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993422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910220285.2
申请日:2019-03-22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综合供能系统促进风电消纳的方法和系统,包括:以最大风电消纳利用率和最小系统煤耗量为目标,获取综合供能系统的各设备的供热或供电功率;根据所述综合供能系统的各设备的供热或供电功率控制所述综合供能系统为用户供热或供电。本发明在用电负荷高峰期内储热装置进行储热,在用电负荷低谷期内储热装置为用户供热,从而降低机组出力,减小煤耗量,提高系统经济性;同时在用电负荷低谷期内利用电锅炉增加电网用电负荷侧的电力负荷,促进风电消纳,提高风电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198038A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910466868.3
申请日:2019-05-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克成 , 成岭 , 金璐 , 覃剑 , 赵庆杞 , 李悦悦 , 郝爽 , 李健 , 唐萌 , 温锦 , 冯喜强 , 郎宇 , 钟鸣 , 闫华光 , 郭炳庆 , 张新鹤 , 刘铠诚 , 唐艳梅 , 屈博 , 黄伟 , 孟珺遐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储热站的控制方法和系统,包括:根据区域电网用户电负荷需求预测值确定区域储热站的储热功率;根据所述区域储热站的储热功率划分区域储热站内的刚性储热装置和柔性储热装置,并控制所述刚性储热装置和柔性储热装置进行储热。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区域储热站内部各子储热装置的配置和调度问题,使得区域储热站更高效的参与区域电网的调峰调频工作,更有效的增加了区域电网的能源利用率、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09562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129380.2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10/067 , G06Q50/06 , G06F30/2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制氢调峰能力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包括:基于待评估的各类型的电制氢设备的数据参量,通过预先构建的电制氢调峰能力评价指标数学模型,得到各类型的电制氢设备的各电制氢调峰指标的值;基于各类型的电制氢设备的电制氢调峰指标的值,通过熵权法计算各电制氢调峰指标的权重;基于所述电制氢调峰指标的值和对应的权重,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确定各类型的电制氢设备的调峰能力评估结果;本申请的电制氢调峰能力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是考虑电制氢调峰效果性和经济性多方面多维度进行构建的,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待评估电制氢设备的调峰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调峰效果较好且成本较低的电制氢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6995729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982126.2
申请日:2023-08-0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光气互补联合储能制氢系统及协调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机、燃气轮机、蓄电池、制氢装置和储氢装置;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电网、蓄电池和制氢装置;光伏发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电网、蓄电池和制氢装置;蓄电池的输出端和燃气轮机的输出端均连接制氢装置;制氢装置的氢气出口连接储氢装置的输入端。本发明通过在蓄电池的基础上配置燃气轮机,能够更好的支撑制氢装置在最佳功率范围内工作,提高电解槽工作稳定性、性能和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所制取的氢气可以灵活应用于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气负荷,以及在电网需求时,通过氢燃料电池为电网供电,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444566B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1811020160.7
申请日:2018-09-03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北京博电新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检测设备和方法,该设备包括:便携式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测试仪和便携式电子负载;便携式电子负载通过便携式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测试仪连接到被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上;便携式电子负载,用于模拟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测试仪,用于利用模拟的电动汽车对被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进行预设项目的充电设施测试。本发明提供的设备和方法,可完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电气性能测试、互操作性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及电能计量检定测试的全部项目,提高了充电设施检测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真正迎合并实现了现场检测轻量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作业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347120B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1811115267.X
申请日:2018-09-2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宋宋 , 李德智 , 何胜 , 杨斌 , 马琎玠 , 阮文骏 , 孙鼎浩 , 梁欣怡 , 邵海雯 , 王鑫 , 高赐威 , 闫华光 , 潘明明 , 覃剑 , 韩凝晖 , 郭炳庆 , 石坤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电网频率响应的决策方法。该法包括:根据实时电价数据、电网频率数据、储能系统数据以及预设的电网频率响应判据,确定光储联合系统是否参与电网频率响应;当光储联合系统参与电网频率响应时,基于光伏发电机组数据和预设的储能动作判据,确定储能系统是否动作;根据光储联合系统是否参与电网频率响应以及储能系统是否动作,进行电网频率响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考虑电价的激励和电网频率响应要求,对光储联合系统响应特性的分析更加准确,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611014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377999.3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F24D19/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内用户供热设备集中调控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区域内各用户的PMV要求值;基于区域内各用户的PMV要求值调控区域内各用户的供热设备的供热功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提升用户的用热满意度的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配电网的运行压力,提高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667131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1910169712.9
申请日:2019-03-0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供能端装机设计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获取区域内建筑的冷热电负荷、并对区域内的地理、资源、气象和区域负荷特征进行分析获得初选能源设备;基于所述冷热电负荷以及所述初选的能源设备中各能源转换的基本参数,得到所述初选能源设备生命周期内总碳排放量;将所述总碳排放量带入构建的多目标函数中,采用帕累托算法进行求解得到最优的各能源装机容量配置方案。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解决城镇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
公开(公告)号:CN111162524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2010019293.3
申请日:2020-01-0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用户接入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包括接收电动汽车充电用户的充电需求;基于电动汽车充电用户的充电需求、分时电价以及台区居民的用电负荷状态,编排各充电类型电动汽车充电用户的充电计划;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用户的充电需求包括:充电类型、电动汽车电池荷电状态和用车时间;充电类型包括:时间敏感型、寿命敏感型、价格敏感型和无倾向型。本发明的实施既满足了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充电用户的个性化充电需求,为用户充电提供便利性和经济性,又平抑了台区配电网的用电负荷波动情况,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090241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811239899.7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源系统可视化方法,以能源系统基础数据为核心,通过综合能源系统仿真平台对系统进行全局能耗分析,综合考虑能源生产、存储、传输、分配各环节,以综合能源网络运行最优化为目标,模拟出各能源站最佳运行参数,以模具为载体对能源系统以及各能源设备相应的实时运行参数进行展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能源系统仿真方法所建立的虚拟能源系统模型不真实、不能直观的体现出能源系统之间以及与所在地楼宇群之间的依附关系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