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66853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0587791.7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G01V1/30
Abstract: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信号确定冲击地点围岩运动参数极值的方法,首先人工标记P波初至到时,计算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而标记所有有效通道S波波形,计算震源拐角频率,确定震源时间函数及震源破裂半径;对震源至测站距离大于5倍震源破裂半径的远场测站,标记P波初至之后的首个位移峰值,形成P波首波位移峰值序列;利用震源时间函数、P波首波位移峰值序列、矩张量之间物理关系式中的远场P波线性部分,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反演求解矩张量;给定冲击地压显现地点坐标,依据确定的物理关系式正演计算出冲击地点围岩运动参数极值,根据该参数极值进而确定矿震对巷道围岩的力学影响,为研究矿震致灾效应和指导巷道支护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528860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006801.X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应力环境下的大直径钻孔卸压方法,基于应力集中区域的实际应力环境,通过地应力测量确定应力分布规律及空间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后,以与已确定的空间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卸压钻孔施工方向,根据卸压钻孔施工深度在垂直于煤壁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巷道高度的3~4倍,确定卸压钻孔施工深度,依据得到的卸压钻孔施工方向、卸压钻孔施工深度、地质情况和应力环境因素确定卸压钻孔直径、卸压钻孔间距,并进行卸压钻孔施工。本方法通过改变传统的卸压孔垂直于煤壁的施工方向,将其施工在与应力环境中的空间最大主应力垂直的方向,使得卸压钻孔最大程度的发生变形,最大化降低了空间最大主应力值,极大地降低了工作面煤体冲击危险。
-
公开(公告)号:CN114484963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32505.8
申请日:2022-02-14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冻结凿井的矿用蓄冷型换热器及使用方法,包括蓄冷槽,蓄冷槽内设有两类换热矩形盘管(内部分别流低温盐水和冷冻水)和蓄冷水。这两类换热矩形盘管分别并联连接。蓄冷槽外侧设有保温层,保温层外侧设有换热器保护壳体。换热器保护壳体上端设有低温盐水进、出口和冷冻水进、出口。换热器低温盐水进、出口连接来自制冷站的低温盐水;换热器冷冻水进、出口连接矿用空冷器所需的冷冻水。本发明利用冻结凿井施工时的低温盐水,并以蓄冷槽中的蓄冷水为载体,从而间接冷却矿用空冷器所需的冷冻水。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冻结凿井施工时制冷站的低温盐水的冷量,降低矿井降温费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79789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766960.2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字化系统仿真、虚拟环境仿真、生物仿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数字化海洋环境仿真系统构建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海洋环境数据,构建基本海洋场景;步骤2、采集海洋地形数据,构建海底陆地模型并加入基本海洋场景中;步骤3、采集潜航器数据和海洋生物数据,分别构建潜航器模型和海洋生物模型并加入基本海洋场景中;步骤4、根据潜航器的运动姿态,模拟潜航器的编队控制、追逐对抗以及移动尾迹波并加入潜航器模型中;步骤5、模拟海洋生物的运动形态和行为,以及水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情况并加入海洋生物模型中,完成海洋环境仿真系统的构建。本发明能够精确模拟海洋中的物理现象和生物行为,实现对海洋环境更为真实和细致的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4966853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87791.7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G01V1/30
Abstract: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信号确定冲击地点围岩运动参数极值的方法,首先人工标记P波初至到时,计算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而标记所有有效通道S波波形,计算震源拐角频率,确定震源时间函数及震源破裂半径;对震源至测站距离大于5倍震源破裂半径的远场测站,标记P波初至之后的首个位移峰值,形成P波首波位移峰值序列;利用震源时间函数、P波首波位移峰值序列、矩张量之间物理关系式中的远场P波线性部分,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反演求解矩张量;给定冲击地压显现地点坐标,依据确定的物理关系式正演计算出冲击地点围岩运动参数极值,根据该参数极值进而确定矿震对巷道围岩的力学影响,为研究矿震致灾效应和指导巷道支护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09374644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330372.5
申请日:2018-11-09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G01N21/89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隧道衬砌缺陷智能检测模拟实验装置。所述循环式载物托盘的各载物托盘置于循环式载物托盘滑轨的滑槽内。所述循环信息墙依次固定在各个载物托盘的内环边缘上。拨盘由电机驱动,拨盘的拨齿波动循环式载物托盘的各个载物托盘在滑槽上循环滑动,同时带动循环信息墙同步移动。背景布由背景布支架支撑,竖直悬挂在椭圆形轨道中央,构成摄像背景幕墙。摄像设备置于循环式载物托盘滑轨外,镜头高度与循环信息墙适配。本发明利用相对运动关系,将实际工程中相机需要沿隧道连续移动获取图片,转化为相机固定,而带病害的试块或纸带持续移动。大大减小了为了营造持续的相机与被观测对象相对移动而需要的场地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07292876A
公开(公告)日:2017-10-24
申请号:CN201710531708.3
申请日:2017-07-03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IPC: G06T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岩土材料变形时空非均匀特征的DSCM分析方法,可通过动态调整像素测点的搜索范围来提高图像分析效率。本发明基于岩土材料时空非均匀变形特征,依据参考网格的分析结果来确定图像中所有像素测点的搜索范围。本发明通过编程在软件中得以实现,适用于多种类型岩土材料的数字散斑相关分析,能够大幅减少进行图像相关分析的像素点数量,有效提高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图像分析速度。本发明通过与考虑岩石裂隙影响的数字散斑相关分析的精度优化方法相结合,可在提高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图像分析的速度。本发明能够有效“抑制”图像噪声产生的测点位移分析误差或错误,从而可以提高岩土材料变形的数字散斑相关量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98204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203011.8
申请日:2025-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松软低透煤层护孔与增透一体化管路及使用方法,多个钻孔护孔增透结构均处于钻孔深处,抽采管路处进行封孔处理,能对瓦斯抽采钻孔起到被动护孔防塌陷支撑效果,此时直接进行瓦斯抽采工作;当抽采的瓦斯流量持续降低后,先进行钻孔密闭利用瓦斯自由解吸对钻孔内增压,然后通过注气管向各个环形气囊注气,使各个环形气囊依次膨胀对存在塌孔的位置进行挤压使其受压扩孔,实现主动护孔工作;同时环形气囊膨胀会压缩钻孔内部的空间,从而增加钻孔内的气压,接着排出气体时环形气囊缩回,如此循环往复,能在瓦斯抽采钻孔内部形成变频气动冲击波对煤体致裂,致裂后驱替煤层瓦斯快速解吸至钻孔内,从而实现瓦斯高效抽采。
-
公开(公告)号:CN11976066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248757.0
申请日:2025-03-04
Applicant: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晋能煤矿工程有限公司 , 徐州工程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 , 太原市思微伏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F18/27 , E21B44/00 , E21B47/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钻头钻孔轨迹智能识别修正系统及方法,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本方法包括:获取钻孔设计轨迹生成控制参数,并输入钻孔设备,钻孔设备按照设定的控制参数进行钻孔施工;设定一个修正数量;获取钻孔设备的实际钻孔轨迹,采用轨迹识别算法确定钻头当前的偏移参数;基于当前实际轨迹与钻孔设计轨迹,进行拟合设计修正后的拟合钻孔轨迹;基于钻头的偏移参数和拟合钻孔轨迹进行拟合更新钻孔设计轨迹数据。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实时拟合分析的方式进行量化钻头的面向角与地质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关系,降低了钻进轨迹的预先设计难度,同时实现实钻轨迹按照预定轨迹行进,进而有效的保证钻进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41440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33746.9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重要性凝视表征和障碍高斯约束的机器人导航方法,采集机器人原始点云数据信息,得到当前时刻下的点云数据Ot,机器人采集T时刻并保留T时刻内的历史点云数据序列O;将获得的点云数据序列O输入至重要性凝视表征模块,并表征历史深度图序列Or,将Or输入强化学习的决策网络δ,输出当前时刻导航动作at;将O输入高斯障碍约束模块,通过预定义的安全集合h(O)的值区间来判断当前状态的安全性;本发明能够解决端到端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最终实现移动机器人在陌生动态场景下高效、安全的自主导航。
-
-
-
-
-
-
-
-
-