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33746B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110048697.X
申请日:2021-01-14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6V20/13 , G06V10/8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间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与湿地地理环境学科交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融合InSAR相干性与多光谱遥感的协同分类方法,对同一区域合成孔径雷达主影像和辅影像进行相关性计算,利用Python语言对光学以及SAR影像进行重采样到相同分辨率;利用Python语言将样本矢量文件转换为栅格数据并进行标签提取一并作为分类器的训练样本,对影像训练数据集进行分类器模型训练;将重采样过后的影像分别拉伸成不同的一维特征向量,然后组合成为预测数据集;调用先前训练完成的模型实现标签值的预测。本发明方法可以直接用于InSAR相干性与多光谱遥感影像湿地协同分类,同时也可应用于其他场景下的地物类型分类。
-
公开(公告)号:CN111158059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017136.9
申请日:2020-01-08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1V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三次B样条函数的重力反演方法,属于地球物理重力勘探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地下反演区域范围;对反演区进行密度模型参数化,即设置密度节点;计算在某重力观测点处各个节点引起的重力核;循环上一步依次计算完毕所有观测点处各节点引起的重力核,并生成重力核函数矩阵;建立目标函数,求解获得各节点密度值;利用三次B样条函数插值得到整个反演区域的平滑密度场。本发明优点是能够计算平滑密度场重力响应的解析表达,避免了常密度单元重力场叠加的数值解法,解决了现有方法不能够反演空间二阶连续可导的密度场的问题,反演过程由密度节点控制,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平滑约束,反演效果优于常用的L2模约束反演。
-
公开(公告)号:CN11195010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910398005.7
申请日:2019-05-14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度变密度体重力梯度张量计算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根据研究区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二度体截面近似为多边形,确定顶点的坐标;用二元多项式函数模拟二度体的密度变化;沿观测测线设置观测点并确定其坐标;指定当前观测点,计算当前观测点上多边形的每条边对应的重力梯度张量贡献值,并将其相加,即可得到当前观测点上重力梯度张量的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直至输出所有观测点上重力梯度张量的值。本方法使用在空间域中推导的解析公式,可以计算得到重力梯度张量的精确解析解。与常密度单元累加计算方法相比,在相同精度要求下,本方法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15805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2010017136.9
申请日:2020-01-08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1V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三次B样条函数的重力反演方法,属于地球物理重力勘探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地下反演区域范围;对反演区进行密度模型参数化,即设置密度节点;计算在某重力观测点处各个节点引起的重力核;循环上一步依次计算完毕所有观测点处各节点引起的重力核,并生成重力核函数矩阵;建立目标函数,求解获得各节点密度值;利用三次B样条函数插值得到整个反演区域的平滑密度场。本发明优点是能够计算平滑密度场重力响应的解析表达,避免了常密度单元重力场叠加的数值解法,解决了现有方法不能够反演空间二阶连续可导的密度场的问题,反演过程由密度节点控制,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平滑约束,反演效果优于常用的L2模约束反演。
-
公开(公告)号:CN107491411A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710488596.8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N阶多项式密度函数的重力异常反演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对实测重力异常进行预处理,得到研究目标体产生的重力异常;第二步,单元划分,即将研究区划分为竖向并排的Nr个矩形单元,各个矩形单元纵向长度相同,且大于或等于研究目标区的深度;第三步,设定密度多项式函数的最大阶数,构建重力反演的核函数矩阵;第四步,构建反演目标函数,建立相应的重力反演线性方程组,求解方程,使计算的理论重力异常与实测重力异常残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得到相应各矩形单元密度函数的多项式系数;第五步,利用反演的多项式系数计算整个研究区的地下密度分布。本发明实现了对研究区重力异常的反演。
-
公开(公告)号:CN11723766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11226378.9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位场数据的鲁棒的高分辨率地质体边界识别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对位场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并将去噪后的数据作为边缘检测的输入f1;计算f1的垂向导数,得到f2;计算f2的Harris滤波场,得到f3;对f3进行二维高斯滤波处理,消除可能的奇异点,得到f4;对f4进一步做ILTHG滤波处理,从而得到f5;提取f5的最大值点位置集合,作为最终的地质体边界识别结果。本发明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能产生高分辨率的地质体边缘检测结果,且不易产生虚假边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边缘检测方法面临的抗噪性和分辨率之间的折中问题,地质体边界识别效果优于传统的边缘检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950108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1910398005.7
申请日:2019-05-14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度变密度体重力梯度张量计算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根据研究区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二度体截面近似为多边形,确定顶点的坐标;用二元多项式函数模拟二度体的密度变化;沿观测测线设置观测点并确定其坐标;指定当前观测点,计算当前观测点上多边形的每条边对应的重力梯度张量贡献值,并将其相加,即可得到当前观测点上重力梯度张量的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直至输出所有观测点上重力梯度张量的值。本方法使用在空间域中推导的解析公式,可以计算得到重力梯度张量的精确解析解。与常密度单元累加计算方法相比,在相同精度要求下,本方法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468727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655587.X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先验结构和已知点双重约束的层状密度建模方法,属于地球物理重力勘探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设置重力观测点,获得各测点处的实测重力异常;对观测重力异常进行预处理和异常分离,获得研究区域的布格重力异常;对研究区进行密度模型参数化;计算重力核函数矩阵;构建先验结构模型和已知点约束矩阵;计算结构偏导数矩阵;建立总体目标函数求解获得最终反演的密度模型。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先验结构对地层形状的指导作用和已知点对数量上的约束作用,解决了传统L2模反演无法重构多层层状密度分布的问题,双重约束减少反演多解性,能够获得符合先验地质结构的模型,反演效果明显优于空间平滑约束和井约束反演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221035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2010017501.6
申请日:2020-01-08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反射波斜率和重力异常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的地震和重力资料联合反演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输入地震观测数据和重力异常观测数据集;给定初始模型;利用当前模型计算地震、重力数据集;获得计算数据集与观测数据集残差;建立联合反演目标函数;求解获得速度、密度更新量;更新模型;终止迭代输出最终结果。该发明同时利用地震波斜率和重力异常数据,在结构相似性约束下,采用多尺度策略迭代求取速度和密度差模型的更新量,最终同时获得具有相似结构的速度-密度模型。该联合反演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单一类型数据反演的多解性问题,获得精度更高的速度-密度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3468727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110655587.X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中国海洋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先验结构和已知点双重约束的层状密度建模方法,属于地球物理重力勘探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设置重力观测点,获得各测点处的实测重力异常;对观测重力异常进行预处理和异常分离,获得研究区域的布格重力异常;对研究区进行密度模型参数化;计算重力核函数矩阵;构建先验结构模型和已知点约束矩阵;计算结构偏导数矩阵;建立总体目标函数求解获得最终反演的密度模型。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先验结构对地层形状的指导作用和已知点对数量上的约束作用,解决了传统L2模反演无法重构多层层状密度分布的问题,双重约束减少反演多解性,能够获得符合先验地质结构的模型,反演效果明显优于空间平滑约束和井约束反演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