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梳形聚硅氧烷及其固体电解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421190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310310762.7

    申请日:2013-07-23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C08G77/38 H01M10/056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梳形聚硅氧烷及其固体电解质、制备方法和应用;聚甲基氢硅氧烷通过和烯烃发生加成反应,在支链上引入烷氧基硅烷基团和碳酸酯基团,制得梳形聚硅氧烷,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以制得的梳形聚硅氧烷作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的固体电解质在低温下具有高电导率,且制得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电循环性能好,扩大了固体电解质材料的选择范围和应用领域。

    一种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738510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210209283.1

    申请日:2012-06-25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6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应用,所述电解质包括聚氧乙烯和/或聚氧乙烯衍生物、无机有机杂化框架、锂盐组成;所述无机有机杂化框架选自金属有机框架(MOF)、共价-有机框架(COF)、沸石-咪唑框架(ZIF)中的一种。本发明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可以避免传统锂离子电池因漏液引起的电池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问题,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并且能使锂离子电池薄型化,从而扩展其应用范围。

    电化学光学联用原位研究光谱池

    公开(公告)号:CN103033474B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210527794.8

    申请日:2012-12-10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1/01 G01N27/30 G01N21/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化学光学联用原位研究光谱池,包括池体(5)、半圆柱形晶体透光窗片(1)、样品台(8)和参比电极(9),所述的半圆柱形晶体透光窗片(1)的底平面镀有一层厚度为纳米级的活性物质薄膜作为工作电极(12),所述的工作电极(12)引出有导线,所述的样品台(8)设于与所述的工作电极(12)相对的所述的池体(5)的底部,所述的参比电极(9)通过导电胶固定在所述的样品台(8)上与所述的工作电极(12)相对设置,所述的参比电极(9)引出有导线。本发明能避免溶液对光谱信号的吸收,可模拟真实的电化学反应,可与光谱检测仪联用,入射光线能够从较小角度(15°)开始连续可调,池体中的液体可流动更新。

    一种硅氧烷基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208651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10099417.3

    申请日:2013-03-26

    IPC分类号: H01M10/0565 H01M10/05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氧烷基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和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所述电解质的组分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导锂硅氧烷聚合物30~70%,粘接剂25~40%,锂盐5~30%;其中粘接剂选自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有效地解决现有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极的相容性以及机械性能不能很好匹配的问题。该种固体电解质以其优良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促进了锂离子电池薄型化的发展,从而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

    一种硅氧烷基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208651B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310099417.3

    申请日:2013-03-26

    IPC分类号: H01M10/0565 H01M10/05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氧烷基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和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所述电解质的组分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导锂硅氧烷聚合物30~70%,粘接剂25~40%,锂盐5~30%;其中粘接剂选自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有效地解决现有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极的相容性以及机械性能不能很好匹配的问题。该种固体电解质以其优良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促进了锂离子电池薄型化的发展,从而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

    一种锂离子导电的类固体电解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738509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210209356.7

    申请日:2012-06-25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6 H01M10/0565

    摘要: 一种锂离子导电的类固体电解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包括经有机改性的层状结构硅酸盐或磷酸盐、有机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经有机改性的层状结构硅酸盐或磷酸盐是用水热法将碳链长度大于10的长碳链胺或吡啶类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硅酸盐或磷酸盐层间进行改性,使其层间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并屏蔽其对阳离子的静电吸附,然后将有机组分复合入无机物层间,通过控制各组分相对含量即可形成该种无机-有机杂化电解质。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加工工艺简单,制备的锂离子导电的类固体电解质其室温电导率在(0.7-2)mS/cm之间,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一种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738510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09283.1

    申请日:2012-06-25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6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应用,所述电解质包括聚氧乙烯和/或聚氧乙烯衍生物、无机有机杂化框架、锂盐组成;所述无机有机杂化框架选自金属有机框架(MOF)、共价-有机框架(COF)、沸石-咪唑框架(ZIF)中的一种。本发明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可以避免传统锂离子电池因漏液引起的电池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问题,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并且能使锂离子电池薄型化,从而扩展其应用范围。

    一种安全型锂离子电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08678A

    公开(公告)日:2011-10-05

    申请号:CN201110097330.3

    申请日:2011-04-19

    IPC分类号: H01M10/0525 H01M4/66 H01M4/6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型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体系、负极体系以及间隔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电解液体系,正极体系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膜片,负极体系包含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膜片,所述的正极体系和负极体系之一或全部采用有机物导电薄膜作为集流体,且所述的有机物导电薄膜采用具有PTC热敏电阻特性的聚合物基体。有机物导电薄膜具有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特性。该种锂离子电池可以避免电池因过充、外部短路引起电池温度升高所导致的电池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问题。

    一种锂离子导电的类固体电解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738509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09356.7

    申请日:2012-06-25

    IPC分类号: H01M10/056 H01M10/0565

    摘要: 一种锂离子导电的类固体电解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包括经有机改性的层状结构硅酸盐或磷酸盐、有机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经有机改性的层状结构硅酸盐或磷酸盐是用水热法将碳链长度大于10的长碳链胺或吡啶类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硅酸盐或磷酸盐层间进行改性,使其层间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并屏蔽其对阳离子的静电吸附,然后将有机组分复合入无机物层间,通过控制各组分相对含量即可形成该种无机-有机杂化电解质。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加工工艺简单,制备的锂离子导电的类固体电解质其室温电导率在(0.7-2)mS/cm之间,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一种多功能光谱原位界面研究检测池

    公开(公告)号:CN103115869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310019404.0

    申请日:2013-01-18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1/01 G01N27/4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光谱原位界面研究检测池,检测池由光窗、腔体、定距封盖和辅助工作台组成。腔体上设有进液口、出液口、进气口、出气口、观察窗和热电偶。检测池内温度由热电偶监控,联合检测池外围加热装置,可实现不同温度条件下界面研究。腔体间及辅助工作台与定距封盖间均采用密封圈和紧固螺栓连接,定距封盖与腔体间采用螺纹连接密封。在光窗表面采用气相沉积、电沉积、或涂覆方式制备工作电极,辅助工作台与工作电极间距由定距封盖控制。检测池可实现固/气表面、固/液界面研究,可以实现多相催化反应界面光谱原位研究、腐蚀界面光谱原位研究和电化学-光谱原位界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