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式无线电能传输耦合器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846099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118419.2

    申请日:2023-0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容式无线电能传输耦合器,包括:耦合器发射端,包括设置于同一平面内的两块极板和与所述极板平行间隔设置的屏蔽板、且所述极板与所述屏蔽板之间有填充电介质;耦合器接收端,与所述耦合器发射端的结构相同;所述耦合器发射端的所述极板所在一侧面向所述耦合器接收端的所述极板所在一侧,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传输介质实现电能传输;其中,所述填充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小于所述传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其可以解决现有的电容式耦合器通过增大屏蔽板与极板的距离来提升电容耦合系数导致耦合器体积增大,并且电容耦合系数提升有限,电能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及其输入均压、输出恒压协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64674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1462615.7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包括若干个无线供电单元;每个无线供电单元均分别包括各自的依次电连接的逆变器、互感器和整流器;每个无线供电单元的电能输入侧通过各自的逆变器依次串联,每个无线供电单元的电能输出侧通过各自的整流器依次串联;在每个无线供电单元中,逆变器将获取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经由互感器的互感作用无线传输,再经整流器的整流处理后输出供电。本发明通过输入侧串联逆变器以及输出侧串联整流器的电路结构设计,从而减轻了单个无线供电单元的电压电流应力,避免了高电压输入对无线供电系统的逆变器产生的巨大冲击,同时,还可以使无线供电系统能够适

    获取LCC-S型IPT系统整流器等效负载的方法、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599341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869576.0

    申请日:2023-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LCC‑S型IPT系统整流器等效负载的方法,包括:构建包括串联的整流器等效输入电阻和等效输入电感的LCC‑S型IPT系统电路模型;基于获取的整流器输入电压波形图,通过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写回路电压方程,获取整流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时域表达式;对时域表达式进行傅里叶变换,分别获取整流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基波傅里叶系数;通过整流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基波傅里叶系数获取整流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基波幅值与相位;基于整流器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基波幅值与相位,获取整流器的等效输入电阻和等效输入电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通用方法来分析计算整流器的等效输入阻抗,从而提高了LCC‑S型IPT系统模型的精确度。

    一种层叠式电容传输耦合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1721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91646.9

    申请日:2023-03-2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层叠式电容传输耦合器,包括:耦合器发射端,包括相互层叠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耦合器接收端,包括相互层叠且间隔设置的第四极板和第三极板;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二极板之间、所述第四极板与所述第三极板之间设置有填充电介质;所述耦合器发射端与所述耦合器接收端之间通过传输介质实现电能传输,并且所述填充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小于所述传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其可以解决现有的层叠式电容耦合器由于同侧极板距离近,形成的等效自电容较大,导致其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及其输入均压、输出恒压协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6467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62615.7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包括若干个无线供电单元;每个无线供电单元均分别包括各自的依次电连接的逆变器、互感器和整流器;每个无线供电单元的电能输入侧通过各自的逆变器依次串联,每个无线供电单元的电能输出侧通过各自的整流器依次串联;在每个无线供电单元中,逆变器将获取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经由互感器的互感作用无线传输,再经整流器的整流处理后输出供电。本发明通过输入侧串联逆变器以及输出侧串联整流器的电路结构设计,从而减轻了单个无线供电单元的电压电流应力,避免了高电压输入对无线供电系统的逆变器产生的巨大冲击,同时,还可以使无线供电系统能够适应大功率高电压负载的供电需求。

    一种基于参数联合辨识的IPT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78965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587083.3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参数联合辨识的IPT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充电控制模块,充电控制模块包括:传感器,用于在系统启动后测量原边侧补偿网络的并联补偿电容的基波电压有效值Uc1_f和发射线圈上的基波电流有效值Ip_f;参数辨识模块,用于基于Uc1_f、Ip_f的测量值进行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的互感辨识,还用于在系统继续启动至正常充电阶段后,基于Uc1_f、Ip_f和互感辨识值进行电池充电参数联合辨识;系统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辨识获得的电池充电参数进行充电控制。本发明相较于传统利用无线通信模块的IPT系统,无需通信模块,节省了系统成本,减小了系统复杂度,并解决了控制时延问题。

    一种基于参数联合辨识的IPT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78965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587083.3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参数联合辨识的IPT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充电控制模块,充电控制模块包括:传感器,用于在系统启动后测量原边侧补偿网络的并联补偿电容的基波电压有效值Uc1_f和发射线圈上的基波电流有效值Ip_f;参数辨识模块,用于基于Uc1_f、Ip_f的测量值进行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的互感辨识,还用于在系统继续启动至正常充电阶段后,基于Uc1_f、Ip_f和互感辨识值进行电池充电参数联合辨识;系统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辨识获得的电池充电参数进行充电控制。本发明相较于传统利用无线通信模块的IPT系统,无需通信模块,节省了系统成本,减小了系统复杂度,并解决了控制时延问题。

    一种适用于无人机群的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68419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330381.5

    申请日:2023-1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无人机群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侧电路、一对发射极板、n对接收极板和n个接收侧电路,n为正整数,所述接收极板和所述接收侧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发射极板与所述发射侧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接收极板与其对应的所述接收侧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每个所述发射极板均由整块极板构成,所述发射极板的面积大于所述接收极板的面积。另外,本发明还提出在无线充电系统中采用的配套谐振网络及参数配置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多路负载间相互解耦,还可以实现同负载的两块接收极板间无交叉耦合电容,减小对电能传输的影响,与无人机结构适应性好,特别适用于为无人机群充电,各个接收侧电路也可以独立进行谐振网络参数设计。

    一种适用于无人机群的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6841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330381.5

    申请日:2023-1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无人机群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侧电路、一对发射极板、n对接收极板和n个接收侧电路,n为正整数,所述接收极板和所述接收侧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发射极板与所述发射侧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接收极板与其对应的所述接收侧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每个所述发射极板均由整块极板构成,所述发射极板的面积大于所述接收极板的面积。另外,本发明还提出在无线充电系统中采用的配套谐振网络及参数配置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多路负载间相互解耦,还可以实现同负载的两块接收极板间无交叉耦合电容,减小对电能传输的影响,与无人机结构适应性好,特别适用于为无人机群充电,各个接收侧电路也可以独立进行谐振网络参数设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