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的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573659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606237.3

    申请日:2023-05-25

    IPC分类号: C01F11/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的方法,主要是将含二氧化碳的烟气直接与喷淋而下的电石渣浆液接触,实现低浓度二氧化碳无需富集就能够有效被捕获固化,最终变为有经济价值的轻质碳酸钙产品。本发明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的方法,不仅能在低污染、低能耗的条件下有效实现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和电石渣的资源再生,而且还能获得纯度高、品质好的碳酸钙产品,适合规模化的资源再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系统的设备和连接方式的合理设计还能提高原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低成本、低能耗、大规模的烟气、电石渣的回收与再生处理。

    一种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47784A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10817850.5

    申请日:2022-07-12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厂预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厂余热利用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第一低压省煤器、第一流量调节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三通调节阀和第一水泵,第一换热器用于加热制冷站的溴化锂水溶液,第二换热器用于预热天然气调压站的天然气;第一低压省煤器的出水口、第一流量调节阀、三通调节阀的进水端、三通调节阀的第一出水端、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水泵和第一低压省煤器的进水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第一流量调节阀的热水流量大于等于第一水泵的最低排水量,从而避免了第一水泵出现气蚀;将第一换热器的回水通入第二换热器预热天然气,实现了对热量的阶梯利用;提高了热量利用效率。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解耦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12837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147915.5

    申请日:2021-02-03

    IPC分类号: G21D1/00 G21D1/02 F01K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解耦发电系统,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所述一回路包括聚变堆和连接在聚变堆的氦气出口的储热换热器,所述储热换热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气口连接;所述储能回路包括依次与所述储热换热器的熔盐出口连接的热熔盐储罐、蒸汽发生器和冷熔盐储罐,所述冷熔盐储罐的熔盐出口与储热换热器的熔盐进口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二回路连接。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解耦发电系统的运行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高,使得聚变堆具有持续稳定输出能力,确保二回路蒸汽参数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汽轮发电机持续稳定输出,提高发电品质。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6782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149331.1

    申请日:2021-02-03

    IPC分类号: G21D5/08 F01K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所述一回路包括聚变堆和连接在聚变堆的氦气出口的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气口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二回路连接;所述储能回路包括与所述聚变堆的氦气出口连接的储热换热器、同时与所述储热换热器连接的热熔盐罐和冷熔盐罐。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运行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高,使得聚变堆具有持续稳定输出能力,确保二回路蒸汽参数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汽轮发电机持续稳定输出,提高发电品质。

    一种交换系统
    10.
    发明公开
    一种交换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2283584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05940.9

    申请日:2020-10-15

    IPC分类号: F17D1/06 F17D3/01 F17D3/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换系统,包括供介质传输的管道,所述管道一端为介质输入端,另一端为介质输出端;所述管道上沿介质的传输方向依序设置有第一闸阀、压力调节阀、第二闸阀、第一止回阀以及第三闸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的交换系统通过协调整合传递介质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协调性的问题,获得了机组与机组之间能够通过运用系统,而达到相互协调的有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