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52634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926479.7
申请日:2020-09-07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30/28 , E21B43/20 , G06F113/08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低渗油藏注水过程中颗粒运移影响的分析方法,包括:在孔隙网络模型中设置储层颗粒并模拟油水两相流时,储层颗粒的流动。当储层颗粒浓度小于预设浓度时,若单个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则按照第一预定规则计算喉道中的储层颗粒数量。当储层颗粒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且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的三分之一时,则计算喉道中的储层颗粒数量,并获得沉积在储层喉道内的储层颗粒的体积,若储层颗粒的体积小于喉道的体积,则更新喉道半径尺寸为第一喉道半径,获得传导率、相邻两个孔隙之间的压力差、相邻两个孔隙之间的流量、油的相对渗透率、水的相对渗透率,以及油水等渗点的含水饱和度后,按照第二预定规则判断储层颗粒运移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14293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926577.0
申请日:2020-09-07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1N15/08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表征水合物藏渗流能力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水合物藏的水合物饱和度、储层颗粒的平均直径、储层颗粒数量,以及原始含水饱和度。按照预定规则获得第一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第二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第三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以及第四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将原始含水饱和度分别与第一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第二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第三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以及第四模型的预测含水饱和度拟合,获得第一相关系数、第二相关系数、第三相关系数,以及第四相关系数。根据第一相关系数、第二相关系数、第三相关系数、以及第四相关系数,按照第五预定规则判断储层颗粒运移对渗流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2069620B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010926449.6
申请日:2020-09-07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N)
IPC分类号: G06F30/17 , G06F30/28 , G06T17/00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颗粒运移程度的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孔隙网络模型模拟在相平衡条件下储层颗粒在网络模型中的流动。根据储层颗粒运移条件参数得到毛管力,依据毛管力确定储层颗粒流经的喉道。当储层颗粒浓度小于预设浓度时,若单个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或进入喉道的所有储层颗粒体积小于喉道体积时,更新喉道半径尺寸为第一喉道半径。当储层颗粒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且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的三分之一时,若进入喉道的所有储层颗粒体积小于喉道体积时,更新喉道半径尺寸为第一喉道半径。根据第一喉道半径,按照第一预定规则判断储层颗粒运移程度。其能了解颗粒运移对于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流体流动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634B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010926479.7
申请日:2020-09-07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N)
IPC分类号: G06F30/28 , E21B43/20 , G06F113/08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低渗油藏注水过程中颗粒运移影响的分析方法,包括:在孔隙网络模型中设置储层颗粒并模拟油水两相流时,储层颗粒的流动。当储层颗粒浓度小于预设浓度时,若单个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则按照第一预定规则计算喉道中的储层颗粒数量。当储层颗粒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且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的三分之一时,则计算喉道中的储层颗粒数量,并获得沉积在储层喉道内的储层颗粒的体积,若储层颗粒的体积小于喉道的体积,则更新喉道半径尺寸为第一喉道半径,获得传导率、相邻两个孔隙之间的压力差、相邻两个孔隙之间的流量、油的相对渗透率、水的相对渗透率,以及油水等渗点的含水饱和度后,按照第二预定规则判断储层颗粒运移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69620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26449.6
申请日:2020-09-07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30/17 , G06F30/28 , G06T17/00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颗粒运移程度的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孔隙网络模型模拟在相平衡条件下储层颗粒在网络模型中的流动。根据储层颗粒运移条件参数得到毛管力,依据毛管力确定储层颗粒流经的喉道。当储层颗粒浓度小于预设浓度时,若单个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或进入喉道的所有储层颗粒体积小于喉道体积时,更新喉道半径尺寸为第一喉道半径。当储层颗粒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且储层颗粒直径小于喉道直径的三分之一时,若进入喉道的所有储层颗粒体积小于喉道体积时,更新喉道半径尺寸为第一喉道半径。根据第一喉道半径,按照第一预定规则判断储层颗粒运移程度。其能了解颗粒运移对于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流体流动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4996345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210605268.2
申请日:2022-05-31
申请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16/26 , G06F16/29 , G06F16/957 , H04L67/51 , H04L67/52 , G06F3/0486 , G06F3/048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OGC网络处理服务的在线服务组合方法,涉及Web Service和地理信息技术领域。所述在线服务组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地理信息处理领域的OGC网络处理服务地址;显示OGC网络处理服务的服务目录;生成不同OGC网络处理服务的模型图;构建OGC网络处理服务的组合工作流;生成工作流服务组合的任务XML;组合工作流提交与执行;查看执行状态与执行结果。该方法可以对符合OGC网络处理服务标准的地理信息处理服务的服务能力进行可视化,并且可以在浏览器端在线自定义构建服务组合工作流,并且提交服务组合工作流任务,最后查看任务执行情况和每个服务的中间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06651052B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611256130.7
申请日:2016-12-30
申请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面雨量站优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涉及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技术领域,通过获得目标监测区域的网格划分信息和时间分段信息,根据测雨卫星的覆盖信息、地面雨量站的覆盖信息,获得所述测雨卫星和所述地面雨量站的有效覆盖范围,根据目标监测区域的地形信息、地面雨量站的覆盖标准信息,获得所述地面雨量站布局有限候选点集,获得时间连续最大覆盖模型,根据所述时间连续最大覆盖模型,确定所述雨量站优化布局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面雨量站和测雨卫星往往孤立发挥作用,没有考虑卫星覆盖对地面雨量站布局的影响,不能满足水文传感网协同观测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066225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111346476.7
申请日:2021-11-15
申请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要: 本发明涉及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群地表要素观测能力时空认知方法及存储介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城市群地表要素监测缺乏空天地协同规划布局机制,以及缺乏一种全面的认知方法对传感器的观测能力与观测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的问题,构建了观测能力时空认知模型,提出城市群地表要素观测能力时空认知方法。比较现有的地表要素监测模式,本发明通过设定地表要素监测任务认知准确率,采用卫星、无人机及地面监测站等多平台传感器协同观测,对地表要素进行全方位、时空无缝感知,并依据观测能力时空认知模型对观测资源对监测任务的匹配能力进行评估,最终得出一种观测能力认知准确率达到预期目标的城市群地表要素监测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675734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596930.7
申请日:2023-05-22
申请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Q10/047 , G06Q10/0631 ,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内涝场景下无人机协同移动车的交通监视规划方法及系统,首先通过加权分析获取内涝场景下路网中的监视任务需求,接着提取监视区域的实际路况特征,为无人机和移动车分配各自适宜的检测路段,然后建立顾及为无人机续航的车辆群与无人机群协同交通监视规划模型,求解模型得到最优监视规划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无人机群的续航需求加入到了附有应急时间约束的路径规划问题中,有利于内涝应急场景下充分利用移动车与无人机的各自优势,优化了城市内涝下多监测工具的高效协同巡逻问题,提高了城市内涝下的监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46793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340604.X
申请日:2023-03-31
申请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灾害任务的物理传感器和社交媒体观测能力挖掘方法。解决了目前传统的灾害感知研究忽略了社会要素的观测需求,缺乏对全面的灾害观测任务进行构建,以及物理传感器与社交媒体的观测能力的现状。形成了面向灾害观测任务的物理传感器和社交媒体观测能力的挖掘技术流程,以满足全面的灾害观测需求。比较现有的传感器能力挖掘方法,本方法可以覆盖更多的灾害现象的观测要素,能有效增强用于灾害观测任务的传感器观测能力管理,提供不同领域和不同粒度下观测任务的传感器观测能力,为灾害的传感器规划和选择以及改进灾害观测方案提供依据。证明了在灾害观测任务中是一种有利于增加可观测要素和增强传感器观测能力的实用可靠的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