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05223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111436905.X
申请日:2021-11-29
申请人: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4L41/0677 , H04L41/14 , H04L67/1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异常事件的溯源定位方法和装置,S1、对异常事件进行分类并对分类后的异常事件进行车端数据提取;S2、利用提取的车端数据对智能驾驶功能模块中的控制执行子模块和对决策规划子模块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对控制执行子模块和对决策规划子模块溯源定位判定;S3、基于步骤S2中的控制执行子模块和对决策规划子模块溯源定位判定结果,当异常事件溯源定位不属于控制执行子模块时,对智能驾驶功能模块中的感知融合子模块和决策规划子模块进行溯源定位判定。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异常事件的溯源定位方法和装置,可实现在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出现异常事件时进行自动地问题溯源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09357891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1811279667.4
申请日:2018-10-30
申请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M17/007 , G01M7/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零部件试验固定装置,属于汽车领域,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上端设有支杆、支架和对挡风玻璃进行定位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下端与所述背板铰接,上端与所述支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的一端相对背板前后可调式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背板的中部设有摇摆架和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锁在所述背板上,所述摇摆架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中间且旋转可调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本发明将多个试验的固定夹具集成一体,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57038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21684.7
申请日:2022-04-21
申请人: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19/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热耦合的动力电池热扩散仿真方法,为模拟动力电池系统热扩散过程中放电行为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建立动力电池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建立动力电池系统传热模型;建立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扩散模型;分别将等效电路模型与热失控扩散模型和生热模型耦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电热耦合的动力电池热扩散仿真方法,能够同时分析动力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放电行为和反应生热行为,实现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电热耦合,大幅提高电池热扩散模型的仿真精度,基于仿真结果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安全性优化,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231945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0959162.3
申请日:2020-09-15
申请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3 , G06F119/08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star CCM+与Amesim的动力电池系统热扩散联合仿真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对动力电池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进行接触界面处理并生成面网格;将所述前处理步骤中生成的面网格导入star CCM+软件中进行区域划分,设置网格参数生成体网格;针对动力电池系统体网格模型的不同区域设置对应的材料属性,并在动力电池系统三维仿真模型的材料属性中设置“协同仿真”操作;搭建控制模块,并进行参数调用,查看仿真结果。该方法通过star CCM+的传热模型与Amesim的控制模型相联合,最终构成完整的系统热扩展模型,既能保证模型的仿真精度,又极大的减少计算量,更好地预测电池系统热扩散状态,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730107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011317449.2
申请日:2020-11-23
申请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N3/303 , G01N3/02 , G01M7/08 , G01R31/38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冲击测试系统及方法,所述测试系统包括台架、升降系统、吊篮配重系统、冲击头装置、测力平台、安全保护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快速撤离装置和操作平台,通过所述升降系统将所述吊篮配重系统提升至预设高度,所述冲击头装置可根据冲击试验需求适配安装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冲击头,对待测的动力电池包进行冲击测试。本发明首次将二次保护的安全保险杠应用于动力电池包试验领域,并增加了快速撤离装置,保证了试验过程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67752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458572.0
申请日:2021-12-01
申请人: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5B17/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主动安全系统的仿真测试方法和系统装置,S1、针对待测车辆,在封闭园区内搭建实车测试场地;S2、获取封闭园区的语义地图并通过仿真系统进行静态环境搭建;S3、基于步骤S2中的静态环境通过仿真系统进行动态交通环境搭建;S4、基于步骤S2中的静态环境通过仿真系统增设虚拟车辆。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安全系统的仿真测试方法和系统装置,通过封闭园区静态环境映射,实现在有限区域内的车辆主动安全系统高精度映射数字孪生仿真测试,不需要占用大面积场地资源并且可获得真实的车辆动态响应,避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不精准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618994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467863.1
申请日:2020-12-14
申请人: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储能装置的灭火系统,包括灭火管道系统及储液装置;灭火管道系统包括设于电池模组内部的高温易熔管道;储液装置出口端与灭火管道系统进口端连接,连接处设有自动阀、单向阀、液体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自动阀和单向阀位于靠近储液装置的一端,单向阀的阀门开口朝向所述灭火管道系统;液体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位于靠近灭火管道系统的一侧,液体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与接收其信号的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控制自动阀的启闭。本发明创造所述的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储能装置的灭火系统,灭火高效且体积相对较小,可在节约成本与使用空间的同时,降低火灾风险,减少人员及财产的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4167752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111458572.0
申请日:2021-12-01
申请人: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5B17/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主动安全系统的仿真测试方法和系统装置,S1、针对待测车辆,在封闭园区内搭建实车测试场地;S2、获取封闭园区的语义地图并通过仿真系统进行静态环境搭建;S3、基于步骤S2中的静态环境通过仿真系统进行动态交通环境搭建;S4、基于步骤S2中的静态环境通过仿真系统增设虚拟车辆。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安全系统的仿真测试方法和系统装置,通过封闭园区静态环境映射,实现在有限区域内的车辆主动安全系统高精度映射数字孪生仿真测试,不需要占用大面积场地资源并且可获得真实的车辆动态响应,避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不精准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05223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36905.X
申请日:2021-11-29
申请人: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4L41/0677 , H04L41/14 , H04L67/1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异常事件的溯源定位方法和装置,S1、对异常事件进行分类并对分类后的异常事件进行车端数据提取;S2、利用提取的车端数据对智能驾驶功能模块中的控制执行子模块和对决策规划子模块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对控制执行子模块和对决策规划子模块溯源定位判定;S3、基于步骤S2中的控制执行子模块和对决策规划子模块溯源定位判定结果,当异常事件溯源定位不属于控制执行子模块时,对智能驾驶功能模块中的感知融合子模块和决策规划子模块进行溯源定位判定。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异常事件的溯源定位方法和装置,可实现在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出现异常事件时进行自动地问题溯源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2231945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0959162.3
申请日:2020-09-15
申请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3 , G06F119/08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star CCM+与Amesim的动力电池系统热扩散联合仿真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对动力电池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进行接触界面处理并生成面网格;将所述前处理步骤中生成的面网格导入star CCM+软件中进行区域划分,设置网格参数生成体网格;针对动力电池系统体网格模型的不同区域设置对应的材料属性,并在动力电池系统三维仿真模型的材料属性中设置“协同仿真”操作;搭建控制模块,并进行参数调用,查看仿真结果。该方法通过star CCM+的传热模型与Amesim的控制模型相联合,最终构成完整的系统热扩展模型,既能保证模型的仿真精度,又极大的减少计算量,更好地预测电池系统热扩散状态,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