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构件
    7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80290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117196.2

    申请日:2014-03-26

    Inventor: 矢野阳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5/0213 F21S45/30

    Abstract: 本发明的通气构件具备:支承体,装配于壳体的开口部,具有作为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通气路径的贯通孔;过滤构件,以将贯通孔的内部空间侧的开口堵塞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体上;通气膜,以将贯通孔的外部空间侧的开口堵塞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体上。贯通孔具有:第一通气路径,在一端部形成有内部空间侧的开口,另一端部设置在与内部空间侧的开口相对的位置,该第一通气路径以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沿着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通气路径,一端部与第一通气路径的侧面连结,另一端部与外部空间侧的开口连结;袋状路径,以从第一通气路径的另一端部呈袋状延伸的方式形成。本发明的通气构件适合于防止在壳体内浮游的油雾向通气膜的附着。

    透气构件
    7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75301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116832.X

    申请日:2014-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透气构件。本发明中,作为能够安装到具有透气用开口部的壳体上的透气构件,提供一种透气构件,其包含:支撑体,具有形成有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基部和从基部延伸并且嵌入开口部的腿部;透气膜,以堵住透气路径的方式配置在支撑体上;以及密封构件,为设置在支撑体的腿部的根部的树脂制的构件,根据JIS K6262在试验温度100℃、试验时间100小时的条件下测定的压缩永久变形为10%以下。根据本发明,提供即使用高温的水进行高压洗车试验也适合防止水侵入壳体的内部的透气构件。

    通气构件及通气结构
    7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87219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10045896.5

    申请日:2014-02-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5/0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气构件及通气结构,所述通气构件是在向壳体安装时能抑制通气膜的变形且与壳体牢固接合的可靠性高的通气构件,并且不挑选壳体的形状、材质而能够安装。通气构件包括:第一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平坦部;通气膜,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以用第一主面覆盖第一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金属体的平坦部上;第二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平坦部,所述第二贯通孔被通气膜从第一贯通孔隔开,以能够经由通气膜实现第一贯通孔与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通气的方式配置于通气膜的第二主面侧;及结合部,使第一金属体和第二金属体相互固定。通气膜具有相比第一金属体的平坦部及第二金属体的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的部分。

    透气结构
    7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59321A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80001741.0

    申请日:2012-01-10

    Inventor: 矢野阳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1S48/332 F21S45/30 H05K5/0213

    Abstract: 本发明的透气结构在壳体(10)上设置有具有锥形面(12)的开口(11)。安装在开口(11)上的透气构件(2)包括:具有透气路径(30)的支撑体(3)、防水透气膜(4)和罩(5)。支撑体(3)具有接合有防水透气膜(4)的基部(31)和自基部(31)突出而与壳体(10)的内侧面卡合的轴部(32)。轴部(32)上安装有密封构件(6),该密封构件(6)在开口(11)内被推压部(34)向锥形面(12)推压。

    通气部件和通气结构
    8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2244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80052088.9

    申请日:2023-07-13

    Abstract: 通气部件(1a)具备内部构件(10)、通气膜(20)和外部构件(30)。内部构件(10)包括弹性材料并且具有开管结构。通气膜(20)覆盖内部构件(10)的一个开口(13)。外部构件(30)具有闭管结构。内部构件(10)以与外部构件(3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接触部(5c)的状态固定于外部构件(30)。第一接触部(5c)配置在中心(C10)与一个开口(13)之间。外部构件(30)的内径在第一接触部(5c)与另一个开口(14)之间比内部构件(10)的外径大。外部构件(30)具有形成第一接触部(5c)的突出部(31p)。在突出部(31p)的周围存在间隙(30g)。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