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26610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267806.7
申请日:2024-09-11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IPC: G06F16/9535 , G06F16/9538 , G06Q30/018 , G06Q30/0201 , G06Q30/0202 , G06Q10/0639 , G06F18/20 , G06F18/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元器件数据智能推荐方法,属于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包括S1:获取电子元器件数据,对电子元器件数据进行处理,确定电子元器件特征数据;S2:对电子元器件数据智能推荐模型进行优化,确定最优的电子元器件数据智能推荐模型;S3:对用户需求数据进行预测分析,为用户智能推荐电子元器件;S4:获取用户评价反馈意见,持续优化电子元器件数据智能推荐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元器件选择方法中过程复杂、用户体验差、电子元器件选型成本高、电子元器件推荐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可为用户快速准确地推荐电子元器件,提升用户体验,减少电子元器件选型成本,可提升电子元器件推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936469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210646958.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涂装机器人碰撞检测计算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碰撞检测的速度与实时性差的问题。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单个机器人的混合包围体层次树,包括构建顶层多层层次树、构建中间层的多层层次树、构建底层;2.构建碰撞检测时每2个机器人间的动态包围体层次树,设计的动态包围体层次树包含3层结构:上层动态剔除层、中间连杆层、底层;3.碰撞检测并行实现。本发明对每个机器人模型采用混合包围体层次树的结构形式进行划分;为满足实时性要求,基于混合包围体层次树的结构形式设计出动态包围体层次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行架构实现碰撞检测并行计算,提高了碰撞检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28328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59659.7
申请日:2023-09-09
Applicant: 沈阳理工大学 ,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具有圆柱外形零部件的对接装配方法,属于装配工艺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将下半部装配零部件放入中间套筒内,与活塞接触,调节气压控制阀使装配零部件缓慢下降15‑20mm距离后停止;将上套筒套进中间套筒上部,并与中间套筒连接;将上半部装配零部件从顶部置入上套筒中,在两个装配零件的对接面接触后通过紧定螺钉连接;活塞下降压缩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打开气压控制阀泄压,使得装配零部件的上半部分完全落入上套筒之后关闭气压控制阀;先后正反转中间套筒各一次,再按交叉次序拧紧紧定螺钉,完成对接装配过程,退出零件,取下上套筒之后打开气压控制阀进气,整个装置恢复初始状态。本发明能够提高装配精度及装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262889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111456276.7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河南江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IPC: C23C2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合金表面激光熔覆Ni‑Cu‑Mo‑Si‑W覆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覆层以质量百分比由下述原料组成:Ni50%‑65%、Cu28%‑32%、Mo2%‑7%、Si1%‑6%、W1%‑5%。其制备方法包括为:将处理好的基材及粉末放置于同轴送粉激光熔覆设备,合理选取工艺参数,在铜合金上熔覆制得Ni‑Cu‑Mo‑Si‑W合金覆层。熔覆覆层的硬度约为铜合金基材的5倍以上,磨损量约为基材磨损量的0.3倍以下。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组织均匀无缺陷;覆层与基材呈良好的冶金结合。本发明所设计和制备的熔覆覆层在铜及铜合金表面实现了冶金结合、组织致密不开裂且显著提高基材的表面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936469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646958.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涂装机器人碰撞检测计算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碰撞检测的速度与实时性差的问题。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单个机器人的混合包围体层次树,包括构建顶层多层层次树、构建中间层的多层层次树、构建底层;2.构建碰撞检测时每2个机器人间的动态包围体层次树,设计的动态包围体层次树包含3层结构:上层动态剔除层、中间连杆层、底层;3.碰撞检测并行实现。本发明对每个机器人模型采用混合包围体层次树的结构形式进行划分;为满足实时性要求,基于混合包围体层次树的结构形式设计出动态包围体层次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行架构实现碰撞检测并行计算,提高了碰撞检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262889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1456276.7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河南江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IPC: C23C2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合金表面激光熔覆Ni‑Cu‑Mo‑Si‑W覆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覆层以质量百分比由下述原料组成:Ni50%‑65%、Cu28%‑32%、Mo2%‑7%、Si1%‑6%、W1%‑5%。其制备方法包括为:将处理好的基材及粉末放置于同轴送粉激光熔覆设备,合理选取工艺参数,在铜合金上熔覆制得Ni‑Cu‑Mo‑Si‑W合金覆层。熔覆覆层的硬度约为铜合金基材的5倍以上,磨损量约为基材磨损量的0.3倍以下。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组织均匀无缺陷;覆层与基材呈良好的冶金结合。本发明所设计和制备的熔覆覆层在铜及铜合金表面实现了冶金结合、组织致密不开裂且显著提高基材的表面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10130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210210952.7
申请日:2012-06-26
Applicant: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北京蓝丽佳美化工科技中心 ,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钢铁上电镀三价铬硬铬镀层的电镀方法。采用DSA阳极和硫酸体系三价铬溶液,50℃左右的温度和35~65安培/平方分米的电流密度,通过电镀过程中控制电流和槽压变化的软启动工艺和维持酸度在指定的范围内(pH0.9~2.1),获得了80微米以上厚度的三价铬镀层,镀层硬度达到HV870以上,电流效率超过35%,镀覆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微米/分钟,镀层结合力通过热震试验(200℃加热,盐水急冷)。本发明提供了三价铬硬铬电镀取代严重污染环境的六价铬硬铬电镀的工艺方法,而且解决了现有三价铬电镀技术无法获得厚镀层以及镀层与基底结合力较差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063676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502003.X
申请日:2015-08-17
Applicant: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IPC: C25D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价铬电镀硬铬的方法,解决了目前六价铬污染以及三价铬电镀镀层薄的问题。电极用经过含铱、钌的溶液浸渍和烧结处理形成表面涂层的金属钛板电镀阳极;电源用直流电源,三价铬电镀液的组分及含量为:主盐:硫酸铬和氯化铬;络合剂:酒石酸,二乙烯三胺;催化剂:溴化钾和氟化钾;缓冲剂:硼酸-硼酸钠体系;导电盐:硫酸钠和氯化钠;其它物质:全氟聚醚羧酸胺盐,甘油,蔗糖,月桂基二甲基甜菜碱,其余为水;控制电镀液PH值在1.5~2.2之间,用硫酸和碳酸钠调节PH值。本发明以三价铬为主盐,有机酸及其盐为络合剂,卤化物和有机氟化物为催化剂,可在钢铁工件上获得40μm镀铬层厚度,显微硬度HV≥850。
-
公开(公告)号:CN104911330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282673.5
申请日:2015-05-28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Inventor: 徐新乐 , 施建华 , 张志明 , 刘滨 , 苏震 , 王克伟 , 王以琦 , 李宏周 , 马丹 , 彭光宇 , 孙波 , 孙林 , 马丽林 , 郑练 , 李超 , 应小昆 , 王亚昆 , 沈明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式辊底炉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属于辊底炉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领域,为解决现有方法控制精度差等问题而设计。本发明燃气式辊底炉的温度控制方法是使用控制单元统一控制全部烧嘴的燃烧、熄灭、以及燃烧的持续时间。本发明燃气式辊底炉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多个分布于燃气式辊底炉内的温度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智能温控仪表、与智能温控仪表连接的PLC、以及与PLC连接的工控机;还包括设置在每个烧嘴与PLC之间的烧嘴控制单元。本发明燃气式辊底炉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开创性地提出了烧嘴整体控制的思想,控制方法更简便灵巧,控温精度更高,更节约能源,提高了燃气式辊底炉的品质,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61741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159171.4
申请日:2023-09-09
Applicant: 沈阳理工大学 ,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
IPC: B23P19/10 , B23P19/06 , B23P19/027
Abstract: 一种提高装配同轴度精度的装置及装配方法,属于零部件装配技术领域。包括底座、中间套筒、活塞及上套筒,所述底座上带有圆筒体,中间套筒内置活塞的一端套置在底座圆筒体上,在底座和活塞间设置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在底座上开有通气孔,其上安装有气压控制阀,底座与中间套筒间转动连接,中间套筒与底座圆筒体间、中间套筒与活塞间均为密封结构,中间套筒和上套筒的内径与上、下半部装配零部件外径相配合,装配时,下半部装配零部件预置于中间套筒内,上套筒大径端套置于中间套筒另一端,通过沿径向设置的多个弹簧柱塞与中间套筒连接,上半部装配零部件从顶部置入上套筒中,完成对接装配。可以提供装配同轴度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