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561752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07538.3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灾情数据联机融合处理的方法和中空无人机,该方法应用于中空无人机中,根据地面指挥系统下发的搜索指令在目标受损区域中多个指定采样点进行手机信号的采集,并获取初步手机信号数据;根据筛选出的各目标采样对象的偏移矢量数列对初步手机信号数据进行修正;根据各修正位置和目标受损区域内各建筑目标的位置生成压埋点初判结果;基于压埋点初判结果中各建筑压埋点的位置引导低空空域无人机以多点观测的方式进行雷达扫描;接收低空空域无人机上传的目标定位结果,将目标定位结果和压埋点初判结果进行融合并形成压埋点搜索结果,并将压埋点搜索结果传回地面指挥系统,从而可更加高效和准确的进行灾区应急救援。
-
公开(公告)号:CN115562334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1107555.7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5D1/10 , G06V20/17 , G06V10/7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面向多源灾情数据融合的无人机集群任务协同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各目标的空间分布对栅格队列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并生成多个受灾片区;根据各受灾片区的面积和空间分布以及高空无人机的覆盖能力生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区;根据任务区中各目标之间的距离和中空无人机的覆盖能力在任务区中生成多个作业区;根据作业区中各目标的面积、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各低空空域无人机的数量和留存电量确定作业区中与各目标匹配的低空空域无人机;利用高空无人机形成任务区规划提供通信保障、利用中空无人机形成作业区规划提供通信中继、利用低空空域无人机开展精确搜索,从而提高了压埋生命目标的识别与状态分析工作效能,提高了搜救工作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599098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210187228.0
申请日:2022-02-28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
IPC: H04W72/04 , H04B17/391 ,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层无人机集群中基于RIS模型的无人机资源分配方法,其实现步骤为:1.在多层无人机集群网络每一层的每一架无人机上加装RIS;2.获得复合信道的信道特征;3.生成概率密度分布;4.生成功率优化模型;5.求解功率优化模型,地面发射端分配功率给每个无人机。本发明通过在每一层的每一架无人机上加装RIS,由此解决传统多层无人机集群资源分配方法中用户容量较小的问题。本发明生成基于RIS模型的多层无人机集群瞬时信道功率增益的概率分布,并代入到功率优化模型中,使多层无人机集群的信道模型和功率分配方案可以适应恶劣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8471038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49930.3
申请日:2024-05-24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Abstract: 一种可重构式地震场景模拟自动测试方法,控制平台PLC分别控制龙门架行车、自动止晃起吊装置、电磁吸附装置和液压剪叉式升降装置完成对板材的取放;通过控制平台PLC控制龙门架行车吸附板材,并以不同方式叠放至埋入式振动底座平台的不同位置,能够根据预设指令完成单板倒塌、叠层倒塌、斜板倒塌和“A”字形倒塌等多种地震场景的自动搭建和场景重构,本发明提高了救援训练的多样性、真实性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救援演练的需求,具有高效且多样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561752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11107538.3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灾情数据联机融合处理的方法和中空无人机,该方法应用于中空无人机中,根据地面指挥系统下发的搜索指令在目标受损区域中多个指定采样点进行手机信号的采集,并获取初步手机信号数据;根据筛选出的各目标采样对象的偏移矢量数列对初步手机信号数据进行修正;根据各修正位置和目标受损区域内各建筑目标的位置生成压埋点初判结果;基于压埋点初判结果中各建筑压埋点的位置引导低空空域无人机以多点观测的方式进行雷达扫描;接收低空空域无人机上传的目标定位结果,将目标定位结果和压埋点初判结果进行融合并形成压埋点搜索结果,并将压埋点搜索结果传回地面指挥系统,从而可更加高效和准确的进行灾区应急救援。
-
公开(公告)号:CN11556233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07555.7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5D1/10 , G06V20/17 , G06V10/7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面向多源灾情数据融合的无人机集群任务协同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各目标的空间分布对栅格队列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并生成多个受灾片区;根据各受灾片区的面积和空间分布以及高空无人机的覆盖能力生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区;根据任务区中各目标之间的距离和中空无人机的覆盖能力在任务区中生成多个作业区;根据作业区中各目标的面积、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各低空空域无人机的数量和留存电量确定作业区中与各目标匹配的低空空域无人机;利用高空无人机形成任务区规划提供通信保障、利用中空无人机形成作业区规划提供通信中继、利用低空空域无人机开展精确搜索,从而提高了压埋生命目标的识别与状态分析工作效能,提高了搜救工作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645468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659563.7
申请日:2020-07-10
Applicant: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陆空多栖智能行进器,包括:飞行器本体、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充气轮、第一驱动机、第二驱动机、多个结构相同的伸缩杆以及生命探测仪,所述第一摄像头固定安装于飞行器本体上,且所述第一摄像头位于飞行器本体顶端,所述第二摄像头固定安装于飞行器本体上,且所述第二摄像头位于飞行器本体底端,该装置设计合理,结构新颖,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通过多级机械配合,可实现行进器的海陆空多栖生命探测,当在废墟或者狭小空间内,甚至水面上进行搜索时,可通过伸缩杆以及充气轮的配合,实现自由水平运动,从而增加了生命探测的范围,提高了救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816077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510898162.6
申请日:2015-12-08
Applicant: 张涛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IPC: G09B2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二维码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沙盘展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体平面地图沙盘包括多个二维实物模型;向每个所述二维实物模型的外表面固定二维码标签;对于每个所述二维实物模型,建立与其唯一对应的三维实物模型。参观人员手持移动终端,启动APP后扫描实体平面地图沙盘所粘贴的二维码标签,此时,可将拍摄视野内所有二维码标签所对应的建筑物三维模型显示到对应位置,实现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结合的显示模式;另外,每个二维码标签还绑定有建筑物说明介绍信息,当所显示的建筑物三维模型被点击后,能够以web模式显示该建筑物的说明介绍,并通过解说语音实现自助导游,由此全面增强参观人员的参观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06033030B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510109096.X
申请日:2015-03-12
Applicant: 张涛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种便捷可调的灵活性测试设备以及测试方法,设备包括:底座、m个测试体以及设置于底座的n个第1扣合部;每个测试体的底部均具有与第1扣合部相适配的第2扣合部;每个测试体的第2扣合部插入到底座的第1扣合部,测试体在底座的插接位置以及测试体的设置数量可调节,由此形成智能行进体灵活性前进通道。为种简便、定型、而且灵活可调的灾害搜救智能行进体灵活性测试设备,具有固定的测试指标,能量化智能行进体综合行动能力;而且,可根据实际测试需求,灵活调整测试设备对智能行进体行动能力的测试复杂难度,尤其能够真实的模拟废墟狭小空间的多宽度、多角度复杂程度,满足对智能行进体在废墟狭小空间的多宽度、多角度行动能力的测试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153358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510137729.8
申请日:2015-03-27
Applicant: 胡卫建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IPC: G01M99/00 ,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形变换与可重构综合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承载基础和排列固定于承载基础的多个测试单元;每个测试单元均包括测试壳体以及用于调节测试壳体高低位置的调节机构;测试壳体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相邻测试壳体的侧面之间紧密接触,各个测试壳体的上表面拼接为模拟地形和路面。在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测试装置后,只需要利用根据地形特征建立的曲面函数模型,选取测试壳体位置坐标(X、Y),计算获取测试单元高度Z,调整各个测试单元高度,即可得到具有不同曲面特征的模拟地形。变换、重构后的地形和路面基础数据,可被记录和检验。因此,不需要重新构建测试装置,提高了测试装置的通用性,节约了测试场地和测试资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