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水泥胶砂和混凝土中最佳石粉含量的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3223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741841.9

    申请日:2022-12-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确定水泥胶砂和混凝土中最佳石粉含量的试验方法,包括获取机制砂母材,利用机制砂母材生产机制砂和石粉;进行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水泥胶砂性能试验,不同组机制砂水泥胶砂由不同含量的石粉等质量取代水泥制备;对n组机制砂水泥胶砂进行性能试验;进行不同石粉含量和机制砂细度模数的机制砂混凝土性能试验,采用n种不同细度模数的机制砂,利用每一种细度模数的机制砂制备n组机制砂混凝土,不同组机制砂混凝土由不同含量的石粉等质量取代水泥制备;对n组机制砂混凝土进行性能试验。本申请解决了目前缺乏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水泥胶砂和混凝土性能影响判断,无法确定机制砂水泥胶砂和混凝土中最佳的石粉含量的问题。

    基于APH-SLP的机制砂生产系统布局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0974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1691852.0

    申请日:2022-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PH‑SLP的机制砂生产系统布局方法,包括如下过程:划分机制砂生产系统区域;按照划分的生产系统区域,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选取合适标度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各权重值、CI和CR值;一致性检验;根据权重大小,结合SLP方法得出方案集;基于AHP法得到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方案。根据AHP方法得到各个功能区所布置的区域范围,结合SLP方法得到的各功能区的工作关系强度,得出机制砂生产系统布局方案集,解决机制砂生产系统布局的定性与定量评估问题,再根据AHP方法对SLP方法中的工作关系强度进行权重赋值,并综合评分,从而克服布局结果非唯一性的局限性,得到最优的布局方案。

    二衬台车软搭接定位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39089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331748.0

    申请日:2022-1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衬台车软搭接定位结构及其应用方法,包括:台车面板面、搭接钢模、搭接橡胶和L型固定夹板;所述搭接钢模为L型支撑钢板,L型所述搭接钢模的一侧端面与所述台车面板面之间相固接,L型所述搭接钢模的另一侧端具有搭接板,所述搭接板的板端面与所述台车面板面之间固接设有搭接橡胶;所述L型固定夹板的一侧端内侧面对应贴合设于所述搭接橡胶远离所述台车面板面的一侧端面,所述L型固定夹板的另一侧端内侧面对应焊接固定于所述搭接板远离所述搭接橡胶的一侧端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软搭接在施工过程易受混凝土挤压外移,同时软搭接变形,重新更换软搭接存在的施工功效慢,影响衬砌施工,显著增加成本的技术问题。

    用于人工挖孔桩的桩位校核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5303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26118.9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桩位校核装置及方法,包括:第一定位架体;第二定位架体,其中心与所述第一定位架体的中心之间通过铰接轴结构可旋转式交叉设置,所述铰接轴结构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激光传导孔位;锁口卡位销,设有四组,且四组所述锁口卡位销两两分配可分离式固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架体的中心两侧部和所述第二定位架体的中心两侧;红外激光测距仪,固定装配于所述铰接轴结构的中心位置顶部,且所述红外激光测距仪的激光输出端朝向并延伸至所述激光传导孔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人工挖孔桩桩位校核时,采用挂线配重易受外部影响晃动而导致校核误差,同时其仅具备校核垂直度功能,整体功能性较为单一的技术问题。

    用于桩头钢筋的电驱动精确制弯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83011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209612.2

    申请日:2022-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桩头钢筋的电驱动精确制弯装置及方法,属于桥梁工程领域。其包括:尾部外壳,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尾部外壳之间相固接,滚珠丝杠机构;滚珠丝杠机构包括传动螺杆、螺母往复滑座,滚珠丝杠机构的传动螺杆和驱动电机的动力部相固接,内弧形压块;内弧形压块和滚珠丝杠机构的传动螺杆固接,连接桥;连接桥与中部外壳固接,限位定型块;限位定型块为半圆形状,限位定型块和连接桥可分离式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桩头钢筋制弯时均由常规人工操作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且对作业人员施工经验要求很高,导致制弯长度、角度均与设计标准弯钩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进而造成桩基与承台的连接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