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82794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10318312.X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新疆新春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B4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的井组布井方法,利用微生物三次采油技术在较厚砂岩油藏中部署一套水平井开采、直井注入的组合注采井网,所述组合注采井网要做到平面对应、纵向立体、底注顶采的要求;直井注入指利用直井将微生物注入砂岩油藏的底部区域,水平井开采指将采出井水平段部署在较厚砂岩油藏的顶部区域;平面对应是指注入直井和采出井水平段在俯视状态下投影到平面上之后重合,是一种上下相对应的关系;纵向立体是指直井注入段、采出井水平段在砂岩油藏内不同深度平行排列,在平行于重力方向而垂直于采出井水平段主井筒的截面内形成立体井网;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扫油效率、高的采油能力及较高的最终采收率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827942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1910318312.X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新疆新春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B4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的井组布井方法,利用微生物三次采油技术在较厚砂岩油藏中部署一套水平井开采、直井注入的组合注采井网,所述组合注采井网要做到平面对应、纵向立体、底注顶采的要求;直井注入指利用直井将微生物注入砂岩油藏的底部区域,水平井开采指将采出井水平段部署在较厚砂岩油藏的顶部区域;平面对应是指注入直井和采出井水平段在俯视状态下投影到平面上之后重合,是一种上下相对应的关系;纵向立体是指直井注入段、采出井水平段在砂岩油藏内不同深度平行排列,在平行于重力方向而垂直于采出井水平段主井筒的截面内形成立体井网;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扫油效率、高的采油能力及较高的最终采收率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93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310986127.4
申请日:2023-08-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含硫气田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井井筒硫堵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图版诊断法和模拟计算法对气井井筒的硫堵情况进行判断。图版诊断法使用气井的井筒节点分析模型,设置不同堵塞情况下的气井参数,将计算的结果绘制成气井堵塞情况判别图版,将实际测量得到的参数与图版对比,判断气井的堵塞程度。模型计算法通过迭代计算井筒的温度、压力参数,将计算硫溶解度与原始硫溶解度对比,判断气井的堵塞情况。使用模糊数学理论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气井井筒的综合堵塞程度评价。利用多参数,多角度的模型计算,综合判断气井堵塞的实际情况,成功解决了传统诊断方法在气井状况复杂多变时诊断结果不准确、可信度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0230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310308874.2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含臭氧的富氧气体与待处理污水混合后进行软化水处理;(2)将步骤(1)中软化水处理得到的软化水进行pH回调,对回调后的软化水进行生化处理;(3)对生化处理后的软化水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处理;(4)将步骤(3)中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所得尾气返回步骤(1)作为含臭氧的富氧气体,重复步骤(1)‑(3)。本发明的方法,在软化水处理的同时实现了对尾气中臭氧的利用,解决现有技术对臭氧催化氧化产生的含臭氧的富氧气体利用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427383A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1042246.7
申请日:2020-09-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管解堵工具,包括:上接头;芯轴,可转动的连接在上接头的下方,芯轴具有与上接头连通的内腔,芯轴上安装有用于驱动芯轴转动的转动发生器;旋转下喷头,固定在芯轴上以随芯轴同步转动,芯轴上设置有连通芯轴内腔和旋转下喷头内腔的连通结构,旋转下喷头上设置有用于对油管内壁上的堵塞物进行冲洗的喷液孔;磨铣刷,设置在芯轴的外部且位于旋转下喷头的上方,磨铣刷与芯轴和旋转下喷头一起转动,以对油管内壁上的堵塞物进行磨削。本发明采用旋转下喷头和磨铣刷组合的形式,可以首先对油管内壁堵塞物进行软化并清除表面松软的堵塞物,然后再对硬质堵塞物进行磨削,不但能够实现较好的解堵效果,而且不会影响后续生产的顺利开展。
-
公开(公告)号:CN105443120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510703530.7
申请日:2015-10-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IPC: E21B4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相整装气田边水水侵早期特征分析方法,属于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通过水驱气藏判断、单井水侵特征识别与水侵程度判断、气藏水侵量分析与水侵强度判断,最终综合评价气井气藏水侵状况。发展和建立了不考虑水体形态和不规则水侵时的水侵动态分析方法,特别是在海相气藏开发的早期阶段,综合分析构造边部多口气井生产数据来研究水体的动态,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以及实施早期控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427383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011042246.7
申请日:2020-09-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管解堵工具,包括:上接头;芯轴,可转动的连接在上接头的下方,芯轴具有与上接头连通的内腔,芯轴上安装有用于驱动芯轴转动的转动发生器;旋转下喷头,固定在芯轴上以随芯轴同步转动,芯轴上设置有连通芯轴内腔和旋转下喷头内腔的连通结构,旋转下喷头上设置有用于对油管内壁上的堵塞物进行冲洗的喷液孔;磨铣刷,设置在芯轴的外部且位于旋转下喷头的上方,磨铣刷与芯轴和旋转下喷头一起转动,以对油管内壁上的堵塞物进行磨削。本发明采用旋转下喷头和磨铣刷组合的形式,可以首先对油管内壁堵塞物进行软化并清除表面松软的堵塞物,然后再对硬质堵塞物进行磨削,不但能够实现较好的解堵效果,而且不会影响后续生产的顺利开展。
-
公开(公告)号:CN106546696A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610890890.7
申请日:2016-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3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硫气田产出水中氯化物含量的分析方法,属于油气田水检测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含硫气田产出水中硫化物含量较高的特性,依据含硫气田产出水硫化物特性,优选出能与硫化物快速生成沉淀,有效消除硫化物影响的除硫剂,制备出满足实验分析要求的试样,既能达到安全、准确测量含硫气田产出水中氯化物含量的目的,又能降低对实验设备的腐蚀。
-
公开(公告)号:CN10456836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310408250.4
申请日:2013-10-2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IPC: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PIV技术测量燃气燃烧器炉内冷态流场的试验装置,包括加热炉冷态模型、气路系统、示踪粒子播散装置和PIV测试系统;本发明基于PIV技术测量燃气燃烧器炉内冷态流场的试验装置通过集成加热炉冷态模型、气路系统、示踪粒子播散装置及PIV成像及图像处理器,既避免了传统接触式测量手段对实际流动的扰动,又避免了单点测量无法实现对流场大面积测量的缺点,能够精确、迅速地测定燃烧室内燃气燃烧器产生的气流运动特性。通过图像处理器对PIV测量的烟雾示踪粒子原始图像进行自相关和时均化处理,得到时平均速度矢量图,从而分析流场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219974465U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21308824.6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IPC: E21B3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除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除垢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除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除垢工具容易在含硫气井中出现卡滞和刮除残留、影响刮垢效率的技术问题。井下除垢装置包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杆以及设在中心杆上的刮刀组件,所述刮刀组件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刮除刀,各刮除刀均包括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刮齿,各刮除刀的刮齿所在圆周的外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