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芯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887627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910139522.2

    申请日:2019-02-26

    Abstract: 一种堆芯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系统,属于核电站堆芯安全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堆内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堆外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偏差项逻辑模块、堆芯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堆内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获取当前时刻堆内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补偿信号正输入给偏差项逻辑模块;堆外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获取当前时刻堆外轴向通量偏差信号并经过τ时间延迟后负输入给偏差项逻辑模块;堆外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获取当前时刻堆外轴向通量偏差信号正输入给堆芯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偏差项逻辑模块的输出信号正输入给堆芯平均轴向通量偏差获取模块。本发明能确保实时计算偏差项有效/无效下,系统均能输出堆芯平均轴向通量偏差。

    一种反应堆临界外推监督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56226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811305861.5

    申请日:2018-11-05

    Abstract: 一种反应堆临界外推监督系统及方法,属于反应堆技术领域。系统包括两个装载于堆芯中且对称分布的中子源组件,靠近中子源组件设置的第一、第二源量程中子探测器,远离中子源组件设置的第三、第四源量程中子探测器。方法包括在堆芯处于较深次临界状态下,基于第一、第二源量程中子探测器的计数率进行临界安全监督;随着正反应性操作引入堆芯,次临界度不断减小,第三、第四源量程中子探测器具有有效计数率后,基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源量程中子探测器的计数率进行临界安全监督;堆芯达到临界状态时,停止向堆芯引入正反应性操作。本发明能有效监督堆芯的临界安全,并能够更为准确地预估堆芯的临界状态,确保反应堆能够安全、可控地达临界。

    乏燃料水池沸腾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52998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010936983.5

    申请日:2020-0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乏燃料水池沸腾时间预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乏燃料水池沸腾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及方法。一种乏燃料水池沸腾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包括乏燃料衰变热计算模块,用于通过乏燃料衰变热计算模型并结合燃料组件的历史运行数据计算燃料组件衰变热;生产实时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乏燃料水池温度变化相关的生产实时数据;水池换热计算模块,用于通过水池换热计算模型并结合燃料组件衰变热和生产实时数据获取参数计算得到乏燃料水池水温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本申请能够实时预测乏燃料水池的沸腾时间,在事故工况下,实时获取机组乏燃料水池温度计算的相关参数,并实时反馈乏燃料水池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乏燃料水池沸腾时间、组件裸露的时间。

    定量评估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瞬发伽马响应电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6198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420504.8

    申请日:2023-04-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堆内监测系统和反应堆安全运行的理论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定量评估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瞬发伽马响应电流的方法。通过栅格计算获得不同燃耗深度下自给能中子探测器所在组件的燃料棒和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发射体中的核素成分与核数密度,使用蒙特卡罗程序根据不同燃耗深度下的燃料棒和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发射体中的核素成分与核数密度分别进行组件内和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内的中子‑光子‑电子耦合输运计算,得到瞬发伽马响应电流和中子响应电流,最终计算得到瞬发伽马响应电流占比。该方法可以对堆芯运行过程中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的瞬发伽马响应电流进行定量评估,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一种核电厂控制棒组件包壳剩余壁厚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1510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211547132.7

    申请日:2022-12-0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电厂控制棒组件包壳剩余壁厚预测方法,能够快速、高效率、全面量化的获取所有控制棒的磨损程度,无玷污风险。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含以下步骤:S01、包壳壁厚数据获取步骤:获取堆芯位置L处已结束的几次循环中已记录的每次循环前、后控制棒包壳的壁厚数据;S02、堆芯位置L处磨损速率确定步骤:将控制棒在堆芯位置L处一次循环前、后的包壳壁厚差值ΔX作为该堆芯位置的磨损速率CL;S03、初始包壳壁厚获取步骤:获取控制棒在堆芯位置L处进入循环前的包壳初始壁厚值X1;S04、剩余包壳壁厚计算步骤:插配在堆芯位置L处的控制棒在经过循环后的包壳剩余壁厚X2=X1‑CL*循环次数。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