F18/24 , G06F18/213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样本相似性和时序特征的电力系统稳定评估模型加权迁移更新方法。一方面,针对与目标域相关性较低的源域样本影响模型更新效果的问题,该方法从故障样本的原始特征出发,通过域判别器衡量各源域样本相对于目标域样本的特征分布差异后,再依靠样本重要性加权理论对源域样本进行适当加权;另一方面,该方法在MMD的基础上,结合LSTM特征提取模块的输出特点,对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故障样本不同时段的特征量分别进行分布差异的度量,并依照其所能够反映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能力赋予不同权重。最后,通过缩减所提加权迁移方法的总目标函数对评估模型进行更新,基于此改善模型对于目标域样本的适应能力,提高模型的整体评估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70618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29236.4
申请日:2023-12-15
申请人: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蔡生亮 , 李永斌 , 宋锐 , 李剑 , 王学斌 , 卢国强 , 傅国斌 , 王亦婷 , 孙海斌 , 高宝荣 , 赵焕蓓 , 梁英 , 赵东宁 , 张启雁 , 杨凯璇 , 张杰 , 马勇飞 , 丁玉杰 , 黄炳德
IPC分类号: G01R19/28 , G01R23/163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谐波电流放大的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通过建立长距离空载输电线路的等值电路模型;基于等值电路模型,计算线路h次谐波的特征阻抗和传播常数;通过特征阻抗、传播常数和线路长度,计算线路末端谐波电流;利用线路始端谐波电流和末端谐波电流,计算线路的谐波电流传递系数;基于谐波电流传递系数判断线路中是否存在谐波电流放大;本发明采用谐波电流传递系数来表现谐波放大情况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分析谐波在架空线路上的传递规律和放大现象,准确地检测出长距离空载输电线路中的谐波放大现象,为后续提出谐波放大抑制措施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7526384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23830.8
申请日:2023-11-15
申请人: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 傅国斌 , 李卫星 , 吴海龙 , 晁璞璞 , 王学斌 , 卢国强 , 宋锐 , 李剑 , 李永斌 , 丁玉杰 , 赵东宁 , 杨凯璇 , 赵焕蓓 , 孙海斌 , 蔡生亮 , 张杰 , 马勇飞
IPC分类号: H02J3/32
摘要: 储能系统电磁暂态模型低电压穿越参数辨识方法及系统,涉及一种储能系统控制电路的参数辨识方法和系统。为了解决现有的储能系统电磁暂态模型参数辨识的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对黑盒模型进行测试获取所有测试工况下的低电压穿越状态下实测的响应数据,并获取低电压穿越中状态下该测试工况下的故障点正序电压,进而得到低电压穿越状态判断参数赋值给低电压穿越测试模型;通过低电压穿越测试模型,基于不同初始运行条件所对应的低电压穿越实测响应数据,获得多组控制参数,并分别带入电磁暂态模型中进行仿真测试,测试得到仿真响应数据;分别计算所有工况下的低电压穿越中实际测试数据和仿真响应数据的响应误差,进而筛选出控制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2865117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0041444.X
申请日:2021-01-13
申请人: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超 , 常海军 , 刘福锁 , 李威 , 赖业宁 , 薛峰 , 孙仲卿 , 孙震宇 , 黄畅想 , 李兆伟 , 郄朝辉 , 吴雪莲 , 王玉 , 郜建良 , 陈春萌 , 卢国强 , 李宏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汇集直流闭锁后无功紧急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确定无功控制地点优先级与分轮次无功控制量,监测直流闭锁故障信号与事故后关键交流母线稳态电压,基于设定时延,按照既定的优先级与控制量分轮次进行无功控制。本发明弥补了现有新能源汇集直流紧急控制系统针对事故后无功控制的缺失,为事故后系统母线稳态过电压的控制提供了兜底方案,为新能源汇集特高压直流系统安全稳定外送提供了安全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2557986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419140.4
申请日:2020-12-07
申请人: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车克杉 , 刘可 , 杨嘉 , 赵金朝 , 保积秀 , 王宁霞 , 王少飞 , 杨文丽 , 陈卉 , 丛贵斌 , 罗敏 , 闫涵 , 张真 , 张婧 , 王学斌 , 傅国斌 , 甘嘉田 , 丁玉杰 , 张杰 , 宋锐 , 赵世昌 , 王轩 , 马勇飞 , 杨军 , 卢国强 , 肖明 , 赵东宁 , 杨凯璇
IPC分类号: G01R35/00
摘要: 本申请适用于电力系统数据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故障录波采样精度校核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计算需要对比的录波通道中的各第一模拟量通道的故障特征量,得到故障特征量最大的第一模拟量通道,获取故障特征量最大的第一模拟量通道在故障时间段内的瞬时值数据;在故障录波装置记录的故障录波数据中获取需要对比的第二模拟量通道,获取第二模拟量通道中持续预设时长的瞬时值数据,通过DTW算法,将继电保护装置记录的故障录波数据和故障录波装置记录的故障录波数据以故障时刻为基准对齐,校核故障录波数据采样精度。本发明容易发现继电保护装置的模拟量采样异常,有利于提前发现隐患,计算量较小,能够满足复杂故障情况下的故障录波数据对齐。
-
公开(公告)号:CN115693791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0507086.1
申请日:2022-05-10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多场站短路比的新能源集群优化调度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新能源集群中各新能源场站的运行参数;将所述各新能源场站的运行参数带入预先构建的优化调度模型,结合短路比与新能源场站有功输出的灵敏度关系得到新能源集群的有功出力;基于所述新能源集群的有功出力进行新能源集群优化调度;其中,所述优化调度模型是基于以新能源集群输出有功功率最大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以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有功输出限值为约束条件构建的。本发明通过短路比与新能源场站有功输出的灵敏度关系对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解,考虑不同并网点接入的新能源场站的发电运行能力和电网强度,有利于新能源持续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208578668U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821267080.7
申请日:2018-08-07
申请人: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肖明 , 李绚绚 , 张节潭 , 马勇飞 , 杨嘉 , 梁英 , 孔祥鹏 , 张杰 , 赵世昌 , 王轩 , 王学斌 , 丛贵斌 , 杨立滨 , 刘可 , 汪凤月 , 罗敏 , 郭树锋 , 杨文丽 , 卢国强 , 邹佳芯 , 傅国斌 , 张舒捷 , 丁玉洁 , 杨军 , 李正曦 , 车克杉 , 赵东宁 , 陈卉 , 赵金朝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包括旋转轴、叶片和角度调节组件,角度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杆、端盖、主动锥齿轮和旋转部件,端盖设置在旋转轴上端的安装腔的开口处,主动锥齿轮设置在安装腔内,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与端盖转动连接;调节螺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端盖和主动锥齿轮,调节螺杆同时与端盖和主动锥齿轮螺纹连接;旋转部件包括连接轴和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设置在安装腔内,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相啮合,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从动锥齿轮和叶片连接,叶片上设有太阳能发电薄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风向、风力,提高了捕捉风能的能力,提升发电效率,更好的适应当前太阳光的照射,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08637824U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21267122.7
申请日:2018-08-07
申请人: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肖明 , 李绚绚 , 张节潭 , 马勇飞 , 杨嘉 , 梁英 , 孔祥鹏 , 张杰 , 赵世昌 , 王轩 , 王学斌 , 丛贵斌 , 杨立滨 , 刘可 , 汪凤月 , 罗敏 , 郭树锋 , 杨文丽 , 卢国强 , 邹佳芯 , 傅国斌 , 张舒捷 , 丁玉洁 , 杨军 , 李正曦 , 车克杉 , 赵东宁 , 陈卉 , 赵金朝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励磁功率柜,包括柜体、承托板、螺杆和调节螺母,柜体为内部中空、前侧开口的结构,柜体内设有多根螺杆,每根螺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柜体的顶壁和底壁相连接,柜体内设有多块承托板,每根螺杆均贯穿所有承托板,每根螺杆上在各承托板的正下方均设有用于限定该承托板的调节螺母;部分承托板上设置有电器状态监测仪。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承托板采用螺杆和调节螺母固定在柜体内,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承托板在柜体内的位置,从而调节相邻承托板之间的间距,避免出现相邻承托板之间间距过大或过小而造成的浪费,更加充分的利用了空间,同时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使用时的灵活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