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30423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88065.0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既有超高层建筑纠倾设计方法,涉及建筑物或构筑物纠倾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迫降纠倾过程中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建(构)筑物容易产生突沉、过倾(矫枉过正)、施工风险大、可控性差和纠倾效果不明显及施做效率低等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建筑物转动轴的位置和回倾量;2)计算建筑物的迫降量;3)确定掏土施工工艺和掏土量;4)确定截桩数量和截桩部位;5)在倾斜建筑物基础顶部布置监测装置监测回倾速率;6)确定防复倾加固工艺、控制标准。具有对超高层建筑防过倾和地基加固基桩截桩迫降与掏土迫降综合方法纠倾作业的精准操作与控制,并能够有效防止过倾、复倾等现象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41289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405722.0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C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纠倾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既有超高层建筑纠倾的静力水准监测方法,选取建筑物内纠倾中性轴或建筑物周边的无沉降点为基准点,在建筑物内最底层的剪力墙或承重柱上设置监测点;在基准点和监测点上安装静力水准仪,纠倾过程中间隔一定时间读取静力水准仪的液位读数,通过将某一时刻监测点上的静力水准仪液位读数与基准点上的静力水准仪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出建筑物各个监测点的实际纠倾量。本发明通过在需要纠倾的既有超高层建筑的剪力墙或承重柱上间隔设置监测点,并利用静力水准仪量测数据与基准点比较,准确得到各个监测点的实际纠倾量,为完善纠倾施工组织、动态调整纠倾方法及措施以及控制纠倾目标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0130423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1910388065.0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既有超高层建筑纠倾设计方法,涉及建筑物或构筑物纠倾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迫降纠倾过程中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建(构)筑物容易产生突沉、过倾(矫枉过正)、施工风险大、可控性差和纠倾效果不明显及施做效率低等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建筑物转动轴的位置和回倾量;2)计算建筑物的迫降量;3)确定掏土施工工艺和掏土量;4)确定截桩数量和截桩部位;5)在倾斜建筑物基础顶部布置监测装置监测回倾速率;6)确定防复倾加固工艺、控制标准。具有对超高层建筑防过倾和地基加固基桩截桩迫降与掏土迫降综合方法纠倾作业的精准操作与控制,并能够有效防止过倾、复倾等现象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144983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413296.2
申请日:2019-05-1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属于建筑纠倾工程领域,这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包括在基础范围内预先并列设置的多根工程桩,沉降量较小的区域工程桩的桩顶设有变形垫层,沉降量较大的区域工程桩桩顶与基础板底直接接触;在桩顶设有变形垫层的工程桩之间进行掏土,调整桩间地基土应力分布并增大桩顶应力,促使沉降量较小的区域桩间地基和桩顶变形垫层产生压缩变形,沉降量较小的区域工程桩与桩间地基继续沉降,将上部荷载逐步转移至顶部增设变形垫层的工程桩上。通过控沉型高层建筑联合迫降纠倾方法,可以事先将建筑基础的压力转移到预设的工程桩和桩间地基土上,降低纠倾过程中的沉降量较大区域继续沉降和纠倾得过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