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50760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1910869442.2
申请日:2019-09-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态势感知和控制图的异常理论线损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时序采集电网实测及预测负荷数据和电网拓扑数据;通过潮流算法分别获得馈线实际运行时的理论线损实际值以及基于馈线正常稳态运行下的理论线损预测值;计算理论线损率残差并采用简单移动平均算法对其进行数据平滑;基于历史稳态数据建立馈线稳态控制图,监控理论线损率残差的异常情况,反映实际理论线损与预测理论线损的偏差大小,从而判断实际理论线损的异常情况。本发明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异常理论线损,促使电网公司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线路的异常情况,提高电网公司理论线损异常检测效率,保障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750760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869442.2
申请日:2019-09-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态势感知和控制图的异常理论线损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时序采集电网实测及预测负荷数据和电网拓扑数据;通过潮流算法分别获得馈线实际运行时的理论线损实际值以及基于馈线正常稳态运行下的理论线损预测值;计算理论线损率残差并采用简单移动平均算法对其进行数据平滑;基于历史稳态数据建立馈线稳态控制图,监控理论线损率残差的异常情况,反映实际理论线损与预测理论线损的偏差大小,从而判断实际理论线损的异常情况。本发明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异常理论线损,促使电网公司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线路的异常情况,提高电网公司理论线损异常检测效率,保障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680084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010365977.9
申请日:2020-04-30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线损计算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信息同步:采集包括电网台帐、拓扑信息、运行数据的数据信息,并转换存储到数据库中,得到多源数据;2)多源数据融合:对获得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融合,得到电网线损相关特征数据:3)电网线损计算;4)元件损耗计算。本发明实现了信息同步、数据融合和特征提取、线损计算的计算过程,准确得出了电网各类元件的电能损耗,支撑配电网网架优化、补偿设备选配、配变经济运行等节能降损效果精确评估与校验。
-
公开(公告)号:CN111680084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365977.9
申请日:2020-04-30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线损计算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信息同步:采集包括电网台帐、拓扑信息、运行数据的数据信息,并转换存储到数据库中,得到多源数据;2)多源数据融合:对获得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融合,得到电网线损相关特征数据:3)电网线损计算;4)元件损耗计算。本发明实现了信息同步、数据融合和特征提取、线损计算的计算过程,准确得出了电网各类元件的电能损耗,支撑配电网网架优化、补偿设备选配、配变经济运行等节能降损效果精确评估与校验。
-
公开(公告)号:CN117835233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683014.3
申请日:2023-12-08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4W12/033 , H04W12/0433 , H04W12/06 , H04W8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负管系统、网关、安全认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系统包括主站平台侧、无线多网通信负控网关和端侧通信终端,所述主站平台侧通过无线多网通信负控网关与端侧通信终端通信连接;所述无线多网通信负控网关包括主控模块、用于认证和数据加密的密码管理模块以及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包括4/5G上行通信单元和230MHz上行通信单元、HPLC/HRF双模下行通信单元和230MHz下行通信单元;所述端侧通信终端包括下行通信单元和用于认证和数据加密的密码管理模块。利用本发明能够实现本地、远程多元多域网络可靠通信能力,能够保障海量负荷管理终端参与电网调控的通信可靠性、时间确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3653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529163.4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负荷数据的用电高峰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用户档案、日用电负荷和电量数据,获取电力负荷数据;对电力负荷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预处理过的电力负荷数据计算削峰潜力;根据削峰潜力结合用户用电水平及谷时段用电水平、峰时段用电水平,得到谷时段用电潜力得分和避峰用电潜力得分;根据谷时段用电潜力得分和避峰用电潜力得分,结合用户的历史负荷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用户高峰时段的用电负荷,并进行填谷用电潜力等级和避峰用电潜力等级的划分。本发明的预测准确度最高,相较于现有技术提升了5%‑8%,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877312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316897.X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台区电能量守恒的电能表信息化评价校准模型。本发明基于台区电能量守恒原理,实现分层分级精准解耦量测采集与多层节点协同计算,构建非凸稀疏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计及动静态数据的全局自适应优化算法,协同耦合求解台区线损与电能表评价校准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75867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28098.4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能表信息化评价校准模型测评验证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电能表信息化评价校准模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控制模块、基于数字孪生混合现实技术的负荷数据发生器和电能表信息化评价校准模型结果测评验证方法研究及测评验证平台。本发明以理论与实践上对电能表信息化校准模型进行测评与验证,将信息化测量准确度和可信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也解决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人工现场校验或拆回实验室检定模式存在的工作效率低、运维与电能表更换成本高、人工劳动强度高、不能对电能表实时监测和故障及时上报预警、难以有效控制计量故障和差错电量发生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36532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529163.4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负荷数据的用电高峰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用户档案、日用电负荷和电量数据,获取电力负荷数据;对电力负荷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预处理过的电力负荷数据计算削峰潜力;根据削峰潜力结合用户用电水平及谷时段用电水平、峰时段用电水平,得到谷时段用电潜力得分和避峰用电潜力得分;根据谷时段用电潜力得分和避峰用电潜力得分,结合用户的历史负荷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用户高峰时段的用电负荷,并进行填谷用电潜力等级和避峰用电潜力等级的划分。本发明的预测准确度最高,相较于现有技术提升了5%‑8%,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526408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75362.1
申请日:2023-11-08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Inventor: 刘浩宇 , 卢静雅 , 张皓 , 程宝华 , 高嘉伟 , 张宇 , 李音璇 , 林怡彤 , 步汭恒 , 贺磊 , 陈鹏 , 冀睿琳 , 李璐璐 , 田景秋 , 刘思爱 , 白冰 , 段笑晨 , 韩峰 , 张曦元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配电网分布式光伏协同优化方法及系统。首先,建立了负荷聚合商‑配电系统运营商协同优化架构,实现用户侧可调节资源聚合。然后,提出了一种考虑交互功率对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协调优化方法,充分利用光伏的有功和无功调节能力实现对配电网电压水平和系统无功潮流的调节。最后,通过设计负荷聚合商‑配电系统运营商交互循环协同优化流程,迭代得到最优配电方案,从而有效解决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后多节点电压越限问题,提高了配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后多节点电压越限问题,提高了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实现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接入提供了有力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