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电池、电池组以及发动机启动用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0692156B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1880032145.6

    申请日:2018-02-22

    Abstract: 本发明的密闭式电池的特征在于,该密闭式电池包括:电极层叠体,其包含正极、负极以及分隔件;电解质;外壳体;第1引线端子;以及第2引线端子,第1引线端子和第2引线端子均包括电极连接部、外部连接部以及密封部,第1引线端子或者第2引线端子包括导电部,导电部设为导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壳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外壳体的导热系数或者表观导热系数为10W/(m·K)以上且250W/(m·K)以下,收纳于外壳体的电极层叠体和电解质的稳定状态下的有效导热系数为10W/(m·K)以上且100W/(m·K)以下。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2805865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1980065730.0

    申请日:2019-10-01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使离子液体电解质浸渗于多孔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或多孔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工序。所述离子液体电解质包含由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的离子液体以及溶解于所述离子液体中的锂盐。所述阴离子为双(氟磺酰基)酰亚胺离子。所述锂盐为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或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锂。所述离子液体电解质以1.6mol/L以上且3.2mol/L以下的浓度包含所述锂盐。使所述离子液体电解质浸渗的工序是使温度为50℃以上且100℃以下的所述离子液体电解质浸渗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或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工序。

    密闭式电池、电池组以及发动机启动用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0692156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880032145.6

    申请日:2018-02-22

    Abstract: 本发明的密闭式电池的特征在于,该密闭式电池包括:电极层叠体,其包含正极、负极以及分隔件;电解质;外壳体;第1引线端子;以及第2引线端子,第1引线端子和第2引线端子均包括电极连接部、外部连接部以及密封部,第1引线端子或者第2引线端子包括导电部,导电部设为导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壳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外壳体的导热系数或者表观导热系数为10W/(m·K)以上且250W/(m·K)以下,收纳于外壳体的电极层叠体和电解质的稳定状态下的有效导热系数为10W/(m·K)以上且100W/(m·K)以下。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充电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83569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880013723.1

    申请日:2018-02-22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正极,其将橄榄石型化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负极,其将非晶态系碳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分隔件,其被前述正极与前述负极所夹持;非水电解质;和,外壳体,其用于收纳前述正极、前述负极、前述分隔件和前述非水电解质,前述正极、前述负极和前述非水电解质以满足式:(Rn/(Rp+Rn))≤0.54(此处,Rp为前述二次电池充电时源自前述正极和正极反应的正极内阻值,Rn为前述二次电池充电时源自前述负极和负极反应的负极内阻值,(Rp+Rn)为前述二次电池充电时的前述二次电池的端子间内阻值)的方式设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