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副翼连接接头位置变化的操纵效率提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3183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710995171.6

    申请日:2017-10-23

    IPC分类号: B64C9/02 G06F30/1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副翼连接接头位置变化的操纵效率提高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副翼一个接头固定舵机转动副翼翼面,另一接头铰接的位置根据来流速度或攻角调整不同的位置,以提高翼面的连接刚度,使翼面载荷重新分布,以及减小翼面弹性变形,以提高副翼的操纵效率,本发明可以在不增加操纵机构的情况下避免上述情况,同时减少成本;将机翼‑副翼连接采用二接头连接,其中一接头位置变化,接头接没接触采用继电器控制;根据飞行工况的不同,采用机翼‑副翼接头位置变化,以改变机翼‑副翼连接(支持)刚度使翼面载荷重新(优)分布,同时,还减少了副翼变形,提高副翼操纵效率。

    一种基于副翼连接接头位置变化的操纵效率提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3183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0995171.6

    申请日:2017-10-23

    IPC分类号: B64C9/02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副翼连接接头位置变化的操纵效率提高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副翼一个接头固定舵机转动副翼翼面,另一接头铰接的位置根据来流速度或攻角调整不同的位置,以提高翼面的连接刚度,使翼面载荷重新分布,以及减小翼面弹性变形,以提高副翼的操纵效率,本发明可以在不增加操纵机构的情况下避免上述情况,同时减少成本;将机翼‑副翼连接采用二接头连接,其中一接头位置变化,接头接没接触采用继电器控制;根据飞行工况的不同,采用机翼‑副翼接头位置变化,以改变机翼‑副翼连接(支持)刚度使翼面载荷重新(优)分布,同时,还减少了副翼变形,提高副翼操纵效率。

    短舱进气道
    5.
    发明公开
    短舱进气道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195995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0914018.7

    申请日:2022-08-01

    发明人: 马波 丛晶洁 邓志

    IPC分类号: B64C21/02

    摘要: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短舱进气道,飞机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短舱进气道,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短舱结构阻力大、进气道唇口壁偏厚,结构效率低,防冰空间大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将传统的短舱进气道唇口和外壁板设计为一个整体,减少紧固件的安装,实现进气道唇口的大面积层流;同时将进气道前隔板设计为三角截面,在前隔板重量相当的情况下,提高前隔板的抗撞性能,从而实现进气道唇口壁厚的降低来提高结构效率,此外还减少防冰空间,实现用气量的减少。

    一种飞机短舱消声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278294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93634.5

    申请日:2020-10-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机短舱消声结构,属于飞机零部件技术领域。所述飞机短舱消声结构通过增材制造成型,其包括蜂窝夹层、微孔板和背板,其中,微孔板呈筒状,微孔板上开设有多个微通孔;蜂窝夹层套设连接在微孔板上,蜂窝夹层包括多个单胞单元,每个单胞单元与一个微通孔相连通,至少部分单胞单元的高度不相同;背板套设连接在蜂窝夹层上并封堵蜂窝夹层,且背板适应各个单胞单元的高度变化。本发明的飞机短舱消声结构,在消声结构布置的不同区域,设置各个单胞单元的高度,以实现不同波长噪声的吸收;应用增材制造技术,提升了设计自由度,降低了成型难度;同时各个单胞单元根据需求进行高度设置,使整体重量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一种飞机短舱消声结构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443113U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022469245.2

    申请日:2020-10-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飞机短舱消声结构,属于飞机零部件技术领域。所述飞机短舱消声结构通过增材制造成型,其包括蜂窝夹层、微孔板和背板,其中,微孔板呈筒状,微孔板上开设有多个微通孔;蜂窝夹层套设连接在微孔板上,蜂窝夹层包括多个单胞单元,每个单胞单元与一个微通孔相连通,至少部分单胞单元的高度不相同;背板套设连接在蜂窝夹层上并封堵蜂窝夹层,且背板适应各个单胞单元的高度变化。本实用新型的飞机短舱消声结构,在消声结构布置的不同区域,设置各个单胞单元的高度,以实现不同波长噪声的吸收;应用增材制造技术,提升了设计自由度,降低了成型难度;同时各个单胞单元根据需求进行高度设置,使整体重量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